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谋和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恭维中的劝谏

说服,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古时候大臣想劝谏国君,尤为需要攻其心、动其情、晓之利害,施展各种劝说的招数。谁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忠言”往往在尚未体现出利国利行之时,进言者却早已成了刀下之鬼,缘由就在于其言“逆耳”。

于是,有些聪明的大臣便会将“忠言”乔妆打扮一番,使其不那么刺耳,或责以大义、或寓贬于褒、或小中见大,利用寓言、比喻等使人主“恍然大悟”。

春秋时,郑国的子皮执掌国政,他见子产聪明有才干,便要把政权交给他。子产推辞说:“我们国家小而与大国很近;我们家族大而受宠的人很多,恐怕我不能胜任。”子皮说:“我率领他们服从您,别人谁敢不听?您尽管放心辅助国政。如果小国能和大国处理好关系,其形势也会得到缓和。”子产听子皮这样说,便答应了。

子皮手下有个家臣叫尹何,这个人对子皮很顺从,子皮很喜欢他。有一次,子皮对子产说:“我想让尹何治理我的封邑,怎么样?”

子产说:“这个人太年轻,不懂得治理国家,恐怕不行。”

子皮说:“这个人办事小心谨慎,又很听话,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让他学学,他也就知道怎样治理了。”

子产摇摇头,说:“这不行。别人喜欢一个人,总想着如何对他有利;您喜欢一个人,却让他伤害自己。尹何不会治理,您却把政事交给他办,就好像一个人不会用刀子,您偏让他去割肉,到头来只能伤着自己。有谁还敢求得您这样的喜欢?”

子皮听了,默然不语,他在细细地品味着子产的话。子产见子皮默不作声,以为他不高兴了,就说:“您是郑国的栋梁,栋梁一折,椽子离散,我将被压在底下,因此,怎敢不对您讲真心话?”

子皮听了,连声说:“请讲,请讲。”

子产问:“您有了漂亮的绸缎,舍得让不会做衣服的人去练手吗?”

子皮说:“当然舍不得。”

“对呀!”子产说:“衣服是蔽体的,而封邑是庇护身家性命的,它的价值比漂亮的彩绸不知贵重多少。您怎么舍得让不懂治理的人去练手呢?我听说学习以后才做官,没听说把做官作为学习手段的。如果硬要如此,一定要受到伤害。譬如打猎吧,只有会射箭,会驾车的人才能获得猎物。如果让不会射箭,不会驾车的人去打猎,他一上车,一心想着如何不翻车,不被压在底下,哪还有精力去管猎物呢?”

子皮听了这番话,连声赞叹说:“好呀!好呀!我真是个糊涂人。我听说君子所虑大而远,小人所虑小而近。我真谈不上是君子。我只知蔽体衣服的珍贵,从而谨慎待之,不知护身封地的价值,从而轻而视之。从前我认为,您治理郑国,我治理家族,就可以国强家旺,现在看来,家族的事也少不了您的参与。”

通过这件事,子皮更加认为子产忠诚可靠,便把政事完全托付给他了。

【简评】

通俗中蕴含深长之意,劝谏里充满恭维之辞,道理的浅显使国君易于接受,巧妙的恭维又让国君感觉舒服,旧时的诛臣,想要达到劝服的目的,委实不易。

如果直言谏诤,过于“逆耳”,难免会造成听者的反感和抵触,虽是“忠言”,恐怕也难免不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子产劝谏子皮,不搞空洞说教,而是借用生动的比喻,寓理于情,使其茅塞顿开,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因此,让我们尽量地将“逆耳”的“忠言”变成顺耳的“忠言”吧,在说理的同时,要设法以情打动人,如果双方的心理距离被拉近,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

※ 巧借物价省刑罚

当今社会,法制越来越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将物价与处罚联系起来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说,有些不法商人,高抬物价,牟取暴利,有关部门就可依据反暴利法对其进行处罚。

古代社会,没有健全的法制。在这种情况下,物价与刑罚实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然而却有聪明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借论物价之名,规劝君主不要滥施刑罚。

齐景公(前547~前490年在位)时,相国晏子衣着简朴,住宅简陋。齐景公知道后,打算更换晏子的住宅,便对晏子说:“您的住宅靠近集市,不仅声音嘈杂,尘土飞扬,而且地势低洼,狭窄潮湿,实在不能居住,请您搬到宽敞明亮、干燥宜人的地方去住。”晏子听了,表示拒绝,对齐景公说道:“这所房屋对我来说已经很奢侈了,况且齐国的先代贤臣也是居住在这里,我还嫌自己的资格够不上继承这所房屋呢!我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买东西很方便,怎么敢再麻烦百姓为我另建房屋呢?”

齐景公笑着问道:“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您知道东西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怎么能不知道呢?”齐景公说:“那么,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

晏子本来对景公滥用刑罚,致使很多犯人被砍断脚的状况很不满意,知道市场上卖假肢的逐渐增多,又见景公问自己集市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灵机一动,便乘机回答景公说:“集市上假肢贵,鞋子便宜”。以此来劝谏景公不要滥用刑罚,要推行仁政。

齐景公听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顿时明白了晏子的用意,从此减轻了对犯人的刑罚,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简评】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刑法严酷,百姓动不动就被砍去双脚,这就是所谓的“刖刑”。齐国的刑罚不仅“酷”,而且“滥”,许多人被砍掉双脚,这对国家是十分有害的。第一,这样做会招致越来越多百姓的不满。第二,会给国家造成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从而增加了国家负担。第三,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残疾人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卫国御敌,从而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这样明显的道理,齐景公却不明白,齐国百姓被砍去双脚的人与日俱增就是证据。

这样明显的道理,明白人却不敢直说,晏子只有在话题赶到这儿才借物价劝齐景公省刑,这就是证据。

如果齐景公不问晏子市场工何物贵,何物贱,如果晏子不是机智敏锐之人,齐国被砍去双脚人的数量,是不是还会继续上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