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学点心计,畅游职场
办公室虽小,五脏俱全:有会说话的,有会做事的,有凭脑袋谋生的,有靠嘴巴混饭吃的……一个小小的办公室,简直就是一个大社会的缩影。要在办公室求生存谋发展,能力和智慧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有比别人多点的“心计”。如果你认为,那些成功的人一定都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你只有掌握必要的谋生法则和厚黑“心计”,才能在小小的办公桌前稳操胜券,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1.好人缘是生存之基
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年代,这是一个人缘决定输赢的年代。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他人际关系的成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只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若加上好人缘,你必将是一分耕耘、数分收获。
人生在世,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但要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仅仅靠自身努力是很不够的,你还必须谋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要善用你自己的人际关系。必要时,你只有求助更多的人,善用更多的关系,你才会有成功的收获;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忙,即使近在咫尺的胜利也难以获取。所以,巧织人际关系网,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径。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有较高的智商,但不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他们为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但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而不断地疏远他。很自然,这些人的人缘儿会越来越差。其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快煮熟的鸭子”都会飞掉。这种事例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
办公室虽小,但五脏俱全,如何在小小的办公桌前巧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每一个办公室人员面临的课题。经商也好,从政也罢,说到底都是与人在交际。如果能在工作环境中混个好人缘,那干起什么来都能得心应手、事半劝倍。
在职场的康庄大道上,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上海某广告公司的一名市场部主管辞职下海了。主管的职位空缺了,部门经理想从现有员工中提升一人补这个缺位。而提升的条件是“德才兼备”。
在公司大会上,部门经理推荐了两名候选人,希望有关决策者讨论决定。然而,上司们都沉默不语,其中有两位上司想发表意见,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会后,部门经理找这两位上司私下交换看法,结果发现这两名候选人都令正副总经理不满意。
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位候选人特别善于溜须拍马,爱给有地位的上级戴高帽子,而与下属和同僚们的关系很紧张,尽管他的业务能力无可挑剔,却不适合这个管理职位。另一位候选人虽有研究生学历,表面上看来和一些同事相处得还算融洽,但他喜欢拉帮结派,制造“小圈子”,对大多数同事却冷漠得很。
事后,部门经理也从公司其他人那里也得到了证实,便决定不再提拔这两个人,而从人才市场招聘了一位处世风格适宜的女士担纲部门经理。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僚们相处不融洽,纵然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无济于事。有些人却不懂其中的学问,就像故事中那两个候选人一样。这两个候选人自认为,只要能做出好的业绩来,讨得上司的欢心,或者拉帮结派,建立起自己的“小圈子”,在晋升的时候就足以获得成功。可是他们想错了,事情的结果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研究被列入“美国名人录”的名人的成功因素后发现:在这些名人成功的因素里,有85%来自良好的人际技巧,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而只有15%是来自专业方面的智能。这个发现,可以证明一个人要想走向成功,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里还有一个反例。哈佛大学职业辅导中心曾调查过4000名被辞退的员工,发现这些员工中的90%以上都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原因而被炒了鱿鱼的,他们或者跟上司处不好,或者跟同事合不来,或者跟客户闹别扭。所以,人际关系影响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有些各方面都还不错的人,就是在组织里得不到“位子”!究其原因,恐怕跟他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关联。有言道:“人事人事,有人才有事,没有人就没有事!”成功者的职业人生就赢在成功的人际关系中!
