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结与儿童不良行为
关于自卑,一些人认为,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其实不是。我们发现,无论一个孩子多么勇敢,我们都能通过后天的作用让他感到恐惧和自卑。在一个家庭里,父母胆小懦弱,那么,孩子必定也是如此。这并不是说胆怯会遗传,而是在这样充满恐惧的环境下成长,孩子怎么会勇敢?要知道,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性格特征,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在学校里独来独往的孩子,在入学前,多半与人交往甚少,甚至他的家庭与人都没有交往。正是因为如此,一些人认为这是遗传,但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更愿意承认“任何器官和大脑的物质改变,都可能让他们失去交际能力”的说法。这虽然只是一种可能,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怯懦性格特征的表现。
有一个女患者,她才16岁,但她从六七岁就开始盗窃,12岁就有了性经验,完全就是我们所说的坏女孩。她告诉我,她的父母关系很差,经常吵架打架,所以当她才2岁的时候,他们就离婚了,她的母亲不管她,把她丢给外祖母抚养,所幸,她的祖母对她很好。
对于年少时的不良行径,女孩倒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其实根本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跟男的混在一起,我之所以那样,就是想让我妈妈知道,她不关心我,我就做坏事,让她约束不了我。”我问她:“你这样做,是报复她吗?”她倒是一点也不否认。由此可见,这名女孩的所有消极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妈妈厉害,她之所以自卑,就是因为她认为她的妈妈不爱她,而唯一可以让她感到优越的行为就是不断地制造麻烦。事实上,人在童年时期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偷盗等,就是为了报复。
导致儿童自卑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身体的缺陷、父母的消极评价、缺乏社会交往的机会等,但此时,儿童能否从自卑心理中获得积极的超越,就需要看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了。另外,很多时候,作为成人,无论你怎么询问孩子对于自身的看法和认识,无论你采用怎样委婉曲折的方式,你得到的答案总是模糊的,一些孩子说自己还好,一些可能说自己没用。如果是第二种答案,那么,我们的父母就该反思是否在平时总给孩子类似“你没救了”这样的评价呢?
如果被这样评价,我们成人都会感到受伤,更别说我们的孩子了。大部分孩子都会因为被成人这样评价而感到沮丧、对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然后将自己封闭起来,如果你通过沟通和询问无法了解孩子关于自我价值的评价,那么,我们可以多观察,看看孩子是怎么处理问题的。比如,看他在解决问题时是满怀信心、眼神坚定还是畏畏缩缩、犹豫迟疑。
在分析个体对优越感的无益追求时,需要明白一点:个体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社会行为是与正常人不同的。比如,他们会自私、不考虑他人感受、违法乱纪、贪婪等,一旦发现别人的秘密,他们就会借此来伤害他人。即便一些孩子的言行让人反感和厌恶,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依然能发现一种明显的特征——他们也有一种归属感。虽然他们生活的离人群越远,我们就越无法发现他们的社会情感,但是他们的社会情感绝对会以我们可以看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这种隐藏的方式。揭示孩子自卑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孩子的眼神。眼睛不仅是视觉工具,还是社交工具,一个人看他人的眼神表明了他与别人交往的态度。因此,我们发现,无论是作家还是心理学家,都十分在意他人的眼神,日常生活中,别人是如何用眼神打量我们的,我们能从中看出来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样,哪怕是匆匆一瞥,我们大致也能观察他人内心世界,即便某些情况下会存在失误,但是简单的善意或恶意,我们还是能轻易捕获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的很多不良行为,比如在学校违法乱纪、欺负弱小等,都与自卑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如果一个孩子在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已经持续了很久的时间,那么,你就不能指望通过一次沟通就能彻底让孩子改变。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持久的耐心,如果孩子在努力改变的过程中偶尔出现了一次疏忽,也不可打压,而要告诉孩子: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才能让孩子重燃斗志,让孩子得到心理安慰。在学习上,如果孩子几年来学习成绩一直很糟糕,那么,你就不能指望他在两周内成为尖子生,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成绩最终是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提高的。一个正常的孩子,或者说是勇敢的孩子,是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而一些无法提升能力和能力欠缺的孩子,他的整体人格发展一直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获得提高有些困难。但对于这些问题儿童来说,只要他们还存在某些能力,我们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