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在美声唱法中的体现
美声唱法是指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一种演唱方法,原文是“Bel Canto”,中文翻译应该是“美妙地歌唱”(或“美丽地歌唱”),在我国一般译作“美声唱法”。其实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演唱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从演唱的角度审视原译文,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一些;而从学术的角度译为“美声学派”似乎更准确一些。只是长期以来,大家约定俗成,这里不再作更多讨论。之所以提及这些基本概念,以我个人体会来看,搞清它对真正理解和掌握美声唱法的真谛会有一定的帮助。
我从事声乐教学、演唱和研究已有三十个年头,深深地感到建立一套正确的教学理念和体系是何等重要,这也是成功的关键。树立正确的方法、方向和目标很重要。学生通过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尚性的方法和手段训练,一定能达到成才的目标。“四性”在演唱中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是同时产生和存在的,我单独分项提出是为了讲解、理解和掌握上的方便。无论是哪一种唱法,都离不开科学性的训练,都需要“方法”。谈到“法”,就离不开科学,否则声乐就很难发展。在声乐教学当中,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去演唱,都要强调它的科学性。民族性就是任何一种唱法都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没有祖国就没有根,没有民族就没有魂。掌握了科学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下面我就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尚性在美声唱法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声唱法的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事物发展的正确规律,而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美声唱法亦是如此。它是为适应当时(十七世纪)所创作的宣叙调和抒情性音乐剧而产生的。从巴洛克时期盛行的阉人歌手,到罗西尼、贝里尼和多尼采蒂创作的高难度歌剧作品,都需要很高超的花腔演唱技巧,从而开创了第一次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后来,威尔第的歌剧又催生出“辉煌唱法”,瓦格纳的歌剧又发展出它所要求的英雄式的演唱方式和风格。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科学的美声唱法体系。科学性本身是没有国度的,是相通的。它在声乐演唱当中,只是技术性的东西,只是工具而已。对于声乐演唱来讲,科学性和技术性都不是最终目的,它必须还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所以声乐和科学研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声乐发声训练就不能全部照搬西洋科学体系,因为人种和发音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我们就必须研究一套符合中国人发声规律的方法。不科学的发声方法很难做到演唱的时候声音持久、耐唱、有张力,它不仅会损坏嗓子,听起来也很难听,不悦耳。我认为,坚持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既要讲究继承,也要提倡借鉴和融会贯通。其中要注意,借鉴并不是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一味地去模仿,要科学地、辩证地去使用。我们要借鉴国外声乐艺术中的精华部分,比如意大利唱法中气息的运用、共鸣腔的使用、如何打开腔体等等。正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想,只有将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加以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科学的训练方法。而能不能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将决定一个歌手能力的大小。如果演唱者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听众听起来就会觉得演唱者的声音有一种挤压的感觉,即不通畅。
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进一步掌握其他三性的前提。“科学性”在每一种唱法和风格不同的作品中,以及在每一个演唱者身上的体现都是不同的,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格式标准。“科学性”在一定范畴内是有标准的,否则人们就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它又是变化的,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演唱乐器(演唱者),所以,你必须要清楚地认识“科学性”中哪些是共性的规律,哪些是个性的范畴。例如,在学习美声唱法中,首先要求学生“打开喉咙”,这是共性,是对的。而在练习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将喉咙开成一样大,声音位置一样高,就不对了,因为对每个学生而言,它又是个性的。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把喉头放下来,尽量低,但也不是越低越好,要有适度感,太低就僵住了,太高又无法形成美声唱法所要求的腔体状态。开喉咙时气息放下来,学生的喉头不管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只要稳定住就好,不要上下来回动。每个学生的喉头放到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就需要老师有一个科学的耳朵去鉴别。所以,学习美声唱法也是一个学习辩证法的过程,谁辩证法学得好,谁进步就快。科学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变化发展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特长进行训练和教学。“科学性”是其他三性的前提,是第一位的。
