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营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长孙平兴办义仓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储备对付荒年。然而,如何更好地解决荒年饥民的吃饭问题,历朝历代的做法都不相同。如果只靠官府开仓赈济,是远远不够的。隋朝初年,长孙平上书提出的兴办义仓,却不失为一种效果好的办法。隋朝初年,战乱不断,再加上盗贼频出,多数地区的百姓苦不堪言。而且遇上水旱灾害,饿死的人成千上万,这是当时隋朝政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隋开皇三年(583年)度支尚书长孙平见天下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粮食供应不足,百姓不能自给,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民间每年秋天各家拿出一石左右粮食,储存在街仓之中,以备灾年,取名为“义仓”。

长孙平还就此事上书给文帝杨坚说:“我听说治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劝导百姓重视农业生产,这是先王一直沿用的法令制度。在古代耕种三年后就能余下一年吃用的粮食,耕种九年就有三年的储备,即使遇见水旱灾害,百姓也不会受冻挨饿,这都是因为劝导百姓有办法、存储余粮以备不虞的原因。去年大旱,关(今陕西函谷关)右饥荒,陛下下令将山(今山东泰山)东的粮食运到那里,设置公正官员,广开仓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朝廷的恩德,百姓们感激不尽。然而我觉得对付灾年,赈济百姓,这并不算是最有效的办法。我在地方上兴办“义仓”,效果不错,如今向陛下建议,下令各州县的刺史、县令,让他们劝导百姓耕种土地,专心务农,积蓄粮食以备不虞,这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隋高祖杨坚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长孙子的建议,下令各州县以民间的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之用,由该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后来又命令西北诸州(大致为今宁夏、甘肃和陕北地区)的义仓改归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其他诸州的义仓大概以后也照此办理。义仓于是成为国家可随意支用的官仓。

【简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兴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的一贯制度。尽管如此,中国是个战乱频繁、灾害多发的国家,不间断的天灾人祸也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有粮,民则安,社会才能稳定。为此,中国历朝政府,为解决荒年百姓吃饭问题想尽了办法。隋初长孙平兴办的义仓,虽没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能使一地一方的百姓,在一时之内安居乐业,又充实了国库,也算是一项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