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修行的女人:女人安心、静心、养心的十二堂修行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请时刻记得,空出意识的杯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某一个时刻特别希望自己能安静下来,尤其是在感觉身体疲累、内心烦乱的时候,但无奈的是静心一秒都很难。所以,人需要偶尔地空出意识的杯子,不要让心念太满,不要让脚步走得太快。

为什么,我们活得不快乐

在《坛经·般若品第二》中,慧能大师告诉人们:“般若菩提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般若菩提的智慧是每个世人本来就有的,但为何还是有人过着痛苦的生活?又是为什么世人会每天被烦恼毒害?这是因为世人的心智被迷妄颠倒的念头所缠缚,当人们都不关注内心、不关注智慧的成长,而只是无限度地追求享乐,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无法觉悟,不能过一种真正有觉性的生活了。

这让我想到,身边的许多朋友,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们说自己的生活不快乐,但实际上只是自己的心不快乐。生活里的苦乐酸甜只是我们的一种人生经历,它们来过,又走了。但我们的心却一直牢牢地系缚在这些转瞬即逝的感受和过程上。

瓦尔多·爱默生说过:“与当下的内心相比,身前身后之事皆是浮云。”如果说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么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缺少这样的领悟。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要么是在后悔已经发生过的事,要么就是担心未发生的事。而当下,真的就成为一个空白。但更可怕的是,我们只是喊喊口号,说着要把身心投入在当下,而往往又很难做到心口一致。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说,人们只是终日里说着与般若智慧有关的道理,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明白,但就是没有悟到自己的心性中天然存在的那个般若智慧,就好比是整天念叨着各种食物,却并没有真正吃下去,终究不能填饱肚子,还是饥肠辘辘的。

“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人们嘴里说着缘起性空的道理,可却在长久的时间里都不能洞察到自己的心性。我想,我们之所以活得不快乐,大概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很好地体认自己的内心。喜怒哀乐等情绪,乃至纷纷纭纭各种杂念,都是在内心生出。而我们似乎并没有领悟到,是心念和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主观思想影响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绝非外部世界将心念、情绪等强加在我们头上。

举例来说,我们遇到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在当时的心境里,那真是充满了悲哀、愤怒和绝望。但这些情绪和心念看似是由于外部事物引起,其实是我们自己将自己拖入了执着的泥潭中。“活在当下”,可不是要我们把心思纠结在外部的事物上。找到适用于自己对治烦恼的方法并且努力地去践行,那么就已经在转变自己的生命境界了。嘴上说着看破、放下、不执着,这很容易,可真正难的是要做到并且坚持下去。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嘴上说空性、谈觉悟,而是能够真正地观察内心、觉悟心性,看到言行和心念中需要改变的地方,并且能够把这看似枯燥无趣的事情坚持一生。

【修行禅语】

我们无法获得真实的幸福快乐,

因为我们的自在安详只停留在口头上。

内心恒久的欢喜安乐,

需要经过觉悟内心、审视内心。

没有对空性的正确见解,

没有对安住当下的真实修行,

所谓的快乐、幸福、自在,

终究不过是口头上的谈资。

人生,不过就是在希望与失望之间

慧能大师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人的心性,能够包含一切万法,不论是现象、存在甚至是佛法,都包含在人的心性之中。慧能大师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分明。”不断地扩展心量,能够将世间以及出世间的各种存在、现象等都包容在心性之中。

慧能大师认为,人们要想从烦恼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根本不需要崇拜任何外部力量,因为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够让我们来依靠。人终究还是应该自行觉悟,之后才是自我拯救、自我解脱。作为修行解脱的主体,人才是最为宝贵的,我们不应该把觉悟解脱的希望放在外部力量上。

禅宗非常肯定人在修行、觉悟这个过程中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禅宗的人本思想,而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则更是强调人们要有自我觉悟的信念,不要做修行觉悟上的“懒汉”。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所有的般若智慧,都是从自己的心性中生成,根本就不是来自外界,也不是通过某种外力而产生的。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千万不要做那种整天把空性见解挂在嘴边,心中却毫无修行意识的人。

