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启蒙
王文兴从小聪明懂事,而且对读书识字十分感兴趣。1934年,7岁的王文兴来到本村的天主教会学堂学习。这个小学堂其实就是吕里村的天主教堂[8],教室非常简陋,一至四年级多的时候总共也就二十几名学生,到了农忙时就放假。
学生都是本村的孩子,从自己家里搬来个“马杌”(方凳)当书桌,再拎个小板凳就可以来上课了。老师只有一位,叫马相模,他虽然是天主教徒,但不负责传教,只管教书。课程有语文和算术两门,学生不用缴纳学费,还免费提供课本。不过跟多数农家孩子一样,王文兴只有在农闲时才能来教堂学习。身材单薄的垂髫少儿,即使做不了重体力的农活儿,平日里也要割草拾柴、打高粱叶子[9],因此每年只有在冬春季节才能来学校学习一段时间。教会小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是王文兴在这里打下了基本的国文和数学基础,甚至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王文兴还能记起小学时所学的课文,国文第一课教识字“一二三十”;第二课学“四五六百”;第三课是“七八九千”,都是数字;第四课开始学“天人上下”……谈起童年习文,虽事隔多年,但王文兴记忆十分深刻。在这里他接受了一生中最早的启蒙教育。
马相模老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人忠厚,和蔼可亲,与村民关系极为融洽。有一次他在课余组织学生玩蒙眼捉迷藏游戏,王文兴不慎摔倒磕破了脑门,马相模立刻帮他止血包扎,事后捉了自己养的一只老母鸡送到王文兴家,表示歉意。王文兴的父亲也是谦谦君子,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马老师谦和宽厚的言行举止在王文兴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深刻地影响了王文兴未来的人生道路。
图1-5 1980年,王文兴在大姐家与大姐、姐夫合影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初期萧县沦陷后不久,不幸降临在王文兴敬爱的老师身上。马相模教学的地方不远处是陇海铁路的一座钢铁大桥,那里有日本兵的炮楼。在当地抗日武装的一次行动中,他被误认为是汉奸而遭错杀。马相模在村子里教学多年,深受全村人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知道马老师是被冤枉的。出殡那天,王文兴和所有同学以及许多村民都去了马相模家,为老师送行[10]。
1937年秋,大哥王再兴从江苏省立连云师范毕业后,回到本乡冯场村小学任教,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同时协助父亲管理家务。王再兴是家中长子,对弟弟妹妹的成长关爱有加,成家后妻子也是厚道贤惠,深明事理,王文兴及弟弟妹妹们得到大哥大嫂和大姐的精心照料,父亲王振坤也有了得力帮手,这个濒临破落的大家庭,慢慢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也就在这时父亲为了改善王文兴的学习环境,送他到邻村彭新庄小学上学。这是一所公立初级小学,有四个班,从此,王文兴开始进入正规学校学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