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孝贤纯皇后之死
孝贤纯皇后(1711—1748年),富察氏,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嫁给皇子弘历后,被册封为嫡福晋,乾隆二年(1737年)册为皇后。其性情温婉,平居恭俭,不御珠翠,深得乾隆敬重。乾隆十三年死后,乾隆悲痛欲绝。其生二子二女,其中二子一女早夭,葬裕陵。
乾隆皇帝堪称大清帝王中一位风流天子,也是一位多情帝君,曾数下江南微服私访,所以野史和民间便编造出许多的逸闻轶事,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关于他的第一个皇后富察氏之死,在后世流传甚广的《清朝野史大观》中是这样描述的:“高宗(即乾隆)孝贤皇后,傅文忠公恒之妹也。相传恒夫人与高宗通,后(指孝贤皇后)屡反目,高宗积不能平。南巡还至直隶境,同宿御舟中,偶论及旧事,后诮讥(责备)备至。高宗大怒。逼之坠水,还京后以病殂(即病逝)告,终觉疚心(内疚),谥后号孝贤。”也就是说孝贤皇后因为阻止乾隆爷与其弟媳私通而引起高宗震怒,被逼投水自尽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乾隆出巡到了德州后,在船上通宵作乐;皇后在其他船上听说后,担心发生意外,遂当即来到乾隆的御舟,予以劝阻,语言严厉。当时乾隆已经喝醉了,极为愤怒,对皇后大加责骂。皇后羞怒而回,失足落水而死。乾隆酒醒后,对皇后之死极为痛悔,命庄亲王和诸王陪太后回京,自己留在德州,亲自守灵,扶棺回京。办理丧事的规格,自然比其他后妃都要高出许多。
在另一则版本的野史里说,乾隆皇帝在御舟中招幸娼妓数十人,歌舞侍宴,被孝贤皇后撞见,怒责娼妓,对乾隆言语讥讽,乾隆大怒,对皇后拳脚相加,富察氏悲愤所致,投水而死。乾隆酒醒之后,追悔莫及,所以孝贤丧仪特别隆重。
这两种说法虽略有出入,但均说孝贤皇后是落水身亡,这俱因孝贤皇后之死,确实是在出巡返回京师的舟船之上。但是宫禁规矩严格,内廷举行贺礼及筵宴,皇帝身边侍卫、太监众多,又在众目睽睽之下,乾隆怎么得以与皇后戚属勾搭成奸?还有就是,乾隆皇帝出巡时又奉随皇太后钮祜禄氏同行,自有众多妃嫔随往,不仅有皇后一人。此时乾隆已年届四旬,不但有雍容华贵、美貌贤慧的皇后陪伴,且有妃嫔数人随侍,为何自轻自贱到招娼妓御舟之中寻欢作乐,何况有高堂圣母皇太后在凤舟之内?所以,这些说法应属无聊文人的异想天开,皇后的死因跟吃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其实,乾隆皇帝和皇后富察氏的感情非常深厚,乾隆在富察氏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乾隆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乾隆为怀念、哀悼皇后富察氏所做的悼亡诗,婉转凄切,感情深挚,不但在御制诗中是难得的上乘之作,即与古代其他著名的悼亡诗相比也一点不逊色。
皇后富察氏,大家闺秀,美而贤慧。她在皇太后前趋走承欢膝下,恪尽孝道,与乾隆帝结发夫妻,朝夕相处,温柔体贴,至敬至诚。皇后虽出身名门望族,但生活俭朴,一生不着华服,不饰珠翠,保持着自然的丰美。乾隆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和富察氏成婚了。新婚之际,夫妻俩恩爱缠绵,伉俪情深。在乾隆眼中,富察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可爱,她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古往今来,一切贤淑女子,有谁能超过眼前这位姑娘?在富察氏眼里,夫君是那么英俊、那么睿智,虽贵为皇子,却对自己体贴入微,相敬如宾,一种终生有靠的欣慰之情便油然而生。尤其是想到有一天或许他将担承大清的统绪,富察氏便从心灵深处感到激动和亢奋,同时,又有几分畏惧和恐慌。
他俩成婚第二年(1728年)十月,富察氏为乾隆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然而,仅过两年,此女就不幸夭亡。雍正八年(1730年),富察氏生下儿子永琏。永琏是一个长相俊秀,天赋极高的孩子,乾隆夫妻对他异常宠爱,作为祖父的雍正皇帝对这个孩子也十分疼爱,认为他长大以后,定是一个能够担承君国子民重任的治国之材。他曾暗示乾隆:将来做了皇帝后,应立永琏为继承人。喜上加喜的是,次年(1731年)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下一个千金,这就是固伦和敬公主,乾隆与富察氏有了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其兴奋、满足之情可想而知。
