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齐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5章 管桓五杰之大谏官东郭牙的首秀,是读心术

公元前684年,即齐桓公即位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就想着要教训一个诸侯国了,那便是谭国。

谭国怎么惹了齐桓公?

原来,想当年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时,被迫流亡,当时欲奔卫国。

在经过谭国时,谭国以没有办理借道手续为理由,非但不让通过,不给予补给,还冷嘲热讽,最后被拒之谭国门外。

所谓借道,那是当时的规定。无论是一国使臣,还是军队,或者哪怕是个人,要通过他国国境,必须借道。

否则,他国有权不让通过,甚至还可以当场拿下当奸细给砍了。

当时公子小白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出齐国,哪里可能办相关借道文书?

由于谭国拒绝让小白同志通过,小白去卫国也就因路途遥远而难了,不得已去了莒国。

后来,公子小白回齐国当上了君主,四方诸侯很多都来祝贺,这个谭国居然不派人来,真是无礼至极。

一国新君即位,只要不是敌对的诸侯,按礼规定,盟国、附庸国以及友好关系的邻国,应该派出卿大夫朝见。

本来嘛,只是为了自己被拒绝入境而已,不好收拾你谭国。但现在,你谭国再次不顾江湖道义和周王朝礼制,不来朝见祝贺寡人即位,那就教训教训你吧。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讨伐谭国。

谭国是商汤之后所建的一个老诸侯国,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子姓谭氏,子爵爵位,位卑国弱,哪里是齐国的对手?

齐桓公本就是要吞并了谭国,根本不给谭国投降求饶改过自新的机会。

齐军一至,谭国宣告灭亡。

谭国被灭,国君逃至莒国。其后人便以国为氏,这就是谭姓渊源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些个弱小的诸侯,就如同大诸侯国眼里的一块块肉,迟早都是要被吞并被灭亡的,只是时间长短罢了。

历史给予的要求,是要走向最终的统一,这才是天下大势的发展规律,我们也就不要去为谭国可惜了。

谭国虽然被灭,但谭国为中华历史文化贡献良多。除了一个很了不起的谭姓外,还有龙山文化。

以后有机会去济南,大家一定要去章丘区龙山街道走走,去了解一下基于这个谭国而生的龙山文化。

谭国被灭,是齐桓公的一招妙棋。因为谭国正好是谁也不关心的一个商朝时期的诸侯,性质上讲属于“东夷”,这符合管仲提出的“攘夷”政策。

齐桓公就是以这样的攘夷,为齐国找到了一条迅速扩张领土的好路子。

吞并了谭国,就为齐国扩张了地盘。而且,使齐国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大的关注。其中有一个人,就在默默关注着齐国。那正是天子。

史料称齐国灭了谭国,但我们要知道,当时的灭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指绝其社稷,占有其土地,将整个国家都并入本国。

一个是指派出军队攻占其领土,但不绝其社稷。也就是说,名义上这个国家还是存在的,只是不再在原来的土地上了。

这就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多次被灭,但只要社稷尚存,其贵族再去选择一个地方重新继续祖宗香火,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重新复活了。

齐国这次灭了谭国,也是指第二个意思,即尚未绝了谭国社稷。因为谭国国君逃到了莒国,只有将谭国国君给灭了,这才算是真正让谭国给灭亡了。

齐桓公要将谭国国君给抓来砍了祭祖,以此来宣示绝了谭国社稷。但谭国国君流亡之地莒国与谭国是盟国,接纳谭国国君是符合周礼的。

这令齐桓公非常不爽,毕竟莒国曾经有恩于自己。但如果不把谭国国君给抓了来,那刚刚吞并的谭地,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齐国,那就对不起你莒国喽。

齐桓公决心讨伐莒国,他把管仲找来商议讨伐莒国之事。

就在这个时候,齐国历史上一位大牛人横空现世了,他便是管桓时期的五杰之一的东郭牙。

东郭牙的横空现世,绝对不是挟风带雨而来的,他当时是在服劳役!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时管仲陪着齐桓公去视察一个城防工程。两人一边视察一边在商量着如何光明正大去讨伐莒国,并一举拿下莒国。

两人的声音并不高,而且身边都没有人,可谓是两人密谋。

但是令齐桓公恼火的是,过不了两天,整个临淄城都在传言,说国君又要出征了,这次是要去讨伐莒国。

此等高度机密的大事,怎么就泄密了呢?

