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说20讲:让你成为顶级内容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作者

问一个看似很弱智的问题:《观书有感》是从哪里来的?

你一定会回答:不是朱熹写的吗?

任何作品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人创作的。作品在前台、作者在后台,《南方周末》记者有句名言“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源包括的第二个要素是作者。

任何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可能脱离作者的烙印,包括其水平、身份、年龄、阅历、价值观,以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创作时的遭遇。所以,上文那个问题看似弱智,其实展示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逻辑:怎样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作品,以及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史记》作者司马迁又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再以朱熹这首诗为例,这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诗,产生于南宋。我们都知道,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在弘扬儒家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被尊称为“朱子”,位列孔庙之中。开书院讲课,并以半亩塘为喻劝学,这本就是他的工作。宋朝又盛行严谨的说理诗,与唐诗的抒情咏物、浪漫奔放完全是两个风格,所以成就了《观书有感》二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演进,作者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与作品合二为一。现在流行的小视频和直播,就是其典型表现。

作者演进到今天,也有了其代名词——“账号”。对于账号的解释,“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它是一个ID;小红书创始人瞿芳认为它是一个人设。我认为,它就是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作品集,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李太白全集》(李白的诗文集)和《杜工部集》(杜甫的诗文集)迥然不同一样。

所以,账号的核心是其定位。其原创度、活跃度、内容质量都是其能否吸引粉丝的要素。在关于账号的四讲里,我们会做详细论述。

还有一点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做人要有底线,做号也一样。“咪蒙”曾经很火,火到粉丝千万、阅读动辄百万,但是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因为它发出了不该发的东西,触碰了底线。所以我们有一讲专门来探讨内容的底线和边界。

回归到“源流说”体系里,这个环节叫内容风险控制。它介于源和流之间,就像长江水一样,在唐古拉山口它是源,出了山口就是流。同样,当内容源经过审核,在媒体上发布与阅读者见面后,就变成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