公元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即位,富察氏成为皇后。从此,她除了对乾隆深挚的夫妻之情外,又增添了一份“母仪天下”的庄严责任感。为了使自己以及妃嫔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儒家规范,有助于乾隆治国安民,富察氏特建议乾隆将历代妃嫔、皇后中最为贤明的12人的像绘于内宫之中,组成宫训图12幅,其中有“西陵教蚕”、“太姒诲子”、“姜后脱簪”、“樊姬谏猎”、“燕姑梦兰”、“许后奉案”、“婕妤当熊”、“班姬辞辇”、“马后练衣”、“徐妃直深”、“昭容评涛”、“曹后重农”等,乾隆亲自撰写赞辞,使妃嫔们有效法的榜样。
过去,宫中常用金丝银线织成荷包进呈皇帝,富察氏认为这一做法过于奢侈,于是将其革除,她仿照满族在关外的传统,用鹿羔毯绒为乾隆制成佩囊,提醒他不要忘记祖宗创业的艰辛。乾隆九年(1745年),蚕坛筑成,皇后于是率众妃嫔等行亲蚕礼,“求桑献茧,效绩公宫”。说到皇后率妃嫔行“亲蚕礼”,也是仿效古制。作为封建帝王,往往标榜自己如何勤于政务。每年还要于农时举行“耕礼”,“亲蚕礼”,用“皇帝亲耕”来表白自己关心民生衣食。康熙皇帝就曾在西苑的承泽园内亲自种过水稻,称“御稻”,搞了一块试验田。同时在园左右设立蚕舍,养蚕缫丝织帛。雍正即位后,效法其父,很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利用荒山坡地种树植桑,以资民生衣食。并于西苑北郊建先蚕祠,设蚕坛、观桑台、亲蚕殿等,以备后妃等行亲蚕礼。乾隆也遵祖制而行。皇后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每年值蚕茧收获之后,便率领妃嫔宫人缫茧成丝,并命官为染织制成御衣,“以朝以祭,皆其所供也”。当然,偌大个清朝并不在乎皇后及宫人所获的一点蚕丝制衣,而贵在提倡纯朴节俭的精神。对皇后这种崇俭去奢之举,乾隆感到由衷的宽慰。
富察氏温柔贤慧,对乾隆皇帝一往情深,关怀备至。富察氏深知大清帝国的传统,女人不能干政,她也深知乾隆的个性,他敏感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君权有丝毫侵犯。对为君之难,为后妃者只能体谅,不能分担。自己所能做到的就是用默默的爱去抚慰皇上,使他放松,使他愉快,用自己全部身心去体贴他,将自己作为丈夫最安全、最舒适的避风港。一次皇上患疖疮,经御医治疗虽已初愈,但医嘱仍需将养百日方可完全康复。皇后闻知后,虽然既要在太后前承欢,又要摄六宫事,同时还要鞠养教诲子女,多有劳累。但她仍不用其他妃嫔,每天亲自奉侍榻前。每到夜晚,则睡卧于皇上寝宫外,以备随时奉茶倒水。皇上养病期间,她亲视医药,从无懈怠,直至百日,乾隆皇帝身体完全康复,强健如初,才到回本宫。一百天后,乾隆身体康复如旧,富察氏却消瘦了许多。当左右大臣恭贺皇上龙体复原,洪福齐天时,乾隆心想,有富察氏这样的贤妻,就是朕最大的福气。这个时期的清朝宫廷,真是充满了温馨与和谐,乾隆无内顾之忧,一心一意治理国家,整饬吏治,革除弊政,施恩于百姓,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史书载:当时“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民间甚至出现了“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的歌谣,大清帝国出现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然而,命运似乎故意与这对恩爱夫妻作对。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他们视若心肝的儿子、年仅9岁的永琏竟突患寒疾,当即死亡。这对乾隆和富察氏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永琏年纪虽小,但品性淳良,悟性极高,酷爱读书,言谈举止中洋溢着帝王之家特有的富贵之气。乾隆在他身上寄托着莫大的希望。即位不久,就仿雍正当年成例,将永琏秘密定为皇储,并亲写传位密诏,将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万一有一天自己发生意外,群臣就可以从匾后取出诏书,立永琏为帝。并对大臣们说:秘密建储并非长久之计,等将来皇子(指永琏)年纪大一些,知识增加,道德中固树立,不可能被邪恶思想引诱变坏以后,朕仍将颁布诏书于天下,公开册立皇太子。然而,现在愿望落空了,乾隆将当初自己亲手写下的密诏给大臣们看,不禁泪如雨下,悲痛万分。
