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信息技术250年的发展进程
各国学者已经出版过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著作,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此外,水越伸的《媒介的产生》、吉见俊哉的《“声”的资本主义》,则是站在技术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使媒介产生的立场上介绍了收音机和电话成为重要媒介的过程。森谷正规在其所著的《文明的技术史观》中,以文明论的视角解读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并且考察了亚洲的工业发展。从《文明的技术史观》这一书名上不难看出,他应该也受到了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的启发。
上面提到的著作都是20世纪出版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相继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作品,比如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和《必然》、雷·库兹韦尔的《灵魂机器的时代》和《奇点临近》。这些著作都是站在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宏观视角,对今后科技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论述。
本书将在参考以上著作以及其他与信息技术史相关权威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的历史进行论述。同时,本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本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上。“信息技术即IT”指的是与发送信息、流通信息、接收信息等活动相关的技术,而本书介绍的重点则是其中关于信息流通的技术。
也有人喜欢将信息技术称为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日本总务省似乎就很喜欢这种说法,但本书将信息通信技术也看作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因此不会特意使用这种说法。
其次,本书涵盖的时代起点,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法国出现视觉通信的时代开始。这一信息技术正式得到官方的承认是在1794年,而本书的目的是解读信息技术250年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最后的终点在2044年。
看到这个时间点,可能有的读者已经想到了。在库兹韦尔的著作《奇点临近》中,提到科技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发展,将会给未来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他将这个未来称为“奇点”(也被称为“技术奇点”)。
库兹韦尔预言,当奇点来临时,人类的大脑可以被扫描并上传到计算机之中,而且随着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实现永生。他将奇点来临的时间设定在2045年,而本书设定的时间终点2044年与奇点来临的时间基本相同。
再次,本书并不是对未来的预言,只是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解读。假如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类似于原理和模型的东西,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现在或者未来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待,才将本书的终点设定在21世纪中叶这个不远的将来。因此本书不会涉及奇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了解。
最后,因为我思考的原点是“如果梅棹在世的话,他会怎么想”,所以本书会尽可能地站在生态史观的立场上来解读信息技术的变迁。
之前,曾有人试图用物种的进化类比说明信息技术和科技的进步,但这么做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生物总是保持着一致性。在一致性的作用下,生物的进化就是相同集体进化的过程。而电报或电视等信息技术,在进化的过程中并不存在这种一致性,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