修行,为的就是让我们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停止内心的摇摆和晃动,安住在一种无挂碍的境界。人生需要憧憬和希望,但我们大多数人心中闪过的只是妄想。因为我们对希望太过执着了,导致把原本给生命带来光芒的希望变成了束缚自心的枷锁。

身边就有这样一个M姑娘,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妈妈那样气质优雅又有能力的职场丽人,希望有朝一日像姐姐那样出版一本自己的书,希望能像圈子里的小姐妹那样,找到帅气能干的男友,然后举办一场浪漫温馨的婚礼。

每个女人,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小希望和小秘密,我想其实这很正常,谁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点儿憧憬啊。但是,希望是用来给人生增色的,而不是拿来给自己添堵的。

就像M姑娘,她完全就是用这些希望束缚了自己的人生。

M姑娘的姐姐自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大学毕业后先是成为了记者,后来当上了自由撰稿人,不久后又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这本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M姑娘却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别人那样的人”,却并没有看到自己缺少别人身上独有的能力和才华。实际上,M姑娘并非一无是处,她喜欢唱歌跳舞,性格外向活泼,只是她太喜欢扮演别人的角色了。当我们想着,希望自己一定要成为“像别人那样的人”时,大多数情况下便只能以失望来收场。

M姑娘身上还有一个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会犯下的错误,那就是只会盲目地羡慕别人,却没有仔细地审视过自己。什么都是别人的好,生活如此,工作如此,就连别人的爱情婚姻似乎也比自己的好。

慧能大师曾说,佛性啊,乃是人人都具有的;觉悟真理、解脱烦恼的能力呢,就在每个众生的心性之中啊。

众生总是巴望着能够凭借外部力量来帮助自己得到解脱,因为众生既感受不到也不肯相信自己本身就有解脱烦恼、觉悟真理的能力。

于是,众生便在那望不到尽头的烦恼苦海中一再打转。但如果你能够把目光拉回到自心中,在生活中体悟自己的心性,抛弃那种无限度、无节制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不再复制别人的人生,而是过一种专注于自心的生活,那么,也就不会因为时刻存在“得不到”的匮乏感而不停失望了。

【修行禅语】

不要让过重的期待和憧憬,

局限了自己本该精彩的人生。

不要指望着靠外部力量来解脱,

而是应该时时明见自己的心性。

生活即是修行,生活便是道场,

对心性的把握,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每个人都需要,暂时地活在生活之外

在谈到何为智慧时,慧能大师认为,所谓智慧,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不糊涂,在任何地方都足够清楚明白。但颠倒错误的念头生起,智慧自然也就没有了,这时候,人就是凡夫;如果从愚昧昏暗的状态中走出来,能够保持内心的清醒,那么便是一个觉悟了的人。

“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还没有觉悟的人在念诵经文或者谈论般若智慧时,内心依然涌起种种颠倒妄念,没有丝毫平定清明。针对大多数人所谓的“修行”,慧能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心念和行为不相符合的做法,根本就不是真修行,完全就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

但是,内心被颠倒妄念充斥的凡夫就无法解脱了吗?就真的不能获得最圆满的智慧吗?慧能大师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当凡夫通过真实的修行获得觉悟后,凡夫便是佛,因为佛就是觉悟了真理的人,是能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有自在智慧的人。同样,当烦恼断除干净,菩提的境界便可证悟到。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当之前的心念执着在外境时,就会因为这些执念而形成挂碍和烦恼,但如果之后的心念从执着中解脱出来,那么当下一刻,就可以得悟菩提觉性。

世人对外境的执着,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可以这样说,人们的大多数痛苦都是因为“执着”二字带来的。为了警示世人,破除对外境的执着,古代的禅师们各有各的方法。

比如丹霞禅师。某个冬夜,漫天大雪,寒冷异常,丹霞禅师需要取暖,但由于没有木柴,于是就把庙堂里的佛像给劈了用来烧火。有个弟子非常惊慌:“师父!您怎么能把佛给烧了呢?”丹霞禅师说:“那你看看这火堆里面可有舍利?”弟子说:“没有。”丹霞禅师就说:“既然没有舍利,又怎么会是佛呢?”

