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名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2)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

——《管子•版法》

[译文] 举办所喜欢的事,一定要事先看到事情的结局;废止所厌恶的事,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

●见不足以知之者,智也;先言而后当者,惠也。

——《晏子春秋•外篇》

[译文] 没有看到事物的全部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的,是聪明的人;事先作出判断,被后来的实践证明确实正确的,是有智慧的人。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孙子•用间》

[译文] 明君贤将,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建立高出众人的功业,是由于他们预先能了解和掌握情况。

●多算胜,少算不胜。

——《孙子•计》

[译文] 战前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就能胜利;准备不充分,计划不周,就不能取得胜利。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译文] 既了解敌人的情况,又了解自己的情况,任何一次战争都不会有危险。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谋攻》

[译文] 能预见胜利有五种情况: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运用方法的,能胜利;上下的要求和愿望相同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等待敌人无准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牵制的,能胜利。

●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商君书•战法》

[译文] 用兵的根本原则在于谨慎,研究敌情,考察强弱多寡等各种因素,或胜或负,是可以事先知道的。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礼记•中庸》

[译文] 凡事预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无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就有所确定,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室碍;做事之前就有所确定,做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就有所确定,行动之后就不会内疚后悔。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战国策•对策一》

[译文] 如果不事先考虑好对策,以后必将有大的祸患。

●免国于患者,必穷三节以行其上。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

——《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能够使国家免于危患的人,在决定问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上、中、下三种对策以便实行上策,上策如果不行就用中策,中策不行使用下策。

●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具有一两套计谋的人,处理事情就不大会失误;从头到尾全面考察的人,就不会被复杂情况所迷惑。

●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

——《国语•周语下》

[译文] 可以提前做的事情而无准备,这叫做怠惰;只能放在以后做的事却把它提前,这叫做招灾惹祸。

●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国语•吴语》

[译文] 谋划一件事,必须事先预见它可以成功,然后才去实施,而不能白白去送命。

●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 君子的行为,要考虑到结果,并且要考虑再三,才付诸行动。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 为政就像务农,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开始又思考怎样使它取得圆满的结果,天天从早到晚去实行它。应按所思考的去做,不能超出考虑好的,就像农田有界限一样,这样过失就少了。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为之豫,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

[译文] 在事情发生以前就考虑到它,这叫做主动,主动则事情完成得好;在灾祸出现之前就考虑到它,这叫做事先有准备,有准备则灾祸就不会发生。强调做事要有预见有准备。

●贤主察之,以为不可,弗为;以为可,故为之。为之必由其道,物莫之能害。

——《吕氏春秋•贵当》

[译文] 贤明的君主对事情加以审察,认为不能做就不去做,认为可以做才去做。做时一定遵循正确的途径,所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妨害它。意即做事要举措得当,考虑可能性与可现实性,并要方法对头。

●凡战必悉熟偏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吕氏春秋•察微》

[译文] 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情况,做好全面准备,知己知彼,然后才可以行动。

●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

——《吕氏春秋•察微》

[译文] 对于治国而言,最上等的是洞察事情的开端,其次是预见到事情的结局,再次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了解它。这三样都做不到,国家一定危险,自身一定困窘。

●枢机之发,失之毫厘,驷不及追。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译文] 作为领导机关的中枢,它发出的政令假若差之毫厘,下面就会失主千里,即使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所以作为君主,在根本问题上要谨慎,在开始时要考虑详尽,谨慎地对待各种苗头。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译文] 事先有所准备,就能制服敌人;没有准备,就会被敌人钳制。

●事不豫办不可以应卒,内无备不可以御敌。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

[译文] 做事情不预先有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内部没有防备,就不能抵御敌人的入侵。

●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

——(三国•魏)曹植:《谏伐辽东表》

[译文] 渴了以后去挖井,饿了以后去种植,这样可以作为长远的考虑,但难以应付突然情况。

●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译文] 聪明的人有了胜利的把握以后才去向敌人挑战,愚笨的人则是先向人挑战后才希望取胜。

●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善》

[译文] 人们所说的五种“善”是:善于了解掌握敌军的形势,善于掌握进攻和退却的规律,善于了解国家的虚实,善于了解天时人事,善于了解山川地势险阻情况。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

——《北史•崔宏传附崔浩》

[译文] 仔细瞄准好了,才把箭射出去,这样虽然多费一点时间,也不能算是迟误。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陈子昂传》