这场灾难最大的受害者是皇后富察氏。噩耗传来,她悲恸欲绝。她无法相信,昔日天真活泼的儿子竟会永远离去,永琏那清秀的脸庞、悦耳的声音,不断在她脑海里出现,以致她无法吃饭、无法安寝。她将永琏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用过的笔都默默收藏起来,她不敢看,又不能不看,她不敢想,又不能不想。曾多少次,她在梦中怀抱娇儿,醒来方知两手空空,唯有以泪洗面。第二天,当她去见皇太后、乾隆的时候,还不得不强装笑脸,她不愿因自己失子的哀伤,过多地影响母亲和丈夫的情绪,就这样,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承受着悲伤。
为了让皇后开心起来,乾隆对她比以前更加细腻体贴。乾隆十年(1745年)夏,富察氏又有了身孕。这对于富察氏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抚摸着腹中的婴儿,她由衷地感到幸福。现在,她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用于哺育这个未出世的孩子,想象着他的性别、长相,出生后清脆的啼哭以及充满稚气的一举一动。孩子,使她几乎绝望的心灵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看着富察氏逐渐红润的脸庞,太后和乾隆心里顿然轻松了许多。乾隆私下对富察氏说:若所生为儿子,朕将来必立之为太子。富察氏一听此言悲喜交集,她想到了永琏,也想到了腹中的婴儿,更为皇上对自己的关怀和恩爱而感动万分。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八日,富察氏生下了一个健壮的男婴,取名永琮,即含福隆寿永,以延宗祀之意。不仅如此,乾隆在内心已将这个小小男孩作为皇位继承人,希望用良好教育精心培养他,使其长大以后,能承担统治天下的重任。在他心中,未来的皇位早已非永琮莫属。可是,上天偏偏不让他们长久地沉浸在幸福之中,当永琮刚满一岁零八个月的时候,在大年三十(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竟因出痘不治而亡。乾隆看到自己和皇后所生的儿子及自己定的皇位继承人一个接一个夭亡,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疑惑,他悲恸,更多的是不解,为什么不幸偏偏降落到嫡子身上?他哀叹说:本朝还没有以皇后所生嫡子继承皇位的,朕一意孤行,想做先人没有做到的事,可是嫡子早亡!
这次打击,把富察氏彻底摧垮了。八年之中,两丧爱子,前后所生四个孩子,竟有三个夭亡。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皇后富察氏除了在皇太后、皇帝面前强装笑脸外,整日郁闷无语,常常一个人望着渺渺苍穹,轻声呼唤着永琏、永琮的名字,有时她甚至热切期待着到另一个世界去拥抱自己的孩子。
痛失二子,对孝贤皇后的打击太沉重了。就在永琮死后不足三个月,即乾隆十三年(1749年)正月,皇后富察氏含悲忍痛,随驾奉侍皇太后巡幸山东。为尽儿妇之道,皇后在太后前仍强颜欢笑,侍膳承欢,耐心服侍。乾隆皇帝率皇后等奉母巡游,也有个目的,就是为使皇后饱览山川景色,以释愁怀,减轻失去爱子的悲痛。为了让皇后心情愉快,乾隆特让富察氏的弟弟、户部尚书傅恒一同前往,负责办理巡幸中内阁事务。这是一次颇为壮观的旅行,庞大的巡幸队伍一路游山访古,时走时停。过卢沟桥,憩弘恩寺,览古涿州,驾临曲阜,登泰山,诣玉皇庙,阅兵于济南,泛舟于大明湖上。皇后陪侍太后、皇上,一路上观赏东土的山光水色,风俗民情,似乎一时忘掉了心中的痛苦。
其实,富察氏的兴奋与兴趣不过是为了不让乾隆以及太后失望,她内心的忧伤依然如故,而且与日俱增。当她路过乡村城镇,看到平民家的孩子到处活蹦乱跳便心如刀绞。山东的暮春,乍晴乍雨,冷暖不定。习惯于北方寒冷、干燥气候的富察氏在济南开始感到不适,太医诊断为寒疾,乾隆闻讯,立即下令推迟回銮,以便她在济南休息几天,使身体早日康复。然而,富察氏却不愿因自己而导致众人长时间滞留外地,而且京师还有许多政务正等待着皇帝回去处理,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济南停留时间太长,势必引起皇太后的怀疑,而她却不愿意太后为自己的健康过分操心。见皇后执意要回京,乾隆只得答应,但皇后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再加上旅途的劳累,使她根本无法抵御疾病的侵袭。三月十一日(公历4月8日),龙船行到德州的时候,富察氏病情突然恶化,惊慌失措的乾隆令将其火速抬往御舟,并调集良医会诊。这个时候,随驾的诸王、大臣也得到消息,纷纷前来问安。然而,为时已晚,病入膏肓的富察氏早已奄奄一息,到半夜时分,竟溘然长逝,和永琮去世的时间,仅仅相隔三个月!
