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温岭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案例
一、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分区的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水资源分区的原则
(1)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两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和玉环区。
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积7.6万亩,其中水田3.16万亩,旱地4.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4%。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
(二)评价原理和方法
1.评价原理
某一区域的水平衡计算中,对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计及降水、蒸发和河川径流,而不计及地下水。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层中的储量虽然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但多年平均而言是一个常值,因此在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中,就不计算地下水储量的变化,可用以下水量平衡方程表示:
对于某一年而言
对于多年平均情况,由于∑±ΔWgi≈0,则
式中 Pi、Ri、Ei、ΔWgi——某一年的降水、径流、蒸发和地下水储量变化;
P、R、E——降水、径流和蒸发的多年平均值。
但是当地下水资源开始被采用后,地下水的消耗不限于通过潜水蒸发、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因此就不能用上述简单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引起潜水蒸发的减少,也引起地下水对河流补给的减少,也会引起地表水体入渗量的增加,因此,进一步将式(2-14)分解为
式中下标s代表地表水、下标g代表地下水,U代表地下潜流量。由于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Pr是河川基流量Rg和地下潜流Ug之和,即
一个区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即
将式(2-15)代入得
将式(2-16)代入得
因Rs=R-Rg,代入式(2-19)后得水资源总量计算通式:
式中 W——水资源总量;
R——河川径流量;
Pr——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
Rg——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2.评价方法
根据多年平均情况的水量平衡方程式P=R+E中,降水和径流可以通过雨量站、水文站直接观测获得,而陆面蒸发E只能用多年平均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差间接求得。由于陆面蒸散发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变化相对降雨、径流而言更为均匀。因此,在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先勾绘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量等值线,再将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与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等值线叠加相减,求得同一地点的径流深后,再勾绘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再利用泰森多边形法求得各分区河川径流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根据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的水均衡原理求得。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通过计算排泄量代替,其排泄量即主要为水文站实测径流中的基流量部分,通过分割流量过程线的方法推求。平原地区则通过计算总补给量的方法求得,其主要补给量包括水稻田生长期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旱地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
给定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就是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用地下总排泄量代替)之和。
水质评价包括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地表水水质评价是以2002年为基准年进行现状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控制站进行水质变化趋势评价,以及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评价。地下水质评价的对象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及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水质现状、近期地下水质变化趋势及地下水污染分析。
二、降水
(一)基本资料
温岭境内现有大溪、泽国、金清闸、温岭、松门5个雨量站。大溪雨量站建于1960年,泽国雨量站建于1956年,金清闸雨量站建于1931年,温岭雨量站建于1933年,松门雨量站建于1957年,都具有较长系列的水文资料,详见表2-1。
表2-1 温岭市雨量站概况表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在对水资源量进行计算之前,先将各站降雨资料进行整理,统一取1956—2000年。面雨量计算,用泰森多边形法和面积加权的方法计算1956—2000年逐年水资源分区平均面降雨量。
(二)水汽来源与降水成因
温岭市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水汽来源与输送主要是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由于地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春夏季节南北冷暖气流交换频繁,常有大雨、暴雨发生。
春季是冬夏季风转变的季节,太阳辐射逐渐加强,极地大陆性气团开始衰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日益旺盛,盛吹东南风,气旋活动频繁,常形成锋面降雨,称为“春雨”。春末夏初,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和北方冷空气相对峙,冷暖空气交锋常形成大面积锋面雨,并产生气旋波,缓慢东移出海,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俗称“梅雨”,梅雨期是该市主要雨季。盛夏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天气晴热,局部地区多雷阵雨。此外还受台风雨的影响,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减弱,而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由于受到地形影响,极锋有时呈半静止状态,形成连日不断的阴雨,在9、10月间产生一些强度不大、历时较长的秋季降水。
温岭还受另一个天气系统——台风的影响。台风是发生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热带气旋。5—10月温岭为台风影响期,受台风影响或者登陆时,常伴随大暴雨,如遇冷空气入侵,则加大暴雨,易酿成洪涝灾害。冬季盛吹偏北风,在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下,冷而干燥,以晴冷为主,冷空气以爆发形式南下,强度大者称寒潮,寒潮冷锋常形成温岭雨雹天气。
(三)降水的年际变化
根据温岭实测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表明,降水量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一般在8年左右。各站历年降水量系列存在一定的趋势变化,1956—1979年与1956—2000年系列比较,各雨量站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经分析各站短系列统计参数和长系列统计参数的代表性比较,以1956—2000年长系列为最好。
温岭年平均降水量1609.4mm(1956—2000年),年最大降水量2514.9mm(1990 年),年最小降水量1050.6mm(1979年),年最大与年最小降水量比值为2.39。温岭市平均年降水量详见表2-2。
表2-2 温岭市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
(四)降水的年内分配
温岭降水空间分布,西北部大于东南沿海,山丘区大于平原区。降水的年内分配受季风进退迟早,台风活动影响,分配很不均匀,70%左右集中在汛期,以8月为最大(多年平均达221.1mm),以12月为最小(多年平均为50.9mm)。按降水成因划分,属台风雨主控区,降水在年内呈双峰型,第一个雨峰常出现在5—6月,主要受春雨和梅雨影响,第二个雨峰出现在8—9月,主要由台风雨形成,两个雨峰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相当,均为26%左右。多年平均最大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一般在50%左右,一般出现在6—9月。在台风雨主控区内,如遇台风影响小,或“空梅”年份,降雨亦会出现单峰。
对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进行排频统计计算,结果见表2-3。
表2-3 温岭市年平均降水量频率表 (X=1609.4mm,C=0.20,C/C=2.0)
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据温岭市1965—2002年的蒸发资料,温岭市蒸发量空间分布恰与降水相反,随地形高度的增加及向内陆风力的减小而减小,东部沿海平原大,西北部及山丘区小。蒸发时间分布与季节月份气温高低密切相关,夏季大,冬季小;最大为7月(气温最高),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31.5mm,大于降水量(130.0mm),最小为2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8.9mm。蒸发量年际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2.5mm,温岭站最大年(1959年)蒸发量达1512.3mm,最小年(1952年)仅697.5mm,年差比达2.2倍。历年蒸发量见表2-4。