通过这简单的几句对话,弟子心中恍然有所领悟:佛像虽然端严殊胜,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媒介,是为了让人们看到佛像后生出欢喜清净心的一种方法。

禅宗体现出人本思想,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而诸如文字、造像、经文等,都不过是一种媒介和手段。这给现代人的启示便是,生活再多姿多彩,我们也不可太执迷于其中。我们都需要一些“活在生活之外”的时间。

丹霞禅师在开示弟子时传达的信息就是:佛像虽然象征着佛的慈悲智慧,教人欢喜,发人觉悟,但如果心心念念地执着于此,依然算不上是真正觉悟的人。在我们的现实人生中,不论是从事什么工作,扮演着何种角色,也都不该执着、沉溺于其中。诚然,工作需要忘我的精神,但如果时时刻刻都绷紧了心弦,那么人迟早会失控。

活在生活之外,应当成为一段向内心求索、向内在洞察的时光。平时,我们被种种事情裹挟着,很少能专注地去观察自己的心念,这就导致我们经常会有脾气发作或者深陷于消沉情绪之中无法出离的情况出现。

当人们执着在佛像和语言文字等外物上面,就容易忘记自己的心性原本清净光明,而那菩提的觉性原本就在一心之中。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执着在外境以及种种欲求之中时,就会忘记关注自己的心灵,会忘记观察一闪而过的每一个心念,以至于就这样糊涂困惑地度过一生,终究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既找不到摆脱烦恼的方法又悟不透本有的心性。

在面对生活时,我们应该想想丹霞禅师的这个故事。不要执迷于外部世界,而是应该对自己的心灵多加关注。对心性的觉悟,是修行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而这需要时间。因此,不要把生活填充得满满当当,更不要因为忙碌而把心弄丢了。

【修行禅语】

一切存在,无论好坏,都无须执着。

世间的人、事、物,

没有哪一个能够一成不变,永恒存在。

将原本清净灵明的心捆绑起来,

生命只会因此而越加沉重。

做一个生命的旁观者

既然修行中最为关键的是体认自心本性,那么,具体的修行方法又该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慧能大师指出:“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在自心之中,应当常常生起正确的知见,用正知正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里,难免有许多不圆满、不愉快、令人烦恼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为外境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沾染了客尘烦恼。当心性不被客尘烦恼所沾染,这便见到了心性的本来面目。不论是内心的念头,还是外在的环境,都不要纠缠执着,如此才可来去自由。

其实,我们说“不执着”这三个字的时候都觉得这个不难做到,可一旦事关自己,那必然会深陷其中。当我们满心满眼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事情时,就难免会因为满足自己的心意而伤及无辜,或者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被眼前的事情蒙蔽了自性。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生命的旁观者。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为朋友出谋划策时,往往比较靠谱;而当自己遇到事情时,如果又急又气,就茫茫然毫无头绪,想不出任何办法来。凡事一跟自己沾边儿,立马就会在心头计较、盘算起来。可见,平时和自己的生活保持点儿距离,总是有益处的,至少不会时时刻刻都陷入计较和盘算之中。“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当我们心智昏昧、对心性缺少觉悟时,那就是茫茫天地间一介凡夫,可一旦对自己的心念、心性有所觉察和省悟时,我们便是那觉醒的人。世间所有,无一不是存在于自心之中。那么,为何不向内观省自己的心性呢?