2.“妇人之仁”不可取
一天,楚王命令成得臣为主将、斗勃为副将,共同去讨伐宋国。
宋襄公与大司马公孙固研究退敌之策,公孙固剖析完宋军靠什么取胜后,宋襄公却说:“宋国虽然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从前,武王只有三千猛士,却战胜了殷纣王的上万军队,靠的完全是仁义。”于是,便在战书末尾批上“十一月初一,双方在泓阳交战”,又命人制作一面大旗插在战车上,上书“仁义”两个大字。
大司马公孙固暗暗叫苦不迭,私下里对乐仆伊说:“战争本来就是厮杀,如今却说仁义,我不知道国君的仁义在什么地方啊?上天夺回了主君的灵魂,我认为已经很危险了!我们一定要小心行事,不使国家灭亡就万幸了。”
楚军在泓水北岸驻扎,斗勃向成得臣请令说:“我军应五更时渡河,以防宋军布好战阵攻击我军。”成得臣一笑说:“宋襄公做事迂腐至极,一点儿不懂兵法。我军早渡河早交战,晚渡河晚交战,有什么担心的呢?”于是天亮以后,大部队才陆续渡河。
公孙固见状,请求襄公下令出击,说:“楚军天亮才渡河,过于轻敌。我们乘他们没渡过河,冲上前去厮杀,是以我全军攻击楚军部分。如果让楚军过了河,楚兵多、我军少,恐怕不能得胜,大王你看怎样?”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两个字了吗?我堂堂正义之师,岂有乘敌军渡一半而出击的道理?”公孙固哑然无语。
不一会儿的功夫,楚军全都渡河。统帅成得臣戴着精美的帽子,上面扎着玉缨,上身绣袍,外着软甲,腰挂雕弓,手执长鞭,指挥士兵东西布阵,一副气宇轩昂、旁若无人的样子。公孙固又对襄公说:“楚军正在布阵,尚未形成阵形,现在若是立即击鼓进攻,楚军一定会大乱。”
宋襄公生气了,他往公孙固脸上吐唾沫,说:“呸!你贪图一次冲锋获得的小利,就不怕不配千秋万代的仁义之名吗?我堂堂正正之师,岂有乘敌人没列成阵就进攻的道理?”没有办法,公孙固只好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吞。
楚军列好阵势,官兵威风凛凛,而宋军人人面带惧色。这时,襄公下令击鼓,楚军中也响起击鼓声。襄公提着长矛,和护卫的官兵催马冲向楚阵。见宋襄公来攻,成得臣暗令开启阵门,只放襄公一队车马进阵。
经过一阵冲杀,宋军大败,“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走。而襄公身负重伤,已无法站立。幸好公孙固赶来,把襄公扶到自己车上,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前面,奋勇向外冲杀。等到冲出楚阵,护卫军已无一个人生存。宋军的战车兵甲,十丧八九。
楚军大部队乘胜追击,宋军大败。公孙固与襄公连夜逃回都城。
此战中,宋军阵亡人数众多。死难者的家属都聚在一起讥讽襄公,埋怨他不听大司马的忠言,以致酿成如此大败。襄公听到这些话后,感叹道:“君子不重伤别人,不擒拿年纪大的人。我要用仁义带兵,岂能仿效这种乘别人危险而行动的事情?”宋国上下,没有不讥笑他的。
“心慈手软”对政治家、军事家来说,都应该是致命的弱点,是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你去我留、你死我活的惨烈斗争,“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同志的残忍”,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楚汉之争本来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项羽在关键时刻却来个“妇人之仁”,偏偏放刘邦一马,放的结果就是龙入海、虎归山。后来,项羽只能“霸王别姬”,就不足为怪了。
在办公室场合,当你面对的也是你死我活的争斗时,也不可有“妇人之仁”。要知道,社会生态的规律也是“适者生存”!
3.设个圈套“回敬”他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与对方发生冲突,或不能用说服方式来使对方就范时,倒不如顺着对方的意愿,引发他自犯错误。比如,你在说话时故意设置一种圈套,对方进了这个圈套,则会犯错误的。只有圈套设得巧妙,迷惑性强,诱惑力大,才能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一天,街上走着一位漂亮姑娘,有位男子见后,紧随其后。当姑娘问他为什么要跟踪时,男子说:“因为你太漂亮了,我非常爱你。”
姑娘说:“我的朋友就在你身后,比我还要漂亮。”男子回头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于是追上已走远的姑娘,质问她为什么骗人。这位姑娘说:“不,是你骗了你,如果你真心爱我,那么为什么去追另外一个女人?经不起考验,还想跟我交朋友,请你走开!”
几句话,这位男子被说得面红耳赤,于是讪讪地溜了。
这位姑娘之所以能制服这位男子,是顺着对方贪图美色的心理。对方不知是个计谋,却去追所谓更美的姑娘,这就使其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姑娘顺水推舟,让对方自暴其丑,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正面进攻中的阻力,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诱”字。但这种“诱”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用假象迷惑、欺骗对方,而是诱导对方随从自己的意愿向真理低头的方法。
钓鱼,不能让鱼儿察觉钩上的饵;捕兽,不能让野兽发现浮土下面的陷阱。诱敌就范法,是用别人意想不到的策略来取得攻心的胜利。
