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概述
支教志愿服务是深受全球各地青年人欢迎的志愿服务项目。从世界范围看,一些项目是由政府主导,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依据第五届非洲发展论坛和非洲联盟发布的非洲青年宪章,非盟组建了非洲联盟青年志愿服务队成员(AU-YVC),在非洲53个国家中招募青年志愿者从事发展项目,致力于促进解决志愿服务在应对贫困、专业和领导能力薄弱、非洲大陆发展缓慢等问题。但更多的项目是由民间组织实施的,比如布基纳法索的Tin Tua扫盲项目,是由一个布基纳法索东部专业从事识字教育的民间组织开展的,从受过教育的青年中招募志愿者,经过两期共三周的培训后,作为教师到村子里分别讲授当地5种语言的基本识字方法。该项目于2009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宗大王扫盲奖”(King Sejong Literacy Prizes)。“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 TFA)是美国民间发起的一个项目,旨在促进美国的教育公平。该项目招募获得学士学位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到教育资源不足的公立学校支教2年,服务期满后自谋职业。该模式目前也被广泛引入到许多国家,比如“为印度而教(Teach For India)”“为澳大利亚而教(Teach For Australia)”等。
在我国,也有很多支教志愿服务项目,既有短期项目,也有长期项目。短期项目服务时间一般为7—15天,既有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支教活动,也有一些社会组织开展的短期支教项目。由于长期项目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2008年之前主要是共青团组织实施的一些项目,包括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为1—3年。2008年以后,出现了一批民间自发实施的长期支教项目,其中一些坚持到现在,并通过注册登记获得了合法地位,如天使支教项目、满天星支教计划,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
以上这些国内外的项目虽然也是“支教”+“志愿服务”,但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定位上的不同,研究生支教团除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之外,还肩负着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重任;其次,是在志愿者准入资格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必须是特定高校已经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或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大学生,而其他项目对于来源学校没有要求,虽然可能会有研究生加入,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均可参加;第三,在服务期满后志愿者的去向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都要返回学校继续攻读学业,而其他项目的志愿者则是自行安排。
通过百度学术、知网、爱学术等网站查询发现,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期刊论文,我国关于研究生支教团的专门研究非常少,大多是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高校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研究之中。为数不多的关于研究生支教团的文献,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曾经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袁菁,2008;刘晓宇,2013;焦金,2016;梁志莹,2016;王万奇,2017;等等)。已有的文献主要关注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机制,如《“西部支教行动”的践行与思考——基于内蒙古格尔旗“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参与观察》(刘晓宇,2013)、《研究生支教团长效工作机制构建研究》(张骞文,2015)、《当前研究生支教团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究》(王万奇,2017)等,对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培训、管理以及参与动机等进行研究分析。还有少量的关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各个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如《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分析与优化——以研究生支教团宏观体系为例》(盛旭,2016)、《研究生支教团支教过程中“三螺旋”机制的建构》(薛博文,2018);以及关于研究生支教服务成效研究,如《研究生支教团对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梁志莹,2016)。
但在研究中也发现,由于作者多是从个案进行研究,必然着眼于个案存在的问题,一旦由此分析研究整体项目,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还有些作者因未从事过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工作,对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不完全了解,无法科学区分研究生支教团、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支教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差异,研究结果出现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