[译文] 先考虑谋划好了才去做的人,就安闲超脱;冒冒失失地动手后才去筹划的人,必然要出错漏。

●事未至而预图,别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

[译文] 事情还没到来就预先考虑对策,一旦到来,处理起来就非常从容了;事情已经到来才开始考虑对策,应付起来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宋)苏轼:《晁错论》

[译文] 正因能预先知道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所以,事到临头就没有惊慌失措的行为,并且针对出现的情况从容不迫地想办法去处置,因此,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

●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

——《资治通鉴•汉纪二》

[译文] 确定作战计划,决定最后胜负的办法,主要依据三个要点:一是地形地物,二是双方形势,三是心情意志。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西》

[译文] 按照时代要求审时度势,待考虑妥当之后再去做,那么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明)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

[译文] 急于开始的一定要考虑其结尾,能成就功业的总在开始的时候就精心设计。

●先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

——(明)何景明:《种麻篇》

[译文] 如果对事情发生的先兆没有觉察和防备,一旦出现事情,则只会叹息悔恨。

●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性;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

——《管子•中匡》

[译文] 只考虑取得土地与宝物而不考虑是否因此而得罪诸侯国;只考虑财物的积累而不考虑是否因此而失去百姓;只考虑近亲幸而不考虑被抛弃。这三条有了一条,就完全会削弱国家;倘若全都有的,就灭亡了。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

——《战国策•秦策三》

[译文] 出色的医生知道病人的生与死,英明的君主明断事业的成与败,有利就实行,有害就舍弃。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不要因为小的事情妨害了大的事情,不要因为不重要的东西而妨害了重要的东西。

●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

——《荀子•解蔽》

[译文] 对于那些做了也无益于事情的成功,追求也无益于事情的实际效果,忧虑也无益于解决问题的事,那么就应当远远地将它抛弃掉。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故择物,当而处之。

——《吕氏春秋•博志》

[译文] 事物太完美就会转向缺损,太极端就会走向反面,因满盈就会转向欠缺。先王知道不能两方面同时发展壮大,所以对于事物要加以选择,适宜做的才做。意思是,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能同时得以发展,所以做事不能要求十全十美,只能权衡利弊,择一而从。

●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

——《吕氏春秋•贵生》

[译文]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千仞高的飞鸟,世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吕氏春秋•权勋》

[译文] 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 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者,选取大者。

●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辩害治,苛削伤德。

——《淮南子•泰族》

[译文] 在小事上逞一时之快就会伤害大的原则,耍弄小聪明就会损害治国大道,计较小事就会有害于大治,过分苛刻就会伤害大德。

●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

——《淮南子•说林》

[译文] 追赶野鹿的猎手,是不会顾及兔子那样的小猎物的.决意成交价值千金的货物的人,是不会在一铢一两的价格上计较不休的。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译文] 能干大事的人都不拘泥于细节,有高尚道德的人做事从不推托不前。

●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 重视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审慎地权衡得失利弊。

●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

——《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 凡事只顾细节而忘记大局,后来必定有祸害。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咸,必虑其败。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译文] 要想得到好处,一定要考虑一下可能出现的害处;要想办成一件事,一定要考虑一下可能造成的失败。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

[译文] 不能为了贪图虚名而招致实际祸害。

●千钧之驽,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三国志•魏书•杜袭传》

[译文] 有千钧之力的弓驽,决不会为了射击小老鼠而开动驽机,万石之重的大钟,不会因为小草茎的撞击而发声。

●小利大利之贼,小差大祸之津。

——(北齐)刘昼:《刘子•贪爱》

[译文] 小便宜是大利益的祸害,贪图小惠是大祸到来的桥梁。

●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

[译文] 进中包含着退的含义,存中包含着亡的可能,得中包含着丧失的道理。

●恤小害则大害不去,爱小利则大利不成也,弃小而职大耳。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六,《策林•议罢漕运可否》

[译文] 只顾虑小的害处,那么大的害处就不能消除;只贪图小的便宜,那么大的利益就难以有所成就,应该是舍弃小害小利而从事于除大害得大利。

●狃于利而必为者,害至而不思;惩于害而必不为者,利必有所遗。

——(宋)杨万里:《论兵下》

[译文] 贪图好处而一心去做,灾祸发生了也没有思考过;苦于受灾祸惩罚而决心什么也不干,连好处也会一同失掉。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宋)苏洵:《心术》