很多人也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停步于商场的专柜前,数着钱包里的钱,正犹豫是否该买哪一件衣服时,精明的营业员会暂时观察正在迷惑的你,然后提供选择说:“颜色方面,你是希望明亮些还是稳重些?”事实上,你犹豫的并非是由于颜色或款式的关系,但此时营业员却把你要购买作为既成的前提,直接进行第二阶段的提问。这种“两者必居其一”的提问方式,导致你忘记了刚才所犹豫的真正原因。最后,营业员还会补充说:“这个……就你的体型和年龄看,我建议你还是选择色彩明亮一点的为好。”
如此一步一步,你就被诱导以购买为前提来思考问题。这样,你早先那是否要购买的选择,不知不觉地就被营业员那或买明亮的或买稳重的选择所代替,而且还使你以为自己是做了一项自由的选择。
暗设“陷阱”法还有一种方式是,提问人根据一般人对后提问题印象最深的特点,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真正要求放到后一选择方案里。这样,对方在选择了后一方案后,还不觉得是掉进了别人的“陷阱”,而且以为是做出了一项明智而自由的选择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某家百货商店让营业员询问大批的采购客户:“是替你把东西送到府上,还是由你自己带回去?”就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便使送货的工作量少了70%。因为当你提出带有选择性的问题时,很多人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后者。
在论辩中,有时对方也会设置一些圈套,诱使我方上钩。我方在了解对方意图的基础上,在对方设圈套之外再设一个圈套,让对方在实施预定计划的过程中,落入我方的圈套,这就是论辩中的“套中套”。
某老法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日,一少妇来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就说:“我要离婚,但与其他要求离婚的女方不同。”“为什么?”老法官仍像平常一样发问。“我是被他强奸后不得已才与之结婚的。”少妇的态度有几分认真。“你当时为什么不控告?”老法官一副疑惑的样子。“那时我是插队知青,他是一个刚落户的自流人员。不过,他有背景:他表哥是这个公社的党委秘书,有权有势。”
老法官有意撇开了话题,绕着圈子和她闲扯起来,几分钟后才拐到那个党委秘书身上:“他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可厉害啦!”少妇十分认真地说。“真的”,老法官笑着追问了一句。“真的!不信你打听去。”老法官装出一副犯疑的样子,微笑着问道:“要是他强奸你,你敢怎么办?”她歪着头,态度有十二分的认真,连连说:“我告!我告!”
这时,老法官收敛起笑脸,严肃地说:“一个普通农民把你强奸了,你说不敢告;一个‘有权有势’的党委秘书强奸你,你连连说要告,这话怎么解释?”少妇无言以对,只得悻悻离去。后来,老法官了解到真实情况:少妇想先与那本分的丈夫离婚,而后再回到城里去。
在这里,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少妇费尽心机编造谎言。而老法官发现破绽后,将计就计,诱其上钩,用她的“后语”揭穿了她的“前言”,从而了解到真实的案情。
办公室并非一片净土,多数人当属“良民”,可另一小撮人就非善类了。后者往往混迹于好人之中,为了他的某种个人利益,时不时地袭击好人。这时候,你不妨顺着他的路子,来个四两拨千斤,给他设个圈套,让他钻入其中不能动弹。这样,既有力回击了对手,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
4.审时度势,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最基本的手法就是相机行事。“相”:看,观察。相机行事就是观察情况的发展变化,根据不同的时机,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北魏时期,葛荣举叛军向京师进发,部队号称百万。太原王尔朱荣亲率七千精骑狙击叛军。叛军排列成几十里长的战阵,像大鹏展翅似的向前推进。尔朱荣把队伍隐蔽在山谷中,准备出奇兵。他把将领按三人一组分作若干组,每组带几百名兵卒,在峪中来回走动,扬起灰尘,大声喧哗,以张声势。同时尔朱荣认为,人马近战,用刀不如用棒灵活。于是,他密令将士每人准备一根可以暗藏于袖中的木棒,并改变按首级记功晋级的办法,只要用棒打死敌人就记功。
由于尔朱荣策略精到,号令严明,且亲自带头冲锋陷阵,将士们奋勇杀敌,把叛军打得大败。葛荣被活捉,其余叛军投降。对于这支庞大的投降队伍,尔朱荣也灵活处置——先让他们自由组合,然后听取本人的意见进行安置,对被俘的将帅也量才录用,使新归附的人都安心称意。人们都佩服尔朱荣处理此事的灵活机敏。
相机行事,灵活应变,也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策略。19世纪中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消息传开,掀起了一股淘金热。一个17岁的农夫亚默尔也准备去碰碰运气。找金子的地方是荒无人烟的小山谷,气候干燥,水源奇缺,人们苦于没有水喝。许多人一面找金子,一面抱怨:“谁要是让我痛饮一顿凉水,老子送给他金币也干。”找矿者抱怨的话,使年轻的亚默尔受到启发。他想,如果卖水给这些人喝,也许比找金子赚钱更容易。于是,他毅然放弃淘金,开始挖水池,再把远处的河水引进来,装进水桶或壶里,卖给找金矿的人们。当时就有人讥笑他,亚默尔不放心上。结果,许多人因没挖到金子而饥寒交迫,而亚默尔却卖水赚了6000多美元,成为当时一个小小的富翁。