齐桓公想来想去,自己仅仅同管仲商量了此事。而且当时两人并非在宫里商议,是在一个空旷的工地里,身边绝无旁人!

管仲也纳闷了一会,仔细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景,想起一事来。

管仲对齐桓公道:“主公,臣以为,当时必有位奇人听到了我们所谈的内容,然后泄了密!”

”哦?仲父指的是哪位奇人?“齐桓公非常纳闷。

”主公,您还记得,当时主公与臣在商议图莒之事时,有一个役工朝我们看了几眼?“管仲道。

齐桓公仔细回想了后,摇摇头道:“难道是那个役工?貌似是有一个人朝我们看了几眼。但那人离我们有些距离,而且还在干活,根本听不到我们在谈论什么啊?”

管仲也有些迷惑不解,对齐桓公道:“主公,我们把那人找来,问问就知道了。”

齐桓公令人召集那天工地上所有服劳役的人,管仲亲自查看。

管仲一个个看过去,发现一人气度不凡,心念一动,便令人将那人请过来。

管仲以贵宾礼待之,问道:“有劳先生了。眼下,临淄都在传主公将要率军讨伐莒国,此事属实。但这是主公与本相在商议的事,根本未对外人提及,先生是如何得知此消息的呢?”

那人不避不屈,回礼答道:“相国大人,这消息确实是小人传出。所谓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测,小人只是猜测而已。”

管仲更加惊奇,问道:“请问先生高姓大名,哪里人士?先生又是据什么猜测呢?”

那人答道:“相国大人,小人姜姓,名牙,临淄人氏,东郭大夫之后,人称东郭牙。那天小人参加劳役,正好见相国大人与国君来巡视。

小人对主公和相国大人您都十分仰慕,便多了几分留意。正好发现国君满脸怒气,相国大人您亦刚毅坚决。

小人听说,君子脸有三色。一为欢忻爱说,此乃钟鼓之色也;二为愁悴哀忧,此乃衰绖之色也;三为猛厉充实,兵革之色也。当时,国君和大人正是第三种表情。所以,小人认定国君和大人是在商议攻伐之事。”

管仲点点头,道:“虽然如此,但先生又是如何得知齐国要攻伐莒国呢?”

东郭牙道:“当时,国君和相国大人面朝东南面,时不时用手指向,这正是莒国方向。

加上国君和大人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正是莒字发声时的口形。

小人虽不才,也知道主公刚刚讨伐了谭国得胜回来。但谭子逃到了莒国,估计莒国又不愿将谭子交给主公。

故小人猜测国君与相国大人在商议如何讨伐莒国。”

管仲听了是心服口服,他又问道:“但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先生哪怕是知道了,也不应该到处宣传呢?这可是泄密的大罪啊。”

东郭牙正色道:“小人虽一介下士,没有机会位列朝堂向国君进言,但作为有志之士,小人怎么可能让国君犯错呢?

莒国本就有恩于国君,这便有恩于我们齐国。没有特殊情况讨伐之,此为不义。

莒国接纳谭国国君,那是因为两国是同盟关系。莒国冒着与我们齐国交恶的风险,也要接纳谭国流亡国君,这是出于盟誓,是大义。

齐国却要以不义去讨伐大义,实乃出师无名。小人着急,因无法向国君进谏,无奈之下便想了个泄密的办法,迫使国君放弃讨伐莒国。”

一席话,把管仲说的是心悦诚服。他向东郭牙深揖一礼道:“感谢先生教诲,先生一席话,真是令人醍醐灌顶啊。”

管仲回报齐桓公,并隆重推荐了东郭牙,同时也将东郭牙建议放弃讨伐莒国之事对齐桓公作了汇报。

齐桓公感叹道:“想不到,大德风雅之士藏于民间啊。”

齐桓公立即决定,放弃讨伐莒国。并宣东郭牙入宫,封为大夫,参与齐国国政。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将东郭牙引出,但这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首例通过察言观色来推测将要发生大事的记录。

这叫什么?

