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绘本·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禹治水 选自《史记》

故事导语

大禹是上古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明帝王,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当时,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禹的父亲鲧(gǔn)治水没成功,舜又派禹去治水。禹采取正确的治水方法,带领民众一起奋战,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制服了滔天洪水。舜去世后,人们就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当了部落的新首领。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严重的洪灾。洪水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屋,人们只能不断地往高处搬家。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不时跑出来伤害百姓和牲畜,老百姓的生活困苦极了。

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必须治理好它。于是,部落领袖尧就派一个名叫鲧的人带领大家治水。鲧采用堵的方式筑坝堵水,结果花了九年的时间,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也没能成功,洪水依然泛滥不止。

后来,舜接替尧做首领,发现鲧治水的方法无效,就把他流放到羽山,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是个聪明机智的年轻人,虽然他因为父亲治水失败被处罚而伤心,但也明白,这都是洪水带来的灾祸,所以下定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发誓一定要制服洪水。

禹没有采取父亲鲧的治水方法,他带领自己的部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各地勘察地形。有一次,他们来到河南洛阳南部,发现这里有一座高山,高山的中间有个天然的缺口,一股涓涓细流正从缺口中缓缓流过。这一发现忽然启发了禹。

“既然洪水堵不住,那我能不能把它疏导出去,就像这缺口中的细流一样呢?”禹想,“要是能把洪水导入大海,它就不会危害百姓了。”

禹的想法不错,可要将这泛滥的洪水导入大海,就必须要有更多、更宽阔的河道才行。于是,禹身先士卒,戴上箬(ruò)帽,拿起工具,招呼大家:“来吧,我们一起动手挖河道,把这害人的洪水制服!”

禹的干劲大大地鼓舞了老百姓,大家都与他同甘共苦,虽然劳动异常艰苦,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在禹的指挥和带领下,大家一起开凿、疏通河道,排出蓄积的洪水。

有时,有人在劳动时被山石砸伤了,被洪水卷走了,但大家仍然毫不畏惧,坚持劈山不止。

在刚开始治水时,禹与涂山氏女成亲了,但成亲后不久,他就对妻子说:“现在洪水肆虐,老百姓的田地被淹没了,房子被冲毁了,我要去治理这可恶的洪水,不得不暂时离开家。以后,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了。”

禹的妻子虽然很舍不得他,但还是很支持他去治水,就说:“你放心去吧,我一定会照顾好家的。”

于是,禹便离家继续去治水,这一去就是13年。在这期间,他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禹经过家门口,正巧赶上妻子分娩。他很想进去看看,可又怕耽误治水,最后硬是没有跨进家门。

几年后,禹又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这次,他往家里一看,他的儿子启正在妻子怀中向他招手呢!看着可爱的儿子,禹真想进去抱一抱、亲一亲他呀,可当时正是治水工程最要紧的时候,一刻也不能耽误,禹只好含泪向妻子和儿子挥挥手,说:“等我治理好了洪水,一定会回来的。”说完就马上离开了。

禹第三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启已经10岁了。启跑出来拉着禹的手说:“爹爹,赶快回家看看吧,我们都很想念您!”

禹摸摸儿子的头,慈祥地说:“洪水还没被制服,爹爹还不能回家。等把那可恶的洪水制服了,我一定回家陪你们。”说完,他低头亲了亲儿子,又一次奔赴治水现场了。

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禹终于制服了洪水。咆哮的洪水失去了往日的凶猛,驯服地向东流入了大海。

人们纷纷把家从高处搬下来,回到平原上居住。禹又带领大家开凿沟渠,引水灌溉,还在黄河两岸开垦出许多良田,使这里变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大家都纷纷夸赞说:“多亏了禹,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

后来,舜去世后,人们便推举治水英雄禹接替了舜,成为他们的新领袖,这都是禹大公无私、仁义爱民的缘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