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饲观赏多用本草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重视配伍巧剂量,中药应用见法度

1. 配伍

配伍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常常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因为临床实际中的病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或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并见,或寒热错杂,应用单味药往往不能全面兼顾。另外,部分药物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应用,既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也能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当然,药物配伍应用既可以产生减毒增效的效果,也可能出现增毒减效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协同、抑制与对抗等作用。前人将其概括为药物的“七情”。如《本经》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除过单行者外,其余都涉及药物的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多适宜于病证比较简单,或病情较轻者。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咯血;用鹤草芽驱除绦虫等。

(2)相须 指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如石膏配伍知母,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与芒硝共用,能加强攻下泻热的疗效;麻黄和桂枝相伍,能加强解表发汗功效。

(3)相使 指将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相互配合应用;且常常是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使用,多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常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

(4)相畏 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有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之说。

(5)相杀 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的配伍。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和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而已,是药物间相互对换而言的。

(6)相恶 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相恶只是两药配伍后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而并非是全部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如生姜恶黄芩,只是因为生姜温肺、温胃的功效与黄芩清肺、清胃的功效互相牵制而影响疗效;但生姜尚有和胃止呕的功效,黄芩尚有清泄少阳邪热的功效,在这些方面两药合用并不相恶。如小柴胡汤中生姜与黄芩合用,并不相恶。因此,两药配伍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与所选药效有关。人参与莱菔子相配伍,如用于脾肺气虚,并无邪实之证,两者配伍属相恶;如用于脾虚兼有食积气滞之症,则相得益彰,并不相恶。因为此时若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症;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会加重气虚。唯两者结合,相制而相成。总之,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根据病证需要,也有可利用其不恶的部分。

(7)相反 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与甘遂相反。

(8)方剂 中药从单味药到配伍后应用,是前人对中药应用的一大进步。药物“七情”配伍是前人通过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概括而成的。相须、相使因能产生协同作用,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是临床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方法。相恶可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或部分功效,因此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避免使用相恶效应,选择使用不恶之作用。相反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伍同用。在此基础上,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既是药物配伍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最高形式。

中药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君、臣、佐、使”的理论妥善配伍而成,以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一般而言,君药是指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其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作用的药物,其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其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其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其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有两种意义,其一是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其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但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既不是臣、佐、使药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具体病情及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能来决定。

(9)禁忌 除配伍禁忌外,还有妊娠及服药饮食禁忌。

① 配伍禁忌:在药物“七情”配伍,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而并不是所有功效都减弱,它仍有可以利用的一面,故并非绝对禁忌。相反配伍原则上属禁忌。目前比较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但有人认为两者并非绝对禁忌,因为相反药配伍不仅在古代经方中就有使用,现代临床上也有应用。认为相反药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但为了用药安全,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使用。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西洋参、苦参、沙参(南沙参、北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有歌诀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有歌诀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② 妊娠禁忌:妊娠期间,使用药物时必须注意动胎、堕胎或其他有碍孕畜健康及胎儿发育的不良作用。如剧毒药、峻泻药、子宫收缩药、破气破血药、大寒大热药、滑利沉降药、辛温香窜药、消导药等均为禁用或慎用之列。常见的妊娠禁用药有巴豆、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瓜蒂、藜芦、干漆、三棱、莪术、水蛭、虻虫、麝香、穿山甲、皂荚、水银、砒霜、木鳖子、斑蝥、川乌、草乌、生附子、轻粉、雄黄、马钱子、蟾酥、胆矾等;慎用药有枳实、槟榔、桃仁、红花、丹皮、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蒲黄、牛膝、五灵脂、苏木、瞿麦、天南星、附子、肉桂、常山、姜黄、大黄、芦荟、芒硝等。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畜病情,斟酌使用。若无必要,都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如非用不可,则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通过恰当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从而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

③ 服药饮食禁忌:服药期间有些食物可减弱或消除药物的功能,或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应禁食这类食物,简称食忌,俗称忌口,在动物上尤其是宠物上可参考应用。这是因为随着宠物等动物的不断老龄化,不仅其疾病发生愈来愈和人类相近,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愈来愈多地发生在宠物上,而且其饮食也愈来愈和人类相近。

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服中药时不要用茶水、牛奶等送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此外,根据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患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患者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古代尚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苍耳子忌猪肉,商陆忌犬肉,蜂蜜忌葱等。

2. 剂量

中药剂量一般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剂型、给药途径、病证轻重及患者体质状况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的,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疗效。

(1)剂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以一定的剂量使用,被动物机体吸收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发挥作用。中药处方中每味药的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指每味药的1日用量。如果剂量过小,在体内不能获得有效浓度,药物则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而如果剂量过大,超过一定限度,可能对机体产生毒害甚或致死作用。

