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北江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留│住│那│份│真│情
——写给《故乡情·北江谣》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要不是考上大学,此时此刻,也许我正在南方的田野上收获稻谷哩。我的家乡,那个粤北阳山县遍布石灰岩的小山村,那个我出生的地方,那方给我饭吃、衣穿、住宿,让我生存下来的土地。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地方,那是故乡!

中学时代,我爬遍那里的每一座山,不是锻炼,更不是旅游,而是为了一家人生活用的柴草;我走遍那里的每一寸耕地,不是好奇,更不是散步,而是搜拾遗漏下来的每一粒稻穗、每一颗花生、番薯、芋头;我摸遍那里的每一条小河、水沟,每一块水田,不是贪玩,更不是寻乐,而是捕获小鱼、小虾、泥鳅、黄鳝。为了生存,我在努力。

我怎能忘记,怎能忘记这方热土!

忘不了父母。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父母将我背到离家十多里的镇卫生院。忘不了乡亲。狂风暴雨时,是乡亲们爬上屋顶维修破砖烂瓦。缺衣少食时,也是乡亲们接济度日。日常生活中,更忘不了兄弟姐妹相扶帮助的那些爬坡越坎的日子。

离开故乡,是为了求学,更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大学毕业后,我服从分配到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一干就是25年。青春、事业、爱情,都融入了那方山山水水中。那是我第二故乡。我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大多来自那里。在学校,三尺讲台,粉笔为犁,耕耘知识的沃土;在乡镇,走村入户,感受人情的冷暖,泥土的芬芳,乡村的美丽。在机关,我也精耕细作。纪检监察,我激浊扬清,辛勤清道;政法机关,我惩恶扬善,力保平安。让每一缕山风,都温柔;让每一处青山,都滴翠;让每一处楼宇和村庄,都祥和。

从阳山到连山,我感悟山的神奇敬重山的巍峨与庄严。我只有努力,更加努力,表达对故乡的报恩之心,抒发无穷无尽的《故乡情》。

走出大山,来到北江河畔,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北江的情怀。透过不断成长的楼群,我感受到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在蓬勃;放眼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延伸,我感受到这里入珠融湾的节奏在加速;徜徉日益文明的人流,干净整洁的街道,我感受到现代城市的步伐在加快;亲历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与提升,我感受到小康的生活在拓宽。

从大东山下的潭岭天池,到湟川三峡,再到连江、小北江,我走了多少回;莽山脚下,金鸡岭前,穿越乐昌峡,从武江到浈江,再到北江,从北到南,我走了多少遍。每一回,每一遍,都不断提升我的感情。无数的小溪小河,孕育着北江,繁荣着北江流域,哺育着上千万的父老乡亲。

在大自然面前,所有的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所有的声音都显得软弱微小。我更是无语无言,只有感恩。于是,我用默默无语的勤劳,我用埋头苦于的诚实,表达我对北江母亲的爱。我用一颗纯洁的心,吟唱着一曲又一曲的《北江谣》。

如果说,《精酿人生》(1994)是呀呀学语。蹒跚学步;那么《给我一双翅膀》(2007)就是走向成熟,渴望飞翔。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一直孤独前行,不懈努力。

《故乡情·北江谣》是我十年来的探索,作品大部分已在报刊杂志发表。今天,把它们收集起来,结集出版,既是一个总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一位业余作者,我深深感到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足,才华的乏光。不少章节,激情有余,意境不够。但对写作的爱好,初衷不改,一如既往。

创作无止境,学海更无涯。我只有划着努力与勤劳的双桨,采摘每一朵浪花,编织人生最美丽的花环。

不为别的,只为留住那份真情。

是为序。

林永泽

2020年8月于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