相机行事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常被运用。相传,乾隆皇帝在委任纪昀为《四库全书》主编官之前,想考考纪昀的才学。考试的方式是出对联句,乾隆先出“两碟豆”,纪昀答“一瓶油”。乾隆又说“林中两蝶斗”,纪昀紧接“水上一鸥游”。乾隆见纪昀对答得无懈可击,便立刻转移主题,出联道:“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昀是南方人,乾隆出这一联,实际上是夸纪昀的学问。纪昀也体味到了皇上的语意,于是他便相机行事,迅速转舵,顺意接道:“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纪昀所联的这一句,既对仗工整,又巧妙地拍了皇上的马屁。乾隆听后,哈哈大笑,立即授职于纪昀。
今天办公室里的人员,尤其是在面对上级夸赞自己的时候,不妨也学点纪昀那种善于机巧应变之术。
5.办公室“避让”心计
不断发问的人,所得到的评价往往较高。而被质问的一方,如果能得体地应答也就没事,不过,被问得张口结舌的窘境却时常发生。况且,有人视发问为一大乐事,因而故意找一堆敏感问题来诘问人。如果没有一套巧妙应对的方法,也许会吃大亏。
在会议席上,有的人碰到棘手问题时,常常以“今后会善加处理”“将来会检讨改进”之类的话来搪塞。有的人甚至把问题敷衍过去,转移话题。这些处理方法,都不失为应对难题的妙招。不妨尝试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试着反问对方。有的人在会议上,碰到别人质问时,就心慌意乱不知如何应付。当大家的视线全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更不知所措了。这时,你只要反问对方:“那么,您认为怎么样?”虽然是明知故问,但反问对方是扭转情势的好方法。
——抓住对方的意图。公司老板或资格老的同事,有时会问你一些对同事的看法。如果是在餐桌上,倒不必太花心思去应付。倘若是在公司里,正式地被问及时,可不要一点儿头脑都不用就信口开河。要先抓住对方的意图,再慎重地回答。
——暂停一会儿。对于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不要着急,先以言辞拖延一下,趁这当中努力想出恰当的对答。
——拒绝回答。纵然自己知道答案,但遇到的是不可回答的问题,就应拒绝对方的质问。比如:事关人事方面的情报,属职责上不能泄露的问题,当然可以保持沉默,千万不要被对方套出口风。
(1)被专家问及自己不清楚的事时
郭先生是代理商,做促销买卖。代理商形形色色,其中最近才往来的M公司的王先生,最令郭先生感到头痛。他经常拿一些自己已明白的问题来缠人。而且,还会不经意地以一些无关工作的事考人。有一天也是这样:“营销策略指的是什么啊?”
三番两次,类似的为难,已经使郭先生大感疲惫。今天又被连问三次,到底该不该具实回答?实在伤透脑筋。事实上,对营销策略的知识所知有限,如果答说不知道,会被当做傻瓜。到底该怎么有技巧地回避呢?
最好的办法是:捧对方,让对方发表意见。对方既然是客人,你也不能失礼。“您是说……”先停顿一下,然后说:“王先生您懂得比我多嘛!”
“哦,没这回事,不懂才问你的啊!”
“哎,王先生您对新情报最精通了。”一边捧对方,让对方无意中说出来,是应付这种人的最佳办法。如果王先生还在那儿推托支吾的话,就把话题岔开。
(2)被上司问及同事的私事时
有一天,于君突然被科长问及:“对于小泉嘛,你的看法怎么样?”
一时间,于君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这是关于一个人性情的问题,如果回答,无异是在背后说人了。但是,科长却积极地追问到底为什么。被问及对工作的意见时,答不出来实在令人伤脑筋。若是针对人格评价的问题,非得慎重回答不行。
首先要掌握对方的意图,观察上司的心意是属于哪一类型,譬如:灵机一动的发问;为了确认自己的见解;想参考属下的意见;为了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故意在同事之间造成对立,以便于操纵。判断妥当之后,再考虑如何应答。
如果是属于第一类心态,说法和口气都会比较轻松,不难立刻判断出来。这时,自己只要顺水推舟,把话题岔开就可以。若是后面几类心态,自己应变起来就要动动脑子了。
——先装不知道,观察对方的反应。无论任何一种情况,都先做不解状地侧头沉思,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嗯,他是个好人吧……”对方若是这样反应的时候,是属于第三类型,不必太在意。稍微沉默一会儿之后,不妨反问科长“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试探他的反应。如果是第二、三种情况,上司应该会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样,就表示同感。否则,就把自己认为不同的地方陈述出来。
——“我只跟你说”这句话是最要不得的。如果上司说“我只跟你说”,则属于最后类型的几率相当大。假使对该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对上司说:“这些话只跟您提而已……”随意地就大发议论的话,正中上司下怀。你所说的话会立刻传入该同事的耳中。对于第五类型的应变办法,只要假装一概不知的表情即可。
(3)被问及人事调动的理由时
针对青少年设计的新产品已开始进行,并且着手展开市场调查的企划工作。以阶梯顺位而言,这次的企划应该由岳君负责,但科长却指名由何君承办。岳君当然是一头雾水,问科长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回答。于是,就转而向副科长林君询问:“请告诉我,为什么会让何君来担任企划主任?”