最小有效量:药物开始出现药效时的剂量。

极量: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治疗量:产生明显治疗作用的剂量,即常用量。略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极量的药物剂量。

最小中毒量:药物已超过极量,使机体开始出现中毒的剂量。

中毒量:介于最小中毒量与最小致死量之间的药物剂量。

致死量: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图1-5)。

图1-5 剂量效应关系图

中药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药物;还有“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现已将中药材的计量统一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即1千克(公斤)=1000克。古方配用换算可按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克;一钱=3克;一分=0.3克;一厘=0.03克。

(2)影响剂量大小的因素 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它们都是活的生物机体,不仅它们的活动与对药物的反应与代谢等不时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而且也极大地影响药物的作用与剂量。为了准确用药,以达到最佳的用药效果,在处方用药时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并酌情处理。古人常有“传药不传量”之现象。其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秘而不宣”的缘故;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顾虑“古方新病不相宜”,死方难治活病,从而给后人留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空间。

① 病证轻重缓急 病轻者一般不宜用量过大,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酌情加大,以免药力不足延误病情。慢性病证病势较缓,无论虚实用量均不宜大,以免急则伤正;病势急者,如虚甚而欲脱者,则需要大剂量以救急。

② 药物性能和质地 一般质地较轻的药物(如花叶类药),用量小些;质地稍重实的药物(如籽实、根茎类药),用量稍大些;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石、贝壳类药),用量宜更大些。一般而言,鲜品药材用量比干品药材可大1~2倍;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用量宜小些,如大黄、黄连、肉桂等;性味淡薄、作用和缓的药用量宜大些,如薏苡仁、芦根等。凡有毒性或作用峻烈的药,用量宜小,且常以小剂量开始,再逐渐增加,以避免损伤正气或出现中毒等不良反应。

③ 配伍、剂型和用药目的 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如单用蒲公英治痈疮,常用30~60克,配方则常用10~15克。方剂中,主药用量宜大些,辅佐药用量宜小些。如《伤寒论》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芍药同用三两,意在调和营卫;而桂枝加桂汤主治心阳虚所致的奔豚症,则桂枝为主用五两,芍药用三两,意为温通心阳、平降冲逆;而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阴腹痛证,则芍药为主用六两,桂枝用三两,意为调和营卫,缓急止痛。承气汤3方,虽均为苦寒攻下之剂;少阴寒化证中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和白通加猪胆汁汤4方,虽同为回阳救逆之剂等,但由于它们各自的主治证候不同,其药物组成及用量也有不同。

汤剂药物用量一般比丸、散剂大,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汤剂因其吸收较快,作用迅速,故多用于急性病;丸剂吸收缓慢,故多用于慢性病。

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益母草,用于调经活血常用量为9~15克;用于利水消肿则需60克。再如洋金花,用于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量不超过1.5克;若用于麻醉,可用到20克。附子在临床上针对不同证候、配伍,炮制与煎煮法时,其用量会有很大不同,差别最大可达2000倍(0.3~600克)之多。再如用于畜禽保健促生长的,剂量多较治疗量小,中药散剂一般按饲料1%~3%的比例添加。

④ 患者年龄、性别和体质 老年患者往往由于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差,用量一般应偏小一些;幼小患者气血未充,脏腑功能未能完全成熟,剂量也宜小。一般5岁以下幼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4~1/3,6~10岁小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2。不同生理时期的动物,如经期、孕期、产后动物,用药量应有所区别。

(3)不同动物间的用药剂量换算 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之间对同一药物的耐受性相差是很大的,但一般来说,动物的耐受性要比人强,单位体重的用药剂量要比人大;体重小的动物单位体重药物耐受性要比体重大的强,单位体重用药剂量也要较体重大的动物大。本书所收集的大部分资料是人用中药的经验,只有人的常规用量,必须将人的用药量换算成不同动物的用药量才可在动物上应用。一般可按下列比例换算:人每千克体重(70千克)的用药量为1,小白鼠(20克)、大白鼠(200克)为25~50,兔(2千克)、豚鼠(400克)为15~20,狗(10千克)、猫(2.5千克)为5~10,猪(50千克)、羊(30千克)为1~2。如麻黄煎服,人用量为2~9克,马、牛15~30克,猪、羊3~10克;柴胡煎服,人3~10克,马、牛15~45克,猪、羊3~10克;当归煎服,人5~15克,马、牛15~60克,猪、羊10~15克,犬2~5克,兔、家禽1~2克;白芍煎服,人10~15克,大量15~30克,马、牛15~60g,猪、羊6~15克,犬、猫1~5克,兔、家禽1~2克;党参煎服,人10~30克,马、牛20~60克,猪、羊10~20克,犬3~5克,家禽0.5~1.5克等。可参考应用,或以其为先导,再根据实际应用修订用药剂量。

