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开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弹匠

弹匠,也叫“弹花工”“弹花匠”或“弹棉匠”,是指专业对棉布纺织原料棉花用弹弓进行加工的匠人。传说该行业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黄帝、床公、床母、卢矮子和黄道婆。

弹匠的工作是将去籽后的棉花加工成匀细的绒絮,以供纺成纱线,用来织布或制作寒季服饰、床上用品,如棉衣、棉裤、棉被等御寒用品。

古代的弹花技术和工具都很落后,元代以前的弹花工具是一种四五寸长的线弦小竹弓,这种弓到清末时还有个别地方仍在使用。据清乾隆《太平欢乐图》载:“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牵弦以弹绵,令其匀细。”江南一些地方的弹弓长也只有一尺五寸左右。

最早的弹弓不仅小,而且不是用弹棰,而是以手指拨动弓弦来弹棉花,其操作之艰辛,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至元代时虽稍有改进,但也只有一尺多长的线弦竹弧,效率仍然很低。这个时期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一位劳动妇女黄道婆,她将从崖州(今海南岛)黎族学来的一系列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并大力推广。其中的弹棉弓由原来一尺五寸长的线弦竹弧,改进为四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据元·王祯《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已使用一种棉弹弓,以竹制成,长四尺左右,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

到了明末,据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所载,当时的弹弓已改进为“以木为弓,蜡丝为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布衣》中载:“(棉花)去子取花,悬弓弹化。”这种悬竿弹棉法,已与清代禇华《木棉谱》中所描写的“弹椎”相当接近,也和现代的弹花工具非常接近了,这样弹棉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弹匠的从业方式,过去一般是做上门工,或游乡串村去揽活做,也有在集市上开设店铺为顾客加工的。

弹匠使用的工具不太多,一般有八九件,其中“弹弓”是弹匠的看家工具。据资料记载,弓弦最早是用线弦和丝弦,后来改用牛筋弦,以牛筋弦为最佳。弹匠使用的常见工具如下:

(1)弓,又叫“弹弓”,民间土语叫“钧”或“棉花钧”,作弹松棉花之用,元·王祯《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的弹弓,用竹制成,4尺左右长,两头拿绳绷紧,用县弓来弹棉,近代弹弓一般长4.8尺,弓顶宽5寸,弓座宽1尺。

(2)尺,竹制,长6.2尺,作测量规格之用,也是弹匠本行的“师傅”。

(3)背篾,竹制,长3.6尺,弹花时插于弹匠背后作悬吊弹弓之用。

(4)弹棰,为檀树类硬木制,长7寸,重1.0~1.5斤,作弹刮弓弦,使其产生震动将棉花纤维弹松之用。

(5)踩斗,盘状,为檀、柚之木制成,直径为1尺左右,作将弹好的棉絮踩落服贴之用。

(6)磨斗,盘状,为樟、柚之木制成,今多以木棉树制之,直径为1.2~2尺左右,作将棉絮上所牵之纱或棉絮磨压服贴之用。

(7)砍篾,长约3尺,作弹花时挑动、砍平棉绒之用。

(8)浆纱篾,长约4.8~5尺,其尖端有弯并二小孔,棉絮牵纱时,将纱线穿入孔中,持而牵布于棉絮之上。

(9)压棒,为通直的竹竿,长7~8尺,作将新弹过极为蓬松的棉绒压落之用。

(10)铺簟[diàn],为诸多小竹篾以线穿连成帘状,宽3~4尺、长8尺~1丈,作在地上铺垫堆放棉花之用或压在棉绒上以手摁落之用。

弹匠在一般情况下多是一人操作,如果是弹棉被,就必须两个人,因为棉絮又长又宽,弹匠一人无法在被面上牵纱。所以弹棉被时在没有两个弹匠的情况下,就需要请主人家来一个人站在弹匠的对面帮忙“接纱”和“掐纱”。

弹棉花的时候,要在宽敞的厅屋搭上一个案台,长宽各8尺左右为宜(此规格适合于弹棉被,如只加工棉絮则台可小一些),案台要打得平,最好能铺上一层竹簟,将棉花堆放在上面就可以进行加工了。

