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间逻辑、空间逻辑与先果后因
因为第2讲的课程就是讲好选题的特质,所以这里不再重复。我们直接从表述逻辑讲起。
所谓表述逻辑,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它的难点在于你要能把“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原因厘清,并能让你的读者或听众接受它。在媒体工作的20多年里,我编辑超过500万字的文章,发现缺乏逻辑的人不在少数。很多记者——包括资深创作者都是随性为之,所以经常让阅读者如坠云雾之中。
那么,有哪些表述逻辑可以使用在作品中呢?
1.时间逻辑
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表达。比如今天早上8点起床,9点开始写文章,下午1点看书,到了下午5点出去锻炼,7点吃晚饭,10点睡觉……以时间为逻辑的写作方式很简单实用,也符合读者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但其问题是很容易变成流水账。所以,我们需要在这种最平庸、最常见的逻辑方式中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评价为“孤篇盖全唐”。这里且不论其立意之高、文字之美,仅从逻辑上看为什么《春江花月夜》会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
《春江花月夜》全诗36句,四句一韵。头两句和结尾两句分别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很明显,从月亮东升写到西坠,时间逻辑贯穿始终。
而在中间的32句中,共有12个“月”字。每一个新出现的“月”,都代表一次时间的流逝——比如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到“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再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而在月出月落之间,还穿插着江水东流的景象,更让人感慨时光流逝,一去不返。
2.空间逻辑
第二种是空间逻辑。比如,我今天去了两个地方——从家到单位,再从单位回家,这就是空间逻辑。
空间逻辑更合适使用在多个场景并行的情况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新冠疫情期间,各国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数字报道,以及各国研制疫苗大比拼等等。有一篇关于钟南山院士行程的报道也使用了空间逻辑——从深圳到广州到北京再到武汉,他的责任就在不同城市的切换中跃然纸上。
3.因果逻辑
什么是因果逻辑?举个例子:因为电影《你好,李焕英》温情又真挚,因此打动了不少观众,这是先因后果。但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你好,李焕英》票房大卖,成为春节档黑马,打动不少观众。为什么电影票房会大卖?因为《你好,李焕英》情感真挚,纯粹简单,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柔软的地方。
在新闻里,一般是“先果后因”的模式。因为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大家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情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再去寻求原因。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向领导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时,首先需要跟领导说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再阐释具体的细节。因为领导很忙,所以你要用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式把事情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