3. 应用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较少,主要是经口和皮肤给药两种,剂型主要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搽剂、浸洗剂、熏剂、栓剂、药条、钉剂等;而随着中药新制剂与新剂型的不断开发与丰富,中药给药途径又增加了肌内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饲料添加与饮水给药等,出现了注射剂、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饲料添加剂、饮水剂等新剂型,不仅丰富了临床给药途径,而且也适应了宠物精准医疗、畜禽集约化与规模化疾病防治与畜禽保健促生长的安全、有效、方便与精准的高标准要求。我们应该正确掌握各种制剂的使用方法,以保证临床用药达到预期疗效。

汤剂不仅仍为目前临床常用剂型,其煎煮方法、使用器具、煎药用水、煎煮火候十分讲究,而且也是许多中药新工艺的基础环节之一,此处重点介绍中药材的煎煮方法及药物内服和外用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1)煎煮方法 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药用部位又多有不同,前人发现不仅中药煎煮方法很多,而且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也非常多,在此仅就煎药器具、煎药用水、煎前浸泡、入药方法等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① 煎药器具 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等,因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多作为煮药器具的首选;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② 煎药用水 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生活饮用水即可用来煎煮中药。煎药用水量一般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较多;质地松软,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水淹没药物即可。

③ 煎前浸泡 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1小时。夏季因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④ 入药方法 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与一般药物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如大黄煎煮时间长短可影响其药理效应,而产生泻下与止泻的不同作用。

先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质、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性毒烈,经久煎后可以降低毒性,多宜先久煎;即使炮制过的乌头、附子也宜先煎30分钟,再入其他药物,以确保用药安全。

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物,因其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不耐久煎而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质地过轻、过细,煎煮时易漂浮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煎煮时容易粘锅煳化、焦化;辛夷花、旋覆花等药材有绒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煎时宜用纱布包裹。

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黏附于其他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物,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

榨汁:如青蒿等药物宜新鲜榨汁,才有抗疟作用,而煎服可能破坏其有效成分。

⑤ 煎煮火候及时间 煎药一般宜先武火(大火)烧开药液,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多以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质类、骨质类、贝壳类、甲壳类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⑥ 榨渣取汁 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药物煎煮后吸附药液,或已溶入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度吸附,汤剂煎成后应榨渣取汁,以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不宜久煎或2次煎的药物,药渣中吸附的有效成分往往较多,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⑦ 煎煮次数 药物煎煮时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到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应煎煮两次或三次。

(2)制剂与剂型 制剂是指根据临床用药要求和中药药材的性质,以满足生产、贮藏、运输、携带与应用等方面的需求,将中药制成一定形态的制品,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应用中药。其药物制品的一定用药形态就称为剂型。如南朝梁代陶弘景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一般而言,急性病证用药,为使药效迅速,多宜汤剂、气雾剂、注射剂等;慢性病证则需要药物的持久或延缓作用,多用丸剂、膏剂、缓释片剂、混悬型注射液或其他长效制剂;规模化与集约化养殖动物用药多采用饮水剂、喷雾剂或粉散剂饲料添加等方式。皮肤疾患治疗多选用硬膏、软膏、糊剂、涂膜剂等;而腔道疾患治疗,如痔疮、溃疡、瘘管等,则多用栓剂、膜剂、条剂等。

① 剂型分类

按物态分类:按剂型的物态可将其分为气体、液体、半固体和固体等类。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液体剂型,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露剂、注射剂等。半固体剂型,如外用膏剂、内服膏滋、糊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

按制法分类:按剂型的制备方法可将其分为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粉碎制剂等。如汤剂、酒剂、酊剂、流浸膏与浸膏剂等,均采用浸出方法制备,因而归为“浸出制剂”;注射液、滴眼液、口服安瓿等均采用灭菌或无菌操作法制备,故统称为“无菌制剂”;散剂、粉剂等,均主要采用粉碎方法制备,可归为粉碎制剂等。

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将采用同一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剂型列为一类。如经胃肠道给药类,有汤剂、合剂、糖浆剂、内服膏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以及经直肠给药的栓剂、灌肠剂等。非经胃肠道给药类,注射给药的有皮内、皮下、肌内、静脉以及穴位注射液等,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膏药、橡皮膏、糊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黏膜给药的有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吹入剂、栓剂、膜剂及含化丸剂或片剂等,呼吸道给药的有吸入剂、气雾剂、烟剂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按剂型的物理化学内在分散特性分为气体、固体及液体分散体剂型三类。气体分散体剂型有气雾剂等。液体分散体剂型又分为4类,即真溶液类,如露剂和水剂、溶液剂、甘油剂等;胶体溶液类,如胶浆剂、涂膜剂等;乳浊液类,如乳剂、部分搽剂等;混悬液类,如混悬剂、合剂、洗剂等。固体分散体剂型有散剂、冲剂、片剂、丸剂等。