科学不仅仅只有外国人才具备,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具备它本身的科学性。科学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这三种唱法的教学方法就是相通的,只是在演唱的个性、演唱的风格和演唱的内容上不一样而已。所以,作为民族声乐,它不等同于自然形态上的民族唱法,也就是说它不等同于民歌。民族声乐产生于传统的声乐中,如戏曲、民歌、曲艺等,并扎根于民间的沃土当中。在全国各地都有地方风格浓郁的声乐表演形式,它们发展成为民族声乐。因此,民族声乐实际上代表了我们五十六个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乡音。而民歌则只是代表了一个地域的特色,民歌是地域性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它不能代表民族声乐。
二、美声唱法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地域的语言特点和音乐风格。要想充分表达作品的民族性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国家不同,语言不同;不同民族,大多语言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语言,由于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发音差异性也是很大的,比如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是如此。例如意大利米兰人听不懂西西里岛话,日本东京人听不懂北海道话。所以,要想准确表达不同作品的内涵,作品要求的语言必须发音准确。这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掌握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旋律。如果用更深一个层次去理解民族性,那么民族性就是指民族的魂和民族的根。就我们而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民族声乐植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当中,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比如像传统戏曲中的咬字、发音、唱腔、韵味儿等等,都是中国音乐艺术所独有的。
我国各民族都有着它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和艺术特点。比如蒙古族的长调,唱起来悠扬、悠长、舒缓;藏族的民歌,听起来非常明朗、嘹亮。这些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性色彩,我们应该把它继承下来并要不断地去发展它。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声乐演唱和创造的灵感来源,所以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特色。毛泽东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至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我的教学理念当中,科学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但是民族的个性也不能丢。不管是哪一种唱法,民族的个性都是不能丢的。
在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记者现场采访我时,我讲到了为什么中国的参赛歌手在参加美声唱法比赛时都唱外国歌,而唱中国歌的很少,甚至有的唱了中国歌,他的整个发声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失去了歌唱的平衡,没有唱外国歌那么好。在美声唱法上,我们培养的学生可以到国外去参加国际声乐比赛,为国争光。但是,我们培养的美声唱法学生不止是为去国外获奖,而更主要的是为全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服务。作为中国的美声唱法,作为中国的声乐老师,更重要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如何唱好我国各民族自己的声乐作品,在保持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地将美声唱法的精髓融入到作品的表现中去,而想要学好或教好中国歌,就必须了解中国民族文化,通过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歌唱体系走向世界,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像蒙古族歌手萨仁呼,她的民族风格、民族个性非常强。通过在大学本科的学习,她的演唱在原来民族色彩、民族风格特点都没有丢失的情况下,增加了她在演唱上的科学性。在她的混合声用好了以后,从听觉上你会感觉到她的艺术修养也在提高。像索朗旺姆,以及彝族歌手阿鲁阿卓,她们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但是,她们的演唱同时又很具有科学性,不仅有很好的发声方法,还有很高的技术能力。这个技术能力就要靠平时的科学训练和积累。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并且具有鲜明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和特点,才会具有真正的演唱魅力。