乾隆皇帝本就对这位少年结发之妻感情深厚,情深义重,今日一旦永诀,心中哀痛不已。然又远离京师,在外舟行途中遇皇后丧事,只好强忍悲痛,安排太后等人回京事宜。他一面命皇亲庄亲王允禄与和亲王弘昼二人恭奉皇太后御舟缓行回京,自己则留在德州安排皇后殡殓事宜,然后扶棺返回京师。皇后梓棺经通州抵京,由东华门入苍震门,于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暂时安厝,先已命王公大臣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官员命妇、内务府佐领、内管领下妇女分班齐集,身穿缟服跪迎入宫,皇帝亲自临视皇子祭酒。为了筹备皇后富察氏大丧礼,乾隆皇帝特擢派履亲王允祹、和亲王弘昼、户部尚书傅恒、工部尚书哈达哈、户部右侍郎舒赫德、工部右侍郎王和等总理丧仪,为皇后举行一系列隆重的丧礼。
乾隆皇帝念与富察氏22年伉俪情深,痛悼皇后之丧,频频举行祭奠活动。既到皇太后居住的畅春园请安,也要抽空到景山观德殿皇后梓宫前奠酒哀悼一番。直到这年闰七月,皇后之丧已逾四月,仍祭奠不辍。到冬季十月,孝贤皇后梓宫移至京东静安庄,乾隆帝也车驾亲送。而且,在一年之中每月都有一、二次去静安庄致祭。试想乾隆皇帝乃一国之君,又值平定金川之乱期间,日理万机,竟如此忙中偷闲,频繁举行悼念活动,足见皇上对孝贤皇后的依恋之情。一直到周年之后,仍时常到皇后殡所奠酒举哀,说不尽的怀念,道不完的情思,直到十七年十月入葬直隶遵化州(今河北遵化县)清东陵胜水峪地宫,即后来乾隆皇帝的裕陵。嘉庆四年,乾隆皇帝寿终正寝,与之合葬地宫,这一对恩爱夫妻到冥间相伴去了。
皇后富察氏死后也为之举行过隆重的册谥礼,谥曰“孝贤皇后”。说起皇后获谥,“孝贤”,还有一段故事。早在三年前,即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乾隆皇帝一位宠妃高佳氏病逝,追封皇贵妃,命谥号“慧贤”。当时皇后在身边,见谥高佳氏慧贤名号,便请求道:“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这本来是夫妻间一句戏言,因为当时富察氏年仅34岁,身体也好,乾隆皇帝当然不以为意。不想事过三年,竟戏言成真,皇后年纪轻轻,竟突然病逝。乾隆皇帝在考虑追谥名号时,便想到皇后当年所求,以及其一生的贤淑品德,于是谥以“孝贤”,既名副其实,又履了前约。48年后,他传位其子,当了太上皇,这时他已86岁高龄了。这年暮春,他又来到孝贤皇后墓前,以酒相祭。当年他亲手种下的松树,如今已高入云天,触景生情,想到昔日夫妻二人相约偕老,不仅感伤万分,曾专门赋诗记其事,并说:“偕老愿虚,不堪追忆。”由此来看,乾隆对孝贤皇后的爱情是真挚绵长的。
乾隆皇帝对孝贤皇后的悲悼和怀恋,是出于对她人品德性的敬重。他曾对皇后短暂一生做了较全面的评述:“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忱,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提躬,此宫中府中所习知,亦亿人兆人所共仰者。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做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壹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
乾隆对结发妻子的爱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民国时候为了给清政府脸上抹黑,许多文人大肆杜撰,说皇后的死是由于乾隆的风流韵事,其实大多是没有根据的捕风捉影,不足为信,可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来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