林副科长从科长那儿知道岳君被刷下来的理由。若是具实相告,恐怕会被纠缠,说不定惹来一身麻烦。如果闭口不言,以后岳君知道真相,一定会怀恨在心。面对岳君,林副科长会神经质般地陷入困境。
如果把内心的话一五一十地脱口而出,恐怕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发生。如果旁敲侧击,避重就轻,站在对方的立场,有如隔靴骚痒,难以抓住话中的真意。而且,岳君个性顽固,容易抓住一点不放。这一点正是他未能负责企划的原因之一,所以,科长才没有把真相告诉他。
那么,林副科长该怎么应对呢?他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意见率直地说出,不必替科长辩解。可以这样陈述:“其实,有一些事我早就想和你谈谈,正好趁这个机会,让我说一点儿我个人的意见。你对工作相当热心是个好帮手,但容易固执于某件事,且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往往做百分之百的判断,绝不让步。人免不了有犯错的时候,别人的意见也总有它的道理。如果不能虚心地采纳别人的意见,是无法做领导人物的。这一次波折,对你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希望你把它往好的一面想,作为下一次机会来临的考验。”这样诚心诚意表白的话,岳君应该也会明白林副科长的心意才是。
(4)随声应和却被追问原因时
老周走进公司附近的一家啤酒屋,突然听到有人招唤:“啊,老周,来来,来这里!”原来是同事老陈。他经常一副嘲弄的口气,以捉弄别人为乐,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老周对老陈不怀好感的心思,似乎也感染到老陈,所以,老陈对老周仿佛也没什么好感。
碰巧,老周出现在眼前,趁着几分酒意,同事有意捉弄的居心,已经昭然若揭。心想:“这下糟了!”却又不能临阵脱逃,只好坐在同事的旁边。
“这是我的酒瓶哦,你看,上面写些什么?”一开始,老周不知道他要耍什么把戏。
“上面写些什么啊?”
“上面是空空的嘛!”
“对啊,空空的,有趣吧,空空的酒瓶呀!”
“是有趣。”
“为什么有趣?”
老周说有趣,却反问对方为什么有趣。到底,要怎么回答才好呢?
这种类型的同事,在任何公司都会有一两个。能言善辩,看起来颇有才干,真要他拿出业绩,却是一点儿成效也没有。换言之,他是只会说不会做的人。这种人往往受人轻视,得不到别人的信赖。
在他的意识中,也明白自己是能力比不上口才的人,所以,内心存有自卑感。于是表面上,就常常利用那一张伶牙俐齿来嘲弄人,以满足他些许的自尊心。
对于这种同事,绝不能在口头上被他压制过去。如果露出一脸困惑的表情,只会助长他的气焰,更加地嘲弄人。因此,对对方满口的“胡言乱语”,必须痛快地给予反击。只要明白对方的内心是很脆弱,不堪一击的,就很好应付。
既然是对方先说的,大可反问他:“有趣?这不是您说的吗?”
“是啊,我脑袋空空的,所以才叫它做空空啊,老周,有趣吧?”
这时候,如果也说“是啊,就像您一样”,就踏进他久候的圈套。所以,先做一下深呼吸,把回答的方式转个方向。“原来如此,空空的,就好像脑袋空白得像一张白纸似的,这个表现法真不错。”
这一瞬间,同事心里一定会有被人刺了一刀似的隐隐作痛。老周就可以趁机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就此告退。
6.办公室“反击”心计
办公室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身在其中不必有害人之心,但如果对方设下圈套来诓你,你就要予以反击了。否则,一旦落入对方的圈套,不仅自己蒙冤受损,恐怕还会遭来周围人的嘲弄。
比如,你是个工作效率很高的人,比较之下,同事个个似乎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你本性使然,从旁指点别人该“这么做……”。心里原本期望别人的几句赞美,不料,“那么全部让你做吧”!于是,别人的工作就硬推到你的身上来,如此以来只会使你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给对方一个反击呢?这里,首先要把握好反击对方的几个基本原则:
——不要动怒地争执。在这个例子里,不要慌张地争论说:“没这回事!”“这不是你的工作吗?”只需沉着地应对。并且,以这种方式做说明就可以:“这个做法是老同事教我的,并不是我特别聪明,只要懂得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很好。”
——转变视点。被别人似是而非的话语噎住时,往往一时之间无言以对,而掉入对方的圈套,那时就要转换一下角度来应变。
——确定事实的真相。带着恐吓或煽动的言辞,大都言过其实。“大家都不想干了”“经理今天怪怪的”之类的说法,要先确认之后再做判断。
——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不要去计较,退让一步就好了。
——偶尔也要表示强硬的态度。对于小看自己或者做法卑鄙的对方,要给予强烈的反击。
(1)被上司当众指责时
最近一个月,经理的态度总是不太对劲。和他谈事情,不再像以前那么坦率了当。似乎有什么话哽在喉间,含混不清,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张科长处事是单刀直入型的人,个性爽朗,深受大家的喜爱。平日和经理的关系也不错,不过,这阵子经理的态度实在有些奇怪。最近,朱助理极力巴结经理。此人头脑好使,工作有一套,心计也多,大家对他都怀着警戒心。“难道是朱在搞鬼……”张科长心里这样猜想,觉得也不无可能。
有一天,经理带着一副焦躁的表情,在部属面前对着张科长大声怒斥:“你的领导能力有问题!”一点辩解的余地都没有,又追上一句:“好好注意!”张科长该怎么应对呢?