我认为三种唱法都离不开民族性,有句话不是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吗?中国声乐要想征服世界,就必须充分地体现民族性。在美声唱法培养的方向上,必须充分体现民族性。在我美声教学中,同学们除了要进行发声、技术、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演唱外国作品。因为美声唱法的根在国外,学生要学习语言、风格和了解外国的文化历史,外国作品唱完后也必须要进行对中国作品的演唱。从他们打基础的阶段开始,从低年级一直到高年级,都要加强他们对演唱中国歌的意识。演唱外国歌是我们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手段,要充分体现洋为中用。唱好中国歌,这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想,在演唱中国歌和外国歌的比例上,在我教的学生中应该说对中国作品的演唱都还是很重视的。不要刻意去强调唱法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其实它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更重要的是在不露痕迹的情况下,运用美声唱法的科学演唱技巧去演唱民族风格的作品。近些年,戴玉强在国外演唱了许多我们自己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外国人很容易接受,觉得他的演唱方法、表演形式以及声音的科学性跟世界都是接轨的。因为他在科学的美声唱法基础上,民族个性没有丢,所以能让外国人在熟悉的情况下又感到陌生,觉得非常新鲜、惊讶、好听,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音乐。
三、美声唱法的文化性
文化性就是指作品的文化内涵。任何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都代表着各个时代的大文化精神,美声唱法也不例外,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歌唱中的文化性包含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性是在科学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后所形成的一个特点,艺术不是一种粗放的形态,它不是简单的朴实的声乐作品,它不同于原生态的作品。因为原生态演唱是一种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音乐形态。作为声乐演唱所倡导的艺术性,是要经过反复的艺术实践,加上独具匠心的创作,最终才能达到具有一定高度的艺术水准。它需要演唱者有准确地把握和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能力,需要演唱者能够将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启发学生用心去感受每一首作品的内涵,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修养。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艺术创作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地弥补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在教学当中,我就遇到过很多学生,他们不太重视对音乐修养和艺术文化修养的学习。比如有的时候我会对学习美声的学生说今天有民族音乐会,去看看吧!他们不愿意去看。“老师,我不想看,我想看美声的。”其实声乐是相通的,会学习的人、会看的人就能看出学问来,即使不懂,多听多看,经常浸润在音乐当中,也能感受到一些东西,能明白一些东西。就像我去看画展,刚开始看的时候可能不太懂,看不懂,什么抽象派、现代派、古典派、油画、国画、素描等,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去看,会觉得很生疏,隔着行当。但是当我看多了以后,自己的脑海里就会储存很多画面可以想象。像在看现代派的、抽象派的作品时,可以想象它是什么,那么自己的脑海里就会显现出许多东西。久而久之,当自己在演唱一部作品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脑子里的画面很多。同样,比如交响音乐会、民族器乐音乐会,它们都是互通着的。只要是在音乐范畴或艺术范畴的活动,我还是希望同学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要多去参加,多去学习,这对自己在大学期间歌唱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今后更上一层楼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文化修养,我们学习声乐的同学往往不太爱看书,很爱睡觉,当然睡觉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作为声乐演唱者,我们的乐器就是两片声带,声带容易疲劳,合理的休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除了唱歌就睡觉,我们还要充电,平时要多看一些美学、艺术、文学方面的著作,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尽量花时间多学一点。所以在这里我还要跟学生们讲,抓住青春,抓紧时间,多学一些东西,为你今后的事业多积累。
四、美声唱法的时尚性
时尚性就是指各时代最前沿的东西,歌者在演唱时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它需要顺应时代正确的发展脉搏,去不断地探索、发展、创新。任何一种唱法,如果脱离了时代,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存条件和生命力,时代性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点和主旋律。在美声唱法中,唱不同时期的作品就要体现出作品所处年代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唱威尔第的歌剧就要有辉煌感;唱瓦格纳的歌剧就要有英雄的气质;唱德、奥艺术歌曲就要注重严谨和含蓄;唱拿波里民歌就要淋漓尽致地唱出豪放感;唱中文歌曲《祝酒歌》就要有喜悦和豪迈的心情;唱《长江之歌》就要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又例如民族声乐作品《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爱我中华》《我的祖国》等等经典作品,就是因为它们踏着时代的脉搏,唱着时代的最强音,传达着时代的精神和气息,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歌曲一直在被传唱,唱到哪一首歌,人们就会想到哪个时代。历史在前进,时代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欣赏习惯也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不管运用哪一种唱法去演唱,都必须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要跟着时代的节拍走。无论是作品还是演唱,如果脱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只有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精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结晶。有很多的作曲家,踏着时代的节拍,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五、如何培养美声唱法学生