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干旱指数越大表示气候越干旱,干旱指数越小表示气候越湿润。东部沿海区由于降水量偏小使得干旱指数略大,为相对干旱区;西南和西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干旱指数略小,为相对湿润区。
温岭地区干旱从时空上分,主要有夏旱、秋旱和冬旱,春旱比较稀少,夏旱、秋旱和冬旱三者组合情况更少,而夏旱连秋旱出现较为频繁。从旱情发生的年内时间看,在7月初干旱露头,当7月受副高控制后,加上8、9月连续出现高温少雨,则全市出现重旱,如1967年。进入21世纪,温岭的社会需水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维持传统的大量农业灌溉耗水外,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供水猛增,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活用水也迅速俱增,兼之水污染造成可用水的减少,使温岭用水问题显得日渐突出。通过计算,温岭市多年平均(1965—2002年)干旱指数为0.58,略比全省(0.54)高。干旱指数偏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雨量较少;二是沿海风大,蒸发量大。
表2-4 温岭市历年蒸发量
四、河流泥沙
河流泥沙是反映一个地区水土流失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河川径流特性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暴雨冲刷表土,导致泥沙随地表径流排入河流,并随水流向下游排泄。在河流中的泥沙运动形式有两种,一是颗粒较粗的泥沙(包括浮石)在水流的推动下沿河底移动,称为“推移质”泥沙;另一种是颗粒细的泥沙、悬浮于水中,被水携带着往下运动,称为“悬移质”泥沙。由于推移质泥沙的测验难度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全省也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测验工作,无这方面的系统资料。本节所指的泥沙指江河中的悬移质泥沙,含沙量和输沙量均未包括推移质泥沙。由于温岭市没有实测的泥沙资料,所以只能从各河段的淤积情况来定性地估计河流的含沙情况。
浙江省河流中的悬移质含沙量较小。据统计台州市各河流泥沙含量多年均值均低于0.2kg/m3。河口地区受海域来沙影响,其悬移质含沙量远大于河口以上地区。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降雨径流季节变化、暴雨强度大小、土壤植被密切相关。汛期含沙量较大,枯季含沙量较小。
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减小的原因除水库工程建成截留部分泥沙原因外,各地植被条件的改善有直接关系。全省河流主要控制站不同统计期平均含沙量、输沙量,同样显示1956—1979年间年平均含沙量要大于1956—2000年间平均含沙量,而以1980—2000年间平均含沙量为最小。温岭市主要河道情况具体见表2-5。
表2-5 温岭市境内主要河道情况
从表2-5可以看出,温岭市各河段的平均水深相差较大,它反映出不同河段有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情况,周围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待加强,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需进一步落实。
五、径流量计算
统一采用浙江省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利用网格法求各计算分区平均径流深。温岭市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79.9mm,以陆地总面积925.8km2计算,径流量为8.146亿m3。丰水年和特殊干旱年份径流量差异较大,年际分配很不均匀。各分区不同保证率的径流量计算成果见表2-6。
表2-6 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径流量分析成果表
六、地表水资源量分析
地表水资源量通常是指当地河川径流量,它包括河川基流量(为地下水资源量的一部分)。通过蓄满产流模型,温岭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146亿m3,按2002年全市人口117.00万人(常住人口),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96m3,远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水平。就温岭市空间分布而言,温黄平原区水资源量较少,玉环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充沛,详见表2-7。
表2-7 温岭市地表水资源量空间分布(多年平均)
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时空分布特点与降雨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年际变化大,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为3~4倍。年内径流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其间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5%。山区径流量大于平原,西南部大于东部沿海。
七、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一)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包括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资源量。浅层地下水靠降雨和河川径流补给,水体循环较快。深层地下水储量有限,水体循环缓慢。地下水资源量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分布极不均匀。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包括天然资源量、灌溉回归补给量、侧向补给量。
根据《浙江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2001年5月)统计,温岭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3633.13万m3。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见表2-8,现状地下井情况见表2-9。
表2-8 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表2-9 温岭市现状地下井情况统计表
(二)地下水可开采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根据《浙江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 4004.85万m3/a,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2-10。
表2-10 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八、水资源总量分析
(一)水资源总量计算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
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W总——水资源总量,万m3/a;
W地表——地表水资源量,万m3/a;
W地下——地下水资源量,万m3/a;
W重复——重复量,万m3/a。
从上述第六、第七部分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市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85743万m3,具体见表2-11。
表2-11 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
(二)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中,可利用量的概念是指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扣除维持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水资源总量中部分不能或难以控制的水资源量后,人类可获得的最大水量。
按照水总研〔2004〕8号文件《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南方地区一般取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30%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因此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按照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估算,这部分水量主要用于维持河道基本功能需要、河道冲淤、水生物保护等。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主要包括航运、水力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等用水。河道内生产用水一般不消耗水量,可以“一水多用”,但应通过在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综合考虑,若超过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则应与河道外需水量统筹协调。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采取河川径流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河川径流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水资源可开采量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的方法估算,具体见表2-12。
表2-12 温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表 单位:万m3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地表水资源评价的要求。
2.简述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
3.如何使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
4.水面蒸发量如何测定?
5.什么是干旱指数?如何分级?
6.简述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内容。
7.简述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