[译文] 见到小的利益不行动,遇到小的灾祸不退避,因为小的利益和小的灾祸是不值得耗费我的本事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承受大的利益,应付大的灾祸。

●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据安恋危,值利思害。

——《新唐书•陈子昂传》

[译文]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谋划大事而不考虑细微末节,致力于德政而不致力于刑罚,处在平安的环境中想着可能出现的危险,当遇到有利可图时要想到其是否会因此而受害。

●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

——《资治通鉴•周纪四》

[译文] 小人有了欲望,考虑、谋划时总是很轻率肤浅,只看到它的好处,不顾其害处,这样,灾难一定很快就来到了。

●大害必有小利为之媒,大利必有小害为之倪。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一

[译文] 大的祸害一定有微小的好处替它作媒介,大的好处一定会有微小的祸害替它作先导。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怡怡自喜,奕奕自炫者,竖子之雄,非豪杰之士也。

——(明)方孝孺:《赠林公辅序》

[译文] 不满足于小的成功,才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不被微小的利益所诱惑,才可能建树远大的功业。小有成绩就自我陶醉,扬扬得意的人,只不过是没有见识的小孩子中的强者,并不是真正的杰出人物。

●事无全利,亦无全害。

——(明)张居正:《陈六事

疏》

[译文] 事情没有全是有利的,也没有全是有害的。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

——(清)陈确:《莽书•深葬说下》

[译文] 只有一个好处而却有上百个害处,君子不求取这样的好处;只有一个害处而却有上百个好处,君子不推辞这样的害处。

●一曰长目,二日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管子•九守》

[译文] 第一是看得远,第二是听得远,第三是做到明察。要明察到了解千里外的情况和隐微之中的详情。

●毋迩其求,而远其忧。

——《管子•宙合》

[译文] 不可只顾眼前的欲望,而应该有深远的谋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译文]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遭到眼前的忧患。

●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

——《左传》裹公二十八年

[译文] 君子有长远的考虑,小人只着眼前。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考近者。

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 高瞻远瞩的君子,总是注意着远大的事情;而鼠目寸光的小人,只注意眼前的小事。

●利夫秋毫,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荀子•大略》

[译文] 得到的利益很小,却危害整个国家大事,这样不合算的事还去做,难道是懂得谋划国事吗?谓不要因小而失大。

●处之敦固,有深藏之能远思。

——《荀子•咸相》

[译文] 当政者的思想要厚实坚定,既要深思熟虑,又要有远见卓识。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

——《吕氏春秋•长利》

[译文] 天下杰出的人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即使是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今后不利,也不去做。

●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

——《北史•太武五王传》

[译文] 经营伟大事业的人,决不在小名声上斤斤计较;筹划远大目标的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眼前利益上。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宋)苏轼:《贾谊论》

[译文] 一个有才能的人追求的目标远大,就必须有所等待;要干的事业伟大,就必须有所忍耐。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明)刘基:《郁离子•虞孚》

[译文] 天大旱时,就要预备船只;天大热时,就要准备皮袄。

●善渔者不泄泽,善田者不竭卉。

——(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篇》

[译文] 会打渔的人不把水全部排干,会种田的人不把草都拔除。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述而》

[译文] 广泛听取意见,选择其中好的意见而采纳它,多看各种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

●事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礼纪•中庸》

[译文] 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经常喜欢独断专行。

●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三十二章》

[译文] 懂得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

●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荀子•成相》

[译文] 君主愚钝却又独断专行,国家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君主好嫉妒,又总想胜过臣下,这样大臣们都没法进行规劝,这样必然要遇到灾祸。

●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

——《荀子•大略》

[译文] 迷路的人是因为他不问路,溺水的人是因为他不打听河中可以涉水而过的道,亡国的君主是因为他好独断专行,不能用人。

●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荀子•天论》

[译文] 愚昧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个方面,就自以为认识了整个法则,这实在是太无知了。主张全面认识事物,反对以偏概全。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译文] 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

●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吕氏春秋•别类》

[译文] 有的事物只可以在小范围起作用,不可以在大范围起作用;可以在一部分上起作用,不可以在全体上起作用。说明任何东西都有其适用范围,不可类推一切。

●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贵贱交相为赞,然后皆得其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