我想只有把以上“四性”搞明白,才能更好地确定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有了培养目标和方向以后,我们就要制定培养标准。无论是对考生的选择还是对他们考上以后的培养,都必须有标准。为实现既定标准的培养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可能在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比较强,而在标准中的另一方面比较弱。这个标准首先是声音,声音是歌唱的基本条件,我们在招生考试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学生的嗓音条件具不具备,在具备嗓音条件的前提下,再看学生的演唱技术能力和音乐感觉。所以声音的条件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入学以后,教师就要对他进行系统的、科学性的训练,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体现的科学性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同学的嗓音条件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过程当中不能千篇一律,要保证他保持原有的个性,给他设计、定位和包装。所以我认为科学的训练是因人而异的。
其次,就是看他唱歌时乐感怎么样,乐感对学习声乐的人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第二个标准。考生对音乐有没有感悟非常重要。唱歌时,首先演唱者的内心能够有感悟,然后通过声音的演唱来感动别人。我在上课的时候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口唱心不唱,怎么启发他,他的心都不动。一个优秀的演员,一个有天赋的演员,当他拿到一首作品的时候,即使是在练唱时也会很激动。所以在学生练声的时候,我不会让他们站在那里干唱,眼睛傻傻的、直直的,什么内涵也没有。我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练声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要把练声也唱得非常具有乐感。唱歌的人要做到在张嘴之前,情绪和感觉就已经到位了,这个很重要。当然,有的学生天生就具备音乐感觉,教师只要再给些启发,启发到位、点到位,他自己就能够把作品内涵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天生在这一方面稍微差一点点,反应要慢一点,不过也不要紧,只要在这方面强化训练,也能很好地表达出情感。不管是唱大歌还是小歌,都应重视这第二个标准,学生要明白唱歌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科学的演唱把作品的思想感情、人物情感和它的风格准确、生动地展现出来。其次就是语言和咬字,唱歌和说话是一样的,当然从发声方法上来说它们是不一样的。歌唱中会咬字,会表达语言的人一定能成功。反之,方法再好也没用。
咬字在歌唱中有三种现象:第一种是基本听不清歌者唱的是什么,所以有时我会说学生大舌头。有一点大家应该特别注意,三种唱法的咬字位置是不同的,相对而言通俗唱法靠前,民族唱法适中,美声唱法靠后一些。但不是绝对的,演唱摇滚歌曲时咬字就比较靠后。为什么大舌头的人不会咬字,因为他说话的时候整个舌头就往后倒。而我们通常讲话和唱歌,字头是要夸张在前头的。第二种咬字是基本上在演唱当中让听众能够听清楚,也知道他唱的是什么。第三种就是歌者的语言不仅清楚,而且他把语言最深层的韵味儿、最深刻的含义能够通过咬字向听众交代清楚,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语言。所以在训练学生的时候,语言和咬字也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就是作品风格的把握。每次当我给学生布置作品的时候,我不会急着让他们来了马上就唱。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要求学生拿到这首作品时,首先要做案头工作,要去了解和分析作者、作品的背景。它到底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要把这个作品做一个案头工作,去做曲式、内容的分析,那么在唱的时候就知道了大概的框架,同时也就学会了怎么样去唱歌。在我上课的时候,我很害怕学生拿到一首歌,虽然背熟了,但脑子空空的、想都不想,也不管唱的是什么,呜哩哇啦地就唱下来了。如果学生自己做了一些案头准备工作,能够准确无误地把这首作品的风格和表演风格都掌握好,那么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只需给学生点拨一下,学生就很容易唱好。相反,学生拿来一首作品,什么都没有准备。若是学生平时没有自己动脑子做事的习惯,老师即使告诉学生如何唱,他也记不住,下次来唱又忘了,我教的学生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作品的风格特点包含着现代的、古典的、各个民族的,因此我们就要去学习了解民族语言、民族表演的形式以及演唱的身段、咬字,都要讲究。所以我想,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能把这四点掌握好了的话,学生的演唱基本上就能够到位。
六、培训美声唱法时的提示
