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室内装饰材料与构造概述
材料与构造作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室内装饰构造是装饰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将室内装饰设计落实到实处的具体细化;室内装饰材料是装饰构造的物质基础,材料的特性决定着构造的方式。
1.1.1 装饰材料的定义及作用
广义的装饰材料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装饰设计、施工、维修中的实体物质成分,通过这些物质的搭配、组合能够创造出适宜实用的环境空间。狭义上的装饰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内部顶棚、墙 (柱)面、地面等界面工程的装饰装修材料,是集材性、艺术、色彩、美学为一体的材料,也是品种门类繁多、更新周期最快、发展过程最为活跃、发展潜力最大的一类材料。在室内装饰工程中,装饰材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能作用
装饰材料除了具有装饰与保护作用外,还应根据装饰部位的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改善空间环境,给人以舒适感。不同的装饰部位与场所使用的装饰材料及构造方式均应满足相应的功能需求。例如,吊顶使用纸面石膏板,地面铺设木质地板,均可起到保温、隔声、隔热的作用,保证楼层间杂音互不干扰,提高生活质量;庭院地面铺设粗糙的天然石板与鹅卵石有助于行走时按摩足底,同时具备防滑、排水的作用;外墙挂贴磨光石材能有效地保持墙面的净洁。
2.保护作用
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日晒、雨淋、风吹、撞击等自然气候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建筑的墙体、梁柱等结构出现腐蚀、粉化、裂缝等现象,影响了室内空间的使用寿命。这就要求装饰材料应该具备较好的强度、耐久性、透气性等持久性能。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对空间表面进行装饰,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的耐久性,降低维护费用。例如,在卫浴地面铺贴地砖,可减少卫生间高温潮气对基体的侵蚀;墙面涂饰涂料可以有效地保护基体不被腐蚀。
3.装饰作用
在室内装饰中,室内外各基层都是通过装饰材料的颜色、质感与线型来表现其装饰美感。设计师通过对材料的巧妙运用和处理来改善空间环境,弥补原有建筑设计的不足,营造出理想的空间与意境,美化人们的生活。例如,镜面石材表面光滑的锐利感;火烧花岗岩板表面粗糙的质朴感;不锈钢与玻璃结合的城市工业感;天然木材、竹材、藤材给人以乡村式的休闲感,这些材料均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
1.1.2 装饰构造的定义及重要性
装饰构造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它应该与建筑、艺术、结构、材料、设备、施工、经济等方面密切配合,形式合理的装饰构造方案,作为室内装饰设计中综合技术方面的依据和实施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手段,也是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装饰构造就是使用装饰材料、装饰制品对建筑物内外与人接触部分以及可见部分进行装潢和修饰的构造做法。室内装饰构造具体来说是指室内装饰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效果所采用的表达方法,通过建筑与基材、基材与饰面、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装配形式,使其安全稳定地依附在建筑基体上,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要求。但是,不同的材料由于自身的特性差别,会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和安装方法。同时相同材料也会因为不同造型,产生不同的构造做法。另外,随着装饰材料的推陈出新,新工艺、新做法不断涌现,也大大提高装修的速度和质量。为此,了解一定的装饰装修构造知识,有助于设计师加深对室内装修设计的认识。
1.1.3 装饰材料与构造的关系
装饰构造设计是室内装饰设计落到实处的具体细化处理,是构思转化为实物的技术手段。没有良好的、切合实际的装饰构造方案设计,即使有最好的构思、最佳的装饰材料,也不可能构成完美的空间。理想的装饰构造设计应充分利用各种装饰材料的特性,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用最少的成本、最有效的手法,达到构思所要表达的效果。因此,装饰材料是装饰构造的物质基础,装饰构造是装饰设计的实现手段,是装饰材料的表达方式,两者密不可分。
装饰材料是装饰构造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性质、质感、色彩、造型、图案等因素决定了装饰构造的形式。例如,由于实木地板具有干缩湿涨和各向异性,易翘曲变形,所以常采用木龙骨铺设法的构造形式铺装;而复合地板的尺寸稳定性较好,所以常采用悬浮铺设法的构造形式铺装。同时,装饰构造是装饰材料的表达方式,对同一种材料通过不同的构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表现形式、装饰效果和耐久性等各个方面。例如在顶棚装饰中,将木方作为龙骨加以饰面材料作为吊顶装饰会展现出柔和高雅的效果;而将木方直接作为木格栅装饰顶棚,会给人自然粗犷的感觉。
1.1.4 本书内容的总体设置
本书主要阐述装饰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材料的性能、使用部位、规格、颜色、材质等知识;各种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不同构造方法;装饰造型的本质特征。重点让学生掌握材料、构造、施工等不同专业的知识,通过构造图了解材料之间的安装原理与结合形式,为将来能全面地设计、完成施工,做好合理的工程预算打下基础。因此,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教材内容的总体设计。具体内容,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本书内容
图1.2 本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