对于工作能力高又善用心计的部属,要特别留意。该磨一磨他的锐气时就磨,并且要掌握住他的弱点。这一点很好做,无非就是他的弱点,因为大家都讨厌。所以,张科长不可以立即表示反抗。
“经理,不是我在反驳您,不过,我有哪些地方不对吗?请明白指点。”用一种不可侵犯的强烈气势,却又不失礼的态度反问。
分明是受朱助理煽动的经理,但这话张科长就是说不出口。张科长的追究到此就该打住。“改天,请让我和您好好谈谈。”把澄清的机会留在改天,大多数的部属都站在张科长这一边。所以,对于张科长正气凛然的反击,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大为喝彩。
张科长也应该尽快找个时间和经理好好谈一谈。同时,对于朱助理的言行,有必要给予严肃的警告:“花招耍得不好,会在科里孤掌难鸣啊!”
(2)被认为言行不一时
做事认真却有点固执的晓伟,来到科长的桌前很严肃地向叶科长说:“科长,您不是说今年要采取积极策略,大幅度地扩充业务吗?”
“是呀!”
“既然这样,就不应该马马虎虎……”
“怎么了?”
“最近科长的做法毫不积极,一点儿突破性的新构想也没有,其实,就是维持现状。像这样,说归说,做归做,言行不一致,我们部属怎么会服气呢?”
叶科长不高兴极了,真想对晓伟吼一声:“这又干你屁事!”可是,叶科长退一步想,这样不但晓伟不会心服,也会被其他在一旁的下属看扁,那么他该怎么应变反击呢?
对那种有棱有角、顽固死板的部属,绝对不可以打马虎眼。你要是让他有不能信任的经验后,他就很难再信任你了,甚至还会到处传扬,使你威信扫地。因此,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搬出道理,仔细说明,让他彻底了解事情改变的缘由。
“说归说,做归做,表面上好像是这样,事实上未必如此。因为,现实的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过去说的话,并不一定就能适用于现在。”但对一个不知融通的人,却很难承认这种事实,只会一味地在意“言行一致”的美名,所以很容易发生不满上司言行的事。
因此,上司遇到这种部属,应该要设法让他明白事实改变的真正原因——情况有变,做法也要有变。
首先要部下了解当初到现在,已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然后再就这中间现实的变化加以说明。例如:“今年的年初会议到现在已经隔半年之久了。你应该也知道,这半年来情况变动得很厉害,我们公司的经营也陷入困境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大幅度的业务扩展是不可能的……”接着,若是能举具体的例子做补充说明则更好。
“人无信不立,我也是尽量努力在做。可是,我也不得不考虑到现实环境变动的因素。就拿我们领薪水的人来说吧,早上出门时,跟太太说好今天可以提早下班,可是偏偏那天却临时有事非得加班不可,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因为现状有了变化,所以,做事的方法也要随之变换。只要把这一点仔细说明清楚,再怎么硬脑袋的部属也应该会接受的。
(3)被人笑说“你懂什么”时
大刘从技术研究部被调到营业部,从事引擎维修服务的工作已经有半年。在半年的现场工作经验中,大刘发觉成品销售和售后服务并没有配合得很好。于是,在会议中被科长问有什么意见时,他就说出这个意见。没想到科长却对他说:“你懂什么!?”一笑置之,其他的维修工程师也跟着讪笑起来,好像大刘的意见根本就是幼稚无知。受到这种打击,他一时也气上心头。虽然大刘很想冲着科长说:“你没直接跟客户接触,你懂什么?”可是对方是上司,心里可以这样想,话可不能这么说。那么,大刘要怎么反击才好呢?
