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1:学会在任何情况下表扬孩子
成长快的孩子,父母都擅长表扬
培养东大学生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都擅长表扬。
有的人可能会说:“那当然是因为孩子优秀,肯定有很多地方值得表扬”,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这些家长都不会只表扬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我觉得家长对表扬本身的看法存在差异。
我也问了东大学生,他们说,即便自己搞恶作剧或者做了一些通常会惹父母生气的事情,也几乎没有被父母训斥的记忆。比如涂鸦。
一位东大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他和弟弟在房间里玩耍,一时兴起开始在房间的墙壁上涂鸦,结果被妈妈发现了。他们俩都已经做好被骂的思想准备,结果妈妈却说:“啊,画得挺不错的嘛。你这孩子,是不是有绘画天分啊?”
他当时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正是因为那句话让他对自己的绘画有了自信。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上来就训斥:“为什么在这种地方乱涂乱画!”这样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是话到嘴边忍住不说,先试着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想要说的话就会发生改变。
看见孩子早上因为睡懒觉急急忙忙地跑去上学时,比起责备他:“谁让你这么晚睡的”,不如跟他说:“只要你想,10分钟内就能做好准备吧”,或许就会让他产生“自己能够做到”的想法。
虽然看起来这么说有点讽刺的意味,但孩子不会这么认为。相反,他们能完全接受,并建立起自信心。
我认为,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关注他各方面的行为,并持续性地给予表扬是非常重要的。
据说,现在不仅仅是孩子,没有“自我肯定感”的成年人也越来越多了。
自我肯定感是指感到自己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是一种积极接受自己的心态。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就无法培养出生而为人原本的自信。
那些平时在不经意间受到表扬的孩子,通常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自我肯定感。
有“潜力”的孩子,不管是否表现出“自我肯定感”,都具备一种“只要我做了就一定能行”的强大自信。
怎么看待考60分?
在相同的分数面前,成长快的孩子的父母与成长慢的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看法截然不同。
假设孩子的考试成绩是60分。
成长快的孩子的父母,只会单纯地关注到孩子“取得了60分”,所以在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从来不会为成绩不好挨骂而烦恼。
可能他们的家长也接受孩子“考了60分”这一事实。
因此,这些孩子会想“我还能做的事”“成绩可以更好”,主动设定下次考70分的目标,并自然而然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相反,越是成长慢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越是在意没能获得的40分。
他们完全看不到孩子取得的60分成绩,只会一味地寻找孩子不行的理由,为什么不行、哪里不行、为什么丢了40分,等等。
于是孩子会拼命努力去挽回这扣掉的40分。
成绩进步10分就有自信的孩子VS没自信的孩子
在下一次考试可能两个孩子都考到了70分。
虽然成绩都是70分,但从结果来看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却是前者,也就是“被家长接受考了60分”的孩子。
你明白差别在哪里吗?
关键在于自信。
从60分提高到70分的孩子,因为提高的10分而获得自信。而且与考60分时相比,自己获得多10分的表扬,就产生了下次再提高10分的意愿。
而努力挽回扣掉的40分的孩子,尽管分数也提升了10分,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是“不想被父母训斥”。
同时,由于他们的父母只关注孩子不足的地方,所以尽管孩子好不容易考到了70分,他们又开始在意剩下的30分。
但是,如果一直被父母批评的话,孩子也不会开心。
他们或许就体会不到“成绩提高了10分=有进步”这种感觉了吧。
根据孩子满意的程度进行表扬
如果是小学三四年级以上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只根据表面上的分数进行表扬,而是需要根据孩子的满意程度。
比如同样是60分,如果孩子是尽了全力考到60分,他自己的满意程度是80%,那父母就应该相应地给予80%的表扬。
相反,如果本人只有50%的满意度,父母就给予他50%的表扬。
为此,父母需要退一步冷静地判断孩子的满意度。
培育出东大学生的父母们,都能巧妙地把握好表扬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