对,读心术。

东郭牙这番出场秀,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读心术之一了吧,或者说,东郭牙先生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位肢体语言专家了。

东郭牙,从此步入齐国政坛。

东郭为中国姓氏文化中的复姓,其渊源之一便是齐国。

当时齐国都城是临淄,与其他国家的都城一样,都城叫城郭,城郭内叫城,城郭外叫郭。

城郭外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当时齐国公族中人分散居住于城郭内外,其中住于城郭外东门的,有人便以居住点为氏,这便是东郭氏的渊源之一。

相应的,也便有了南郭氏、西郭氏、郭氏。其中这个郭氏,是指居于北郭。

我们所熟悉的寓言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其主人公东郭先生是一个虚指。并非是指此人叫姓东名郭,而是指齐国姜姓公族后裔中,居住在临淄东郭一带的某位先生。

东郭牙出仕后,能够做到在齐桓公面前坦率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有时犯颜直谏,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深得管仲赏识。

前面我们讲到,管仲曾向齐桓公要名份,齐桓公便以仲父称之。就为这事,东郭牙表达过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意见。

当时,齐桓公为全力支持改革,宣布将要称管仲为仲父,将全部国政均托付管仲!

这虽然是对管仲的绝对信任,但也令一些人心生不安,于是招致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齐桓公干脆搞了一次民主决策,他对群臣说:“寡人欲称相国为仲父,委以全部国政。同意的就立于朝堂左,不同意立于朝堂右。”

群臣纷纷作出了选择,但东郭牙却既不立于左也不立于右,他就直挺挺站在朝堂中间。

齐桓公很不高兴,他问东郭牙:“大夫难道没领会寡人的意思吗?不是站左边,就是站右边。大夫倒好,搞个中间派,这怎么成?”

东郭牙道:“主公之决策,臣不敢不赞成。但臣有几个疑惑还要请示主公。”

齐桓公道:“大夫请讲。”

东郭牙道:“凭相国的智慧,他有能耐谋取天下吗?”

齐桓公道:“能啊。”

东郭牙再问道:“凭相国的果断,他是不是敢于干一番大事业呢?”

齐桓公道:“当然敢了。”

东郭牙道:“正如主公所言,相国大人既有谋取天下的能力,更有干成大事的果敢,而主公却要把全部国政委托给相国大人,同时凭借主公给他的无上权势来治理齐国,难道主公就不担心吗?

所以,臣以为,国政全部委托给相国不妥。但主公称相国为仲父没问题,这是对德才兼备者的尊重。这正是臣之所以难以选择,故只好站立中间之故了。”

聊聊几语,把齐桓公说得是汗都快来了。满朝文武更是嗡的一声互相议论起来,纷纷都赞叹东郭牙之见识,有几个甚至朝着东郭牙暗暗翘起大姆指。

此时管仲也在朝堂,不由心生对东郭牙的敬意。

虽然,管仲本人不可能有这个野心。但东郭牙作为齐国大夫,在尚不完全了解管仲的情况下,向国君提出这个疑惑当然是对国君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

正因为如此,所以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称管仲为仲父,但并未将全部国政托付管仲。

齐桓公作了明确分工,将外部国政事务如征伐、外交等基本交给管仲处理,将内部国政事务基本交给公孙隰朋处理,齐桓公牢牢把握最终决策权。

这便是齐桓公的大臣制衡术,让隰朋和管仲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从而避免了权臣隐患。

东郭牙虽然是管仲发现并推荐给齐桓公的,但他不为此而拍管仲马屁,对齐桓公欲将国政悉数交付管仲之意予以了直接的反对。

这正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形象,更是一位不畏权贵的言官形象,不但受到齐桓公及齐国众臣的好评,也令管仲深深折服。

后来管仲组阁,正式向齐桓公推荐东郭牙为大谏官。

当时管仲是这样说的:“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来作大谏官吧。”

大谏官东郭牙,从此以齐国桓管时期的五杰之一形象,为我们演绎了丰富多彩的齐国风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