这时,不妨以自己经验还浅来辩护。例如,大刘可直接回答说:“是的!这工作我才只做半年,经验尚浅,仍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往后还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这样说,才不至于使自己无法下台,或遭同事们的轻视。至少,大家会觉得大刘这家伙是想说就说的人。
像前面大刘的例子,最好的做法是在开会之前,先把自己的问题向老同事们请教,这样才能避免发生这种不下了台的场面。
(4)宝贵的提案却被视为没用时
科长指定关君参加公司的全部门会议,关君心里觉得颇有一份使命感。当天会议进行中,关君做了一次发言,自己深感这个提议很有建设性,而且发觉上司等高级主管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倾听。
但是,当关君发言完毕后,旁边的年轻副科长却说:“这个意见很常见嘛!”言辞里好像是说,这个意见平凡无奇,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关君这一番苦心的发言,一下子光彩大失。真懊恼!不想就此罢休,该如何应变反击呢?
副科长之职是最可能被新同事追过头的职位。所以,一有机会就会处处设法把别人踩下去。这么说也许有点过分了,不过,现实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如果自信十足,可以用实力竞争,不必以这种小人之计来拆对方的台。但有这种自信的人太少了,所以,面对这种中伤,可以把它当做耳边风。不要当场涨红着一张脸和对方争长短。这样,只会陷入对方的诡计中,使自己孤立。
如果有司仪,就让他去裁决,避免当场动怒,先让会议进行下去。等大家都陈述过意见,会议将近尾声时,再举手把自己刚才的意见简要重述。
放在最后的意见,容易引起注意,加深印象。最后的发言留给人家的印象最深刻。所以,副科长那一支冷枪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7.化解尴尬的百变艺术
邂逅以前认识的朋友或同事,待上前去打招呼时,却因对方记不起自己的名字,致使彼此尴尬不已。这种情况,想必很多人或许遇到过!比如,参加讨论会或公司集训时,碰到过去曾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于是便兴奋地上前打招呼:“赵老,好久不见了,您还好吗?”对方也像看到了熟面孔似的,可是寒暄问候的话一说完,对方就显得局促不安,而想找个理由离开。
假如你碰到这种情形,你会心想什么办法来应对呢?通常,诸如一些公众人物都会很直截了当地向对方请教,譬如说:“请问您贵姓?”或“您是……?”可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开门见山式的问答,似乎令人很难启口。
这时,你可以巧妙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前面的例子中,那位姓赵的老同事,说不定就是因忘记了你的姓名而心虚想离去。这时,你就应该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夹在谈话中。比如:“最近偶然也会碰到当时跟我们在一起的伙伴,他们还是老样子,仍然取笑我叫小呆。想从前,真是多亏您的照顾……”这样,对方可能就比较安心了,至少不会急着想要打退堂鼓。
人总难免会有忘记别人名字的时候,因此将心比心,就能体谅别人的处境,尽量避免让别人出洋相。
相反地,要是自己想不起对方的名字时,怎么办才好呢?这时,你不妨灵机一动:“对不起,您可否给我一张名片?”
也许一开口就讨要名片,别人会感到唐突。因而,你要很不介意似的等接过名片,然后再说:“以后有机会,我就可很快地凭这张名片和您联系了……”然后,你就可以依名片上的姓名来称呼对方了。
另外,名字类似的同事在同一个团队内,常常会有张冠李戴的笑话发生。像朱华先生就是这样。在同一公司内,凑巧就有位老同事叫“陈华”,因此他经常被误认叫错名字。一位新来的女职员因一时疏忽,又叫他“陈华先生”,他感到非常懊恼,因此就默不吭声不理睬对方。朱先生这样做,对吗?
