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平定刘武周 逼降尉迟恭
李世民是满怀复杂的心情领兵出征的。十一月,李世民的军队到达龙门前线,与宋金刚大军展开漫长的对峙。到达前线的李世民可以投入全部精力思考战争问题,而朝廷的错综复杂、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等都可以暂时抛在脑后。
这个时候的李世民虽然只有二十二岁,但是对于战争已经很有经验。敌人是进攻的一方,急于决战。李世民抓住宋金刚的这个基本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坚壁不出。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对敌人进行不停的骚扰,打击敌人的后方供给线。宋金刚前进的步伐太快,供给线太长,李世民便肆意攻其弱点。而李世民的主力部队,不管宋金刚如何叫阵,就是不为所动。李世民在等待着最佳战机,他坚信这个战机一定会到来。那是什么时刻?就是敌人无法前进、只能撤退的那个时刻。这是李世民进攻的良机。果然,六个月之后,宋金刚坚持不住了,下令撤军,李世民挥兵长途追击,从山西南部一路北上,一直追到宋金刚逃亡突厥,刘武周也逃往突厥,宋金刚大将尉迟敬德在连续失败之后率领八千人向李世民投降。
李世民打败宋金刚,刘武周的军事势力全部北撤,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刘武周不久便同突厥关系破裂,和宋金刚都被突厥杀掉。这一仗,李世民不仅解除了唐朝的一次重大危机,而且恢复了唐朝在山西的固有领地,使得都城不致受到威胁,在实际利益上给唐朝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夺回太原这个李唐的龙兴之地,也大长了唐朝的威风和士气。在裴寂和齐王李元吉手中失掉的太原,被李世民重新夺回收复。太原是李唐的根,是李世民保住了李唐的根本,这是不言自明的。
这个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朝。李渊立刻嘉奖李世民,让他兼任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同年七月,李世民乘胜率领唐朝主力进军河南,目标是洛阳的王世充。当时的王世充已经取代了隋炀帝的孙子皇泰帝,自己称帝。李唐的帝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世民代表着唐朝的帝国意志,隆隆战车,浩荡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