② 常用剂型 中药制剂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长期医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内容很丰富,但习惯上以“丸散膏丹”作为代表,称“传统制剂”,也是现代各种新剂型创制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剂型的基础上,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创制了若干传统制剂的改进剂型和一些新剂型。

汤剂:汤剂应用最早、最广泛,也最能适应中医中兽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它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剂来源广、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无刺激性及副作用,最能充分发挥中药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

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大类剂型,不仅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品种繁多、制备精巧。丸剂服用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毒性、剧性、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应。

外用膏剂: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黏膜起局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丹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用量少,药效确切,但毒性较强,一般只可外用,不能内服。

片剂:是在丸剂使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品种多、产量大、用途广、使用方便、质量稳定的剂型之一。

注射剂:注射剂出现得比较晚,可以从皮内、皮下、肌内、穴位、静脉等部位给药,为很多药物的药效发挥开辟了新途径。其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等特点,尤其对于不宜口服的药物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尤其适用。然而,注射剂给药不方便,制备过程较复杂,工艺控制要求非常苛刻,稳定性与安全性风险比较大,对于口服效果好的药物与病证,最好不要制成或使用注射剂。

随着医药科技的腾飞与发展,中药制剂新工艺、新品种或新剂型已不断涌现。如口服剂型已有浓缩丸、肠溶胶丸、糖丸、颗粒剂、膜剂、泡腾片、缓释片等;皮肤及黏膜用药有涂膜剂、栓剂、海绵剂、熨剂、气雾剂等;注射用药方面有油注射剂、粉针剂、注射用乳剂等。大多数现代剂型均已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可参考中药制剂学的有关文献,限于篇幅此处就不再赘述。

(3)服用 中药服用除传统的口服与外用给药途径外,还有注射等特殊给药方法。此处仅就前两者做一简单介绍。

① 口服 也称内服,是目前临床使用中药的最主要给药途径之一。口服不仅是把药物经口简单地服下,而是其给药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凉热等有关。

服药时间: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如峻下逐水药宜早晨空腹服,既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又可避免晚上药效不易观察;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食前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发挥作用;消食药及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等宜进食后服用,以利药效发挥,且因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后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无论进食前还是进食后服用,一般服药与进食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药效的发挥。此外,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但急性病证则不拘时宜。

服药次数:一般病证多采用每日1剂,分2次服或3次服。重病、急病可每隔4小时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有效浓度,药力持续,利于控制病势。发汗药、泻下药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以得汗或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有效的服药剂量。

服药凉热:一般汤剂宜温服,但发散风寒的药物,或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宜热服;而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宜凉服。对于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常常采用凉药热服或热药凉服法,即所谓服药反佐,以防因寒热格拒引起呕吐。一般丸、散等固体制剂,除特别规定外,多宜温开水送服。

饮水采食量:集约化与规模化养殖动物给药,无论是饮水给药还是饲料添加给药,为了保证动物采食足够的药物,给药前可适当给动物禁水或禁食,然后再根据饮水量或采食量,在一定的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相应量的药物。

动物品种:不同动物对部分药物存在特别耐受性或敏感性,要注意调整药物用量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用药剂量,更加合理与更加有效地利用中药。如钩吻对其他动物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而对猪却有促生长作用而无毒性。反刍动物对苦味、酸味、咸味和甜味很敏感,甜味可以提高其采食量。尤其是羔羊哺乳期,不良气味对自由采食影响比较大,甚至可以引起羔羊拒绝采食的行为发生,故在采用饲料添加给药的保健药物应用中,要特别注意——或在组方时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气味的药物使用;或者使用甜味剂等进行气味纠正,以减轻不良气味对羊采食与保健药物摄入的影响。

② 外用 中药外用剂主要有硬膏、软膏、橡皮膏、霜剂、贴膜剂、散剂、油剂、酊剂等,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发挥疗效。一般根据疾病需要选用合适剂型,敷贴或涂抹局部皮肤。

硬膏:一般先要用酒精灯烘烤加热,使膏药软化,再敷贴患处。注意不能太烫,以膏药软化不烫手为度,以免灼伤皮肤。

橡皮膏:皮肤如出现红疹瘙痒等过敏现象,则不宜继续使用。敷贴处如毛发多者,应先剃毛发,以免撕揭时疼痛甚至撕伤皮肤;或采用其他疗法。

烧烫伤:使用外敷中药制剂时,一般涂布面积不宜过大。如鞣质类药物,涂布面积过大可能损伤肝脏。

有毒外用药:不宜涂布太多,也不宜持续使用,以免产生毒副反应。

内病外治:内病外治法是中医的特色,不仅大大拓展了外治法的适用范围,促进外治中药新剂型、新品种应运而生,而且有效、安全、使用更方便。可以在宠物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