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传:信息技术25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电磁式电报机的诞生

人类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知道电力的存在。但之后,人类对电力的了解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最多只是将磁力应用于罗盘上。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磁力和摩擦起电的区别,才终于发明出能够瞬间产生电力的摩擦发电机。18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莱顿瓶,使得摩擦发电机发出的电力能够被储存起来,但莱顿瓶储存的电力只能使用一次。至于实现电力的稳定供给(当然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稳定度仍然算很低),则是1800年伏打电堆发明之后的事了。

人类对利用电力进行通信的研究,其实比研究视觉通信开始得更早。18世纪中期,就有一个署名“CM”(据说其名叫查尔斯·莫里森或者查尔斯·马歇尔)的人在《苏格兰杂志》上提出利用电力来传递信息的方法。

这个方法需要事先准备代表26个字母的26根电线,接收信息一方的电线上都连着一个写有相应字母的纸片。发送信息的一方拿起想要传送的字母所对应的那根电线,用摩擦发电机在那根电线上通电。这样一来,接收信息一方的那根电线上连着的纸片就会被吸上来,于是接收信息的人就会知道对方想要传达什么字母。

CM提出的这个关于电力通信的机制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是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电力通信的可能性。不过,CM在论文中只提出了这种可能性而没有进行实验,实际进行实验的是法国的物理学家乔治·路易斯·勒萨吉。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西洋事情》中也提到了勒萨吉:“1774年,法国人勒萨吉利用电力进行了通信。”

虽然在伏打电堆发明之后,利用电力进行通信的技术也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其发展速度确实在逐渐加快。比如,塞缪尔·斯默林将电解和CM的方法相结合发明了电解式电报机,英国的弗朗西斯·罗纳兹则进行了大规模的电报实验。但真正使电报技术得到飞跃式发展的,还要数丹麦的汉斯·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电磁效应。

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使磁针发生变化。他根据这种现象发现了电磁效应。后来,他又根据电流的这一特性发明了能够检测出电流的测电表。

而将测电表技术应用于电力通信的,是俄国的外交官维尔·希林。他想到可以利用电表指针的摆动来表现文字,于是制作了一个由6组电线、线圈和磁针组成的通信机。每根电线的另一头连接着一个拥有黑白成对按键的键盘,发送信息的人只要按下键盘上的按钮就可以传送电流过来。黑白两个按键传送的电流方向相反,这样就可以使相应的磁针指向“左”“右”“中央”(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3个位置。磁针指向的排列组合代表不同的数字和字母。

希林之所以会对通信机产生兴趣,据说是因为看到了好友斯默林制作的电解式电报机。但遗憾的是,希林的电磁式电报机也没能得到实际应用。后来,英国人威廉·福瑟吉尔·库克在希林电报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终于使电报成为通信技术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