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法图强
秦穆公的后继者,大都平庸无闻,直到战国初年,秦国一直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被东方六国视作夷狄,不让其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面对“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严峻形势,秦孝公于前 361 年继位伊始就下令“求贤”,决心变法图强,并且表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其变法决心之强烈和真诚,在中国历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在这种背景下,秦国迎来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本名卫鞅、公孙鞅,系卫国公室后代,后因受封于商,又称商鞅。商鞅少时“好刑名之学”,即法家学说。商鞅入秦后,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其霸道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两人以霸道为题交谈了三天三夜。前 359 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开始了变法活动。
为了表示推行新法的决心,并取信于民,新法公布前,商鞅派人把一根木头放在都城栎阳的南门,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后来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后,有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通过“徙木”,商鞅树立了千金难买的诚信,中国历史上也增加了“徙木立信”的典故。2016 年在栎阳城遗址内(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首次发现清晰的“栎阳”陶文,使秦都栎阳在考古资料上得到了印证。史载,秦献公二年(前383)秦国迁都栎阳,至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迁都咸阳,秦国定都栎阳共二世 34 年。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法律手段推行系列“富国强兵”政策,重点是奖励耕织和军功;二是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同时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三是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要求全体臣民特别是国家官吏必须学法、“明法”。
战国时期,迫于战争导致的生存压力以及稳定政权的需要,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采取系列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生产发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商鞅变法既非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也非秦国国内的首次变法,但却因其改革的全面性、彻底性以及深入性而成为成效最大、影响最大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以“显耕战”为基本国策,奖励农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改进耕作技术的积极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秦国的腹地关中很多荒野和盐卤地都变成了良田,使关中成了天下最大的粮仓和最早的“天府之国”。新法奖励军功,“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使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以至其军队被东方六国视作“虎狼之师”。法令观念的普及,使得“秦民大悦”“乡邑大治”“道不拾遗,民不妄取”,统治秩序得到有力的强化。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同时,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正式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帝王之业的目标,用商鞅自己的话说就是“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用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则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以说,商鞅变法深刻地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全面奠定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基础,是一次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改革。
◎鸟盖瓠壶
战国时期秦国青铜器的代表作。瓠(hù)是葫芦的一种,古人常以之为盛酒器。鸟盖瓠壶器身作成葫芦形,壶颈倾斜,样式极为别致,表现出秦人不同于周人保守刻板的创新精神。壶体装饰的蟠螭纹和盖部的鸟形精细富丽,神话色彩浓厚,是高超技艺与虔诚信仰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