数控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1 数控机床的产生

1948年美国帕森(Parsons Company)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直升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计算机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该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研究所合作,开始数控机床的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用专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三坐标立式数控铣床。研制过程中采用了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测量和新型机械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后来又经过改进,于1955年实现了产业化,并批量投放市场,但由于技术上和价格上的原因,只局限在航空工业中应用。数控机床的诞生,对复杂曲线、形面的加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美国航空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产生,不仅为复杂零件的加工提供了方便,而且加工精度高,尺寸一致性好,生产率高,能够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使机械制造业从刚性自动化时代进入了柔性自动化时代,因而很快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使数控机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继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钻床等单工序加工类机床之后,1959年,克耐-杜列克公司(Keaney&Trecker Company)开发出了装有自动换刀装置、能够一次装夹、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1967年,英国首先把几台数控机床连接成具有一定柔性的加工系统,即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FMS)。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又出现了以数台加工中心为主体,再配上工件自动装卸和监控检验装置而构成的柔性制造单元(Flexible Manufacture Cell,FM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CIMS)逐渐投入使用,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几十年来,数控机床无论在品种、数量还是在功能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机械制造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数控系统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1952—1970年)

早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实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HARD-WIRED NC),简称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经历了三代,即

·第一代数控:1952—1959年采用电子管元件构成的专用NC装置。

·第二代数控:1959—1964年采用晶体管电路的NC装置。

·第三代数控:1965—1970年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的NC装置。

2.计算机数控(CNC)阶段(1970年至今)

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成批生产。其运算速度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个阶段也经历了三代,即

·第四代数控:1970—1974年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小型通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五代数控:1974—1990年微处理器应用于数控系统。

·第六代数控:1990年以后PC(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数控系统从此进入了基于PC(PC-BASED)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