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儿童弥补缺陷,直面问题
前面,我们阐述过,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而那些自身存在缺陷的儿童更易自卑。比如,有这样一个孩子,天生就有残疾,且患有疾病,身心上的双重折磨让他倍感压抑,这样的孩子喜欢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外部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充满敌意。此时,如果这个孩子的生活里,有个对他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且为他全心全意奉献的人,那么,他的自卑感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剧,即便是身体健全的孩子,在面对比自己实力强很多的人时,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如果我们经常告诉孩子:“小孩别插嘴”,就会更容易加剧这种自卑感。
所有的这些外在对比,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他们认为,无论是从体格还是其他方面,自己都比他人差很多,这种不平衡感在心里酝酿,造成了他们心理的不平衡,他们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来改变这种格局,这让他们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们学会与周围的世界和平且友好地相处,反而造成了他们自卑且自私的性格特征,所以他们总是独来独往、形单影只。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一些身体存在缺陷的孩子,即便他们的身体康复了,甚至变得很强壮,但是身体不健康时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并没有消失。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细细分析,孩子的自卑心理和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也许不只是孩子的生理缺陷导致的,还有可能是另外一种跟身体缺陷毫无关系的情况所致,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总是被严厉管教、缺乏关爱,那么,他就讨厌现在的生活,总是以敌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由此也会产生自卑心理和个人主义。
一些能力不足的孩子看起来比较愚笨和冷漠,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孩子是弱智,因为弱智儿童有典型的特征——有身体上的缺陷。因为大脑发育异常,腺体就异常,自然会导致身体缺陷。某些情况下,一些并不严重的身体缺陷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但即便如此,当初因为身体缺陷造成的心理阴影却始终无法消散。
其实,那些长相丑陋、体弱多病或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往往更自卑,这种自卑感表现在两个极端。比如,他们说话时要么咄咄逼人,要么唯唯诺诺。这两种说话方式看起来天差地别,但实际上是相同的,无论他们在说话时一次说的很多或很少,都暴露了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不过,由于他们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在他们看来,他们是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因此他们的社会情感此时就体现到了实现个人目的上,这就导致他们对认可感的追求对社会无益。
一些观点认为,健康的心态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伴相生的,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比如,一个孩子身体有缺陷,但是我们依然能看见他有着积极健康的心态。确实,身体不健康,但只要不为身体问题而困惑,孩子依然能快乐成长,依然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另外,就算身体健康,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幸事件,孩子缺乏认识自我和面对不幸的能力,那么,他也有可能因此而变得消极悲观、自卑失望等,难以保持健康的心智。任何一个失误和挫折,都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他们对困难十分敏感,只要有一次小小的错误,就认为自己很无能。
不得不说,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求,而对于那些在这一过程中偏离正轨的人,他们该做些什么呢?其实,所有人类都有追求优越感的行为,都应该被理解,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用错了方式,制定错了目标。其实,我们人类的所有进步,都来自对优越感的追求,我们从贫穷到富有,从失败到成功,都是因为这一点。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只有那些为他人利益而奋斗、为人类发展而努力的人,才是真的实现了超越生活的目标,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优越感。如果我们从这一点出发以此引导那些走错路的人,可能会更有效果。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价值的判断,最终都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我们所有的目标与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人合作。我们每个人,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甚至包括那些神经质患者和罪犯,当他们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时,也会为自己寻找借口,其实他们之所以做错事,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和正常人一样的勇气,在他们的内心一直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结,这导致他们没有办法与别人合作,行为偏离了正轨,才开始在不切实际的目标中寻求安慰。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大的集体,需要我们正确的分工,而这也就显示了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的差异,也许我们的目标存在错误或漏洞,不过我们总是能发现: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正是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些人身体强健,有些人擅长算数,有些人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这都是个人的天赋。其实,越是缺乏什么,越是会更关注什么。比如,一个消化系统并不好的孩子,他才会关注营养问题,他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甚至希望成为厨师或美食家,所以,自身缺陷的存在有时甚至能帮助我们完成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