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版序二
回顾近二十余年我国疼痛治疗的发展,最值得欣慰的是医务界及社会公众对疼痛观念的改变。在此之前,客观上无论社会抑或医务界对疼痛治疗的认识都有所欠缺,类似“刮骨疗毒”之类的奇闻轶事有时也不适当地被社会公众甚至医护人员推崇。当然这也与当时我们镇痛手段缺乏、镇痛药物单一相关。其次,对于药物滥用或成瘾性以及不良反应的担忧也被不必要地放大,极端的例子是竟有医生建议患者拒用镇痛药。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随着癌症患者三阶梯药物治疗和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在我国的引进,我国的疼痛治疗事业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癌痛患者可以针对性地、光明正大地使用阿片类药物;PCA的自控性、个体性给药方式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后数十年间又有不同的新型镇痛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不同类型疼痛的治疗手段。最为显著的是镇痛药物的多样性,在传统的“老三样”——吗啡、哌替啶、芬太尼之外,有了众多新的选择: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曲马多、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药物等以及新的剂型、新的合剂,它们的临床价值已经和正在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
此外,把疼痛与患者整体情况结合来评价治疗的价值是近数十年临床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非常乐见的观念转变。疼痛的发生本身就有不同的病因、不同的机制,对机体其他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疼痛治疗不能局限于单纯“止痛”。所谓“医者父母心”,大者来说,是医德问题;小者而言,我们应该重视各个与疼痛相关的并发症的治疗。可喜的是,临床近来对诸如恶心、呕吐、上消化道溃疡、心肌缺血等种种不良反应的关注日益严格,相关的研究日益深入,这也是把疼痛作为整体治疗必须迈出的一步。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不足,首先是疼痛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从WHO的疼痛三阶梯药物治疗原则出发,慢性疼痛应遵循“1→2→3”顺序,急性疼痛则应以“3→2→1”为佳。其次,在不少疼痛门诊和疼痛治疗中心,但凡疼痛,非“舞枪弄棒”,非静脉、硬膜外或外周神经阻滞不可,而忽略了镇痛药物的应用。尤其是在机制引导下正确地选择药物,在药理基础上正确地使用药物或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正确地评价药物,也是疼痛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疼痛药物治疗学》正是顺应了国内疼痛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国内首次出版的疼痛药物治疗方面的高级参考书,其内容丰富,涉及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副作用及防治、联合用药等各方面。我相信这本集国内疼痛学专家和热衷于促进我国疼痛事业发展的旅美专家共同撰写的专著,定会为我国疼痛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
罗爱伦
二零零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