首先,要忍住一时的气愤。被当面叫错名字,不论是谁,都会觉得不舒服。可是,当事者在那一瞬间的对应,将会造成极为不同的结果。众所周知,中国字有很多同音异字的情形,譬如一个名字叫做“健”的人,难免会有被错写成“建”“剑”等。这时,你可以说:“对不起,我的名字是健康的健呀!此健非彼建哦!”这种近乎诙谐的指正方法,反而会令大家皆大欢喜,更加融洽。
退一步说,对方没有搞清自己的姓名,这也不是什么不能忍受的大事情!既然对方记不清楚,自己干脆再报一次姓名就好了。譬如:“我是朱华呀!这个名字也实在是太平淡了,不好记。”
其次,把自己的特征和名字连在一起。一时疏忽而弄错姓名的事,似乎屡见不鲜。其中,有很多是没有把对方的姓名和外貌记清楚,所以才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无论如何,对被弄错姓名的人而言,如果不想办法让对方记住自己,以后仍会经常有不愉快的情形发生。所以,最好的应对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外表的特征和名字连在一起告诉对方,比如:“我叫高山,高大的高,山峰的山”等。
8.心计在于活学妙用
有无心计,以及心计用得如何,关键在“活”“巧”二字上。西汉时期的大谋士陈平,可算一个活用巧用计谋的人。
司马迁对陈平作出了权威的评价:“用其奇计谋,卒灭楚”,“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而陈平自己曾表白说:“我多用阴谋,为道家所禁忌。”然而,“禁忌”归禁忌,事实是他不仅终生被用,而且青云直上。到文帝时,他被擢升为右丞相,蟒袍玉带,八面威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与历史上诸多只会谋国、不会谋身的谋臣(如伍子胥、李斯、范增等)相比,陈平的确不仅胸存绝世谋国才华,而且又有审时度势的谋身策略。
陈平一生的传奇经历,其实就在于他对机遇准确而成功的把握。
第一次机遇是他的婚姻。陈平少时家贫,与兄嫂共同生活,虽然他长得“眉似刷漆,目若朗星”,但除了醉心于黄老学说、治世之术外,什么活都不会干。难怪,他嫂子会向人抱怨:“有这样一位光吃不做的小叔子,倒不如没有的好。”而那些忌妒陈平的丑汉们,则传播着他和嫂子私通的谣言,以至于后来周勃和灌婴有了在刘邦面前告状的理由。
村里有个年轻的姑娘,是显富人家张负的孙女。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可惜已经没人敢要,因为张小姐嫁了五次,次次都是在洞房花烛夜,男人莫名其妙地就死了。陈平心里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他首先要引起张负的注意。有一次,地方上办丧事,陈平知道可以见到张负。于是,他早早来到丧家,事无巨细,忙个不停,果然引起了张负的注意。丧事办完后,张负尾随陈平追至陈家,见陈家破席当门,而门前又有很多显贵尊长的车轨痕迹。张负沉思良久,回去对儿子张仲说:“像陈平这样有才貌的人,怎么会永远贫贱?”
于是,张负偷偷给陈平一大笔钱,让他添置聘礼,操办酒席,把孙女嫁给了陈平。陈平成了当地显富张负的孙女婿,有了很好的生活环境,交游范围也更广了,雄鹰展翅、高飞在即……
择主而仕,去楚投汉,陈平抓住了第二次机遇。
陈平先投魏咎,因意见相左,改投项羽。但入关后,项羽妄自尊大,难以采用谋士意见,陈平深感前途暗淡。正在这时,刘邦出现了。虽然此时的刘邦身陷敌营,一筹莫展,但目光远大的陈平看到希望在刘邦一边,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出奇计骗项羽调走老谋深算的范增。然后用“欲擒故纵”之法助刘邦逃离了楚营。
陈平两次出逃,三次择主而仕,是其心智使然。只要与范增相比较,便可看出他的高明。范增明知项羽终难成大器,却疏于变通,结果落得身死名裂。而陈平可仕则仕,不可仕则去,终能显身扬名。
请看他与刘邦的一段对答。刘邦问陈平:“你原来帮助魏王,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霸王,现在你又跟随我,这是什么原因?”陈平答曰:“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我久仰大王善于用人,招致天下豪杰于麾下,所以不远千里而来……”
“凡六出奇计,世莫能闻也。”陈平抓住了最大的机遇,在历史的舞台上表演得淋漓尽致。这六出奇计是:捐金行反间,废功臣钟离昧,一也;嫁祸于人,逼死谋臣范增,二也;瞒天过海,解荥阳之围,三也;封韩信,借刀杀人,四也;请君入瓮,韩信云梦就擒,五也;献美女图像,解白登之围,六也。此皆详见于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此不赘述。
陈平善于把握机遇,最“妙”的表现还在于他审时度势巧谋身这一点上。“汉初三杰”都曾不安于位。韩信受诱,被擒于云梦;萧何遭馋,被械于狱中;张良惧祸,托言辞官从赤松子(传说中仙人)游。而陈平一生始终受到信任,并且平步青云,这也与他审时度势巧谋身不无关系。
刘邦在病床上下诏令,要陈平到军中砍下大将军、吕后之亲信樊哙的头来复命。陈平在路上对周勃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眼下皇上病重,咱们可不能犯傻啊!”于是不斩樊哙,而是押送长安,让刘邦亲自去处理。果然,尚未到达长安,刘邦就驾崩了。于是,陈平在吕后面前有了话说:“我奉先帝之命处斩樊将军,可我始终认为樊将军功大于过,怎忍下手?因此我只派人把樊将军送回来,听太后发落。”
结果,当然是“太后大悦”。陈平则被拜为郎中令,在宫中辅助年幼的皇帝。
这之后,精彩的片段还有:违心地拥诸吕为王,保住了右丞相之职;联合周勃灭诸吕安刘氏,让将于周勃,以待来时;对答如流,巧除周勃,独居丞相之位,登上事业顶峰……这些无不表现了陈平高超的心计,值得今天的办公室人员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