不管是哪一种唱法,哪种声部,高音也罢,低音也罢,男声女声也罢,在进行声音训练时都要用混合声。混合声也分好几种,有的同学是属于假声多于真声的混合声,有的同学是真声多于假声的混合声,还有的同学是一半一半的混合声。混合声只要衔接好了,就可以根据作品不同的需要随意调整。我在平时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是启发式、感觉式和示范式的方式讲课,因为声乐训练是在制造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器,全凭老师的感觉,有的学生理解得可能快一些,而有的学生领悟可能要慢一些,当学生感觉不到位时,老师就可以做适当的范唱。这样比较直接,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情感、音色、位置、音乐表现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的立体概念,对学生尽快理解、领悟和掌握作品会很有帮助。另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还采用了一些提法,比如像“支点”的提法、“U”通道的提法,以及一些“反向”的提法、“辩证关系”的提法。因为唱歌本身就是辩证的,有逆向用力和反向思维的问题。当歌者要获得高位置的时候,就要想到要将气息完全要落到下面,打开腔体以后若气息叹得越深,反射上来的头腔共鸣就会越好。相反如果歌者要想获得高位置,唱到了高音,要想获得头声,若这时候只想着头声、只想着上面,很容易发生喉咙紧、气高,反而得不到头声,喉咙的压力反而会加大。
当歌者想唱得非常强的时候,就必须要想到往回唱,让共鸣腔产生振动。这个声音自己听着并不是很响,但是它通过共鸣发出去的声音会很有震撼力,唱高音的时候要想着往下叹,唱到很低音的时候,要想着挂着点位置。所以学唱歌的人一定要具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唱歌就是在找声音的平衡,若把整个的上下、前后这些关系平衡好了,歌者就会唱得很舒服。声音的“支点”在我的课堂上提到得也很多,支点也就是声音的着力点。这个支点不是固定的,每个学生的支点位置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这个支点。可能我这一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支点定在这儿;下个阶段我认为他这个问题解决了,要调整他音色的时候,可能支点又挪地儿了,这不是固定的,这都是一种感觉的提法。还有就是“U”通道。所谓“U”通道就是指共鸣腔,我们真正的歌唱哪会有什么通道,这又是一种感觉、一种启发。“U”通道就是要歌者把头腔、鼻咽腔、口腔、中咽腔、胸腔全部打开,让气息能够叹到最底下去的时候,气息能够放下去了,那么就说这是一个歌唱的通道,而且也就接通了。所以“U”通道就是歌者的共鸣腔要打开,利用共鸣去产生歌唱的威力,而不是靠嗓子。所以,美声唱法是全共鸣唱法。
我经常跟学生讲,歌唱要唱“利息”,不要唱“本钱”,不用“本钱”也不可能,没法唱,但是投进去“本钱”以后,靠着科学方法、靠着共鸣腔、靠着合理的气息去把歌唱好。另外,对在学习声乐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加强科学性训练的时候有一些大作品或者高难度的作品不适宜给他演唱。我认为如果在初级阶段演唱难度过于大的作品,可能会给他心理上和精神上带来压力。同时在他的能力没有达到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一些演唱上的问题,将来再改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我的教学当中,当学生刚入学时,我都会给他一些偏小偏中的作品让他去演唱,如果把方法、气息、声音全调整好以后,很快就可以唱大作品了。我还建议,当学生在学演唱方法的时候,在高音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的时候,女高音可以选择一些女中音的作品。这样对学生整个声音共鸣腔的运用、喉咙的打开、歌唱的松弛感,都会有帮助。学生学习唱歌是有阶段性的,在每一个阶段选择好适合他这个阶段的作品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如果选择了不适合他的作品,或者过于超出他能力的作品,拔苗助长,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学习都是要有一个过程,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水平线上,那唱什么作品都可以,怎么唱都合理。所以选择作品在我的教学中也是非常必要的。换句话说,学生是个女高音,并不是所有的女高音曲目都适合她,要根据她的能力、音色、身形的大小等综合因素考虑,考虑她适合唱抒情、戏剧、花腔还是其他。在全国顶级大赛中,因选错作品而落选但有实力的歌手屡见不鲜。有的参赛歌手歌唱能力非常强,因没有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作品,结果只能是失利,非常可惜。所以,就选择作品这一点来说,老师还是应该把好关,正确选择作品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声唱法经过几个世纪,应该说在演唱上、表演形式上和多样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现在更重要的是在美声唱法中去强调它的个性化演唱,而且从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美声唱法只是很注重声音的科学性,注重声音的整个状态,对声音的要求很高。而现在美声唱法发展到今天,它不仅在声音上要求很规范的科学性演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性的前提下体现美声唱法的个性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就现在的美声唱法来说,我认为不怕大家都唱同一首歌,只怕大家都唱得一个样。那么怎样才能让这首歌体现出歌者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理解、自己独到的处理?通过演唱这首作品,要让观众感受到歌者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心灵深处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教授美声唱法的同学时,我不仅要求他要有规范而科学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启发他用心灵去感受、去歌唱每一部作品。争取达到每一首歌都能感动自己、感动观众,这是我培养学生的一个目的,也是对学生的一个全新的要求。
(原载于《音乐创作》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