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观察力比绘画技巧更重要
整体观察
兔子韦丁慕南 3岁8个月
兔子韦丁慕南 4岁4个月
以上是丫丫不同时期的两张写生作品,画的是同一个玩具兔子。在很多人看来,丫丫3岁8个月时画的那张画相对概念简单,而4岁4个月时画的那张画更加具体,画面感更强。因此,面对这两张画,几乎所有人都会称赞后者,然后通过对比找出前者的不足。
但我认为恰恰相反,丫丫3岁8个月时的那张简单的写生兔子,其实要比后者更值得肯定,比如,兔子耳朵长、脑袋圆的特点一下子就被她抓住了,抛弃了所有的细节与装饰,更加直观、大气地表现了她第一眼的感受。这就包含了专业绘画里最重要的要素一整体观察,观察得越整体,画面境界越高。这种观察方法是每位画家都需要掌握的艺术素养之一,而对某一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在没有任何思索和学习的情况下通常都能轻松做到。正如恩格斯所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大师!”
正是由于往往大家都夸赞后者,“指点”前者的不足,本末倒置,导致孩子初学绘画时就树立了错误的绘画观。
明明孩子的观察方法是正确的,却让不懂行的家长误导,为了追求一时的画面美观,开始注意细节,继而让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观察得越来越细致,甚至细到可以数清楚小白兔有几根睫毛。随着时间的推移,讨家长喜欢的细节绘画习惯逐渐养成,孩子们在起笔时的观察中,不再关注整体,而是先从家长引导下的细节开始。如此一来,绘画的难度其实被骤然拔高。很可能一个天才的画家就这样在家长的“细致观察”下给毁掉了。
观察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绘画的高度与长度,我痛心地看到,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一大批孩子天生艺术家的天赋生生被最敬爱的父母扼杀了。所以,回过头来再看丫丫4岁4个月时画的那张画,就成了她绘画道路上的第一次轨迹偏离,并且这个偏离在我看来是致命的。
孩子的绘画经历与成长一样,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过多地干涉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成长偏离轨道,孩子在家长的“教导”下看似进步得很快,实际上却后劲不足,进而导致绘画之路很可能从此停滞不前,甚至被彻底放弃。
张梓暄 8岁
启示培养孩子的绘画意境
绘画的观察方法是绘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远远大于绘画技能。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每位画家必须具备的艺术素养,是绘画者更高层次的追求。而绘画技能会随着绘画者年龄的不断增长、不断的练习而得以提高。说白了,绘画技巧就是一个技术活,只要熟练就好,就像做手绘瓷器的工人,玩命画一个图案,即使再没有美术基础,也照样能把这一个图案画得非常漂亮。但意境的追求,却需要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互动,是灵感的乍现,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家长不要为了追求一时的画面美感,早早地让天生的艺术大师开始做起画匠的工作。如果家长不懂绘画,就更不要从经验角度出发指导孩子绘画。有时候,表面看似孩子在自己的指导下进步超快,其实,我们正在以“爱”的名义毁掉孩子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