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认为:真如,便是如实地看事物,是一种彻底的肯定。打个比方说,看见一棵树就是一棵树,听见鸟叫就是鸟叫,锄是锄,山是山,飞鸟飞,野花开,这些都是真如的陈述。

但是,当外境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挂钩时,可能山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了。比如,在热衷拍照发朋友圈的人看来,山水就是一种证明,成为炫耀自己走过多少地方的谈资;在商人看来,山水就是赚钱与否的一桩买卖。这让我想到,平时我们看着别人的日子过得很好,那是因为我们与别人的生活保持着距离;而我们说自己的生活糟糕无比,实则是因为我们对待某些人、事、物过于执着,陷入其中,才只看到了糟糕的一面,而不见生活的乐趣与光彩。

所以,若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恐怕就不会整天抱怨“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了吧?做一个生命的旁观者,还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古时候,有个弟子问禅师:“什么是平常心?”禅师答:“疲时睡,饥时食。”其实,我们也应该这样做,累了就去休息,饿了就进餐,该投入工作中那就保持着充沛的热情,该与生活保持距离,那就应该从繁忙和嘈杂中脱离出来,然后去审视自己的心性。

【修行禅语】

清净的心性,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觉悟。

不陷入对生活的执着中,

才能生起一种觉照之心。

保持着与生活的距离,用警觉的目光审视,

如此,才不至于把生活变成牵绊自己的罗网。

空出意识的杯子,才能让心静下来

智慧地观照人生,对我们觉悟心性非常重要,但要做到智慧地观照,却并非易事。慧能大师说:“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一旦能够智慧地观照心性,那么不论是内在世界还是外部境况,便都能看得明白透彻,自然也就不会迷乱了自心本性,并且能够认识自己的心性。如果觉悟到自己的心性,那么也就等于从根本上找到了解脱的途径。如果实现了身心的解脱,那么也就进入到专注于一境的精神状态,也就没有过多的心念。没有多余的心念是怎样的境界呢?就是我们不论面对什么事物、身处何种境遇,清净的内心都不会受到干扰和污染。

在这“快节奏”的时代,多数人都顶着沉重生活的压力,而当今女性不仅要照顾家庭,更要追求个人价值的发展,所以,女性在调治内心的杂念和烦恼这方面的需求也就更为迫切。

要调治杂念和烦恼,就需要我们先空出意识的杯子。也就是说,需要让心空下来、静下来,空出杂念,或者说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把杂念过滤掉。

一说起这些话题,可能有些女性朋友会生出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只有到寺院里才能把杂念过滤掉呢?是不是一定要打坐、诵经,才能做到心无杂念呢?

坐禅、诵经等确实不失为都市女性调治身心烦恼、平息杂念的方法,但修行途径千千万万,我们也不必过于刻板和教条。如果无法盘起双腿来坐禅,那么至少放松身体,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也是能够平息杂念的。

当然,静坐时真正做到毫无杂念,这不太可能。人们的心念时时刻刻都在生起又落下,极少有心念停息的时候。但静坐并不是为了消除心念,而是为了观照内心,进而体认自己的心性。

当内心彻底平静安定时,脑海中闪过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清清楚楚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心念,并且能够“看到”有些心念是正向的,而有些则是负面的。那些能够唤起生命个体愉悦、幸福、快乐等积极正面感受的,便是正向心念,如果这样的感受和心念出现的次数很多,那么说明你的心灵状态足够好。

观照到这些心念之后,还要将负面思想屏蔽在生命之外。因为身心上的压力、烦恼等痛苦感受,都是负面心念在作怪。一旦通过静坐观照到这些负面心念,就应该通过“转念”的方法来化解它们。

比如,观照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因为嗔恨心过重从而给他人、给自己带来了许多压力,就可以通过“转念”来转化嗔恨的心念。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什么自己的脾气这么大”,而是应该集中在“要慈悲和善地对待每一个人”。如果能够想象出与正向心念相对应的具体的场景画面,那就更好了。

怎么样,这个小方法是不是足够简便易懂并且容易操作?当我们忙完家务事,或者在办公室里感觉有些疲累时,都可以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空出意识的杯子,让心灵趋向平静安宁。

【修行禅语】

空出意识的杯子,

先从平静呼吸开始,

继而观察自己的心念。

当内心平定下来,

就能看到心念闪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