弹棉花时,弹匠首先将一块3尺多长的宽竹片插在背后,以竹片下端的带子系在腰上,上端尖梢用绳子悬起弹弓,左手握住弓杆,右手持弹棰,将弹弓接触棉花,用弹棰刮动弓弦(绷直的牛筋线),使弓弦产生均匀有力的震动,将棉花的纤维经过弓弦的震动而使之分离松散,成为极匀细的棉绒。持棰刮弦弹棉花的手法为两短一长,声音听起来是“嘣、嘣、摊——”。发出这样的声音是因为前两下弓弦是在棉花里面弹,是闷音,自然是“绷、绷”,第三下是把弓弦提起来将上面附着的棉花弹掉,牛筋弦空了,弹出的声音自然清亮而悠长了。

弹棉花这项工作机械重复,弹花的声音又很单调,所以有人将其对照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来作为比喻和嘲讽。如把人和人之间的交谈没有新意,多为空话,喻之为“弹棉花”。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个喜欢弹古琴的人,他的水平不怎么样,却自鸣得意,经常喜欢在人前卖弄,而他弹出的琴声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听了头痛。有一次他家里来了很多的客人,他又拿出琴来弹弄,客人们听了琴声都纷纷离席走了,只有一个人没有走,默默地端坐在那里,还流着眼泪。此人满怀高兴地上前去问那个客人:“老兄听了我的美妙琴声,痴迷感动得流下泪来,真是我生平的知音啊!”那个人嗫嚅着说:“不是啊,我听了您的琴声,想起了我一个死去的好朋友!”此人忙问:“你的朋友生前也像我一样,是位会弹琴的名家吗?”这个人吞吞吐吐地回答说:“他……他……他……,生前是个弹棉花的!”

操作工序

首先将棉花铺于案台之上,用手将其扯散拉松,避免棉花积压成团,造成弹花时操作困难,接着用一块长3尺左右的竹片(俗称“发篾”或“砍篾”)将棉花打松砍散,叫作“发棉花”。

棉花常见的有土花(黑籽棉花)、乐岗棉(白籽棉花)、洋花(绿籽棉花)等几种。其中纤维色泽好、质地特别柔软又好弹的是绿籽的“洋花”。

“发棉花”后用弹弓从头至尾将棉花揭开,依次弹松,而且要将已弹的与未弹的隔开,要弹到棉花全部无朵块而成为松散的匀细绒丝。民间土语叫“弹烂”。

弹烂后的棉绒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铺垫制作棉衣、棉裤和棉被;二是搓条纺纱用于织布。

棉花搓条,也叫“搓棉花”或“搓花”“擦花”“擦条”,古代叫“拘节”。搓条的方法是:每次从弹好的棉绒里取一小团,放在案桌上,扯拉铺成约8寸长、2寸宽的条状,左手持高梁尾的芯杆(约筷子粗)直置于其上,以右手将棉绒从外端处稍作卷曲缠于芯杆之上,随即以右手持擦板将棉绒滚动缠裹二三转后,将芯杆抽出即成手指大小之棉条。弹过的棉花搓成棉条后就可以纺纱了。

如果是加工棉绒用来铺制袄、裤,只要将棉花“弹烂”就可以了,若作棉被(俗称“棉絮”或“絮被”),则需进行较为复杂的加工。首先,将弹好的棉绒整弄成方形(这时的棉花因经弹弓弹过,非常松散,起码有一尺多高),以弹弓弹弄赶平(长、宽、厚按需要而定),接着用压棒(竹竿,长7~8尺)置于其上,以两人各坐一端,一齐用力一边压一边向前移动,将棉绒压落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是一个人,则用竹簟子盖上,以手摁落),开始在其面上牵纱(俗语叫“浆纱”或“经纱”)。牵纱的方法是:将桡子(篗)上的纱(每次牵两根,叫“双纱”)穿过钉在墙上的小铁环(其作用是位置悬高后,纱容易牵动又不会纠结),一个弹匠站在一端(牵纱这项工序一般要两人操作),左手握纱头,右手持“浆纱篾”(发纱篾)向对面的另一个弹匠(或以其他人代劳)发纱(送纱),这端的人将纱接住并掐断下段的纱,这时两人同时将纱布于被面上,上段的纱头(因纱是穿过发纱篾顶端的孔发送的,从中间折送到对方,所以从铁环输出的加上弹匠手中所牵,形成了上下两路纱),仍然握在接纱者的手中,发纱者用发纱篾将纱收回去再发过来,接纱者再接住掐断,两人再同时布于被面上,如此重复多次把纱牵满。牵纱操作工序的规律基本上是固定的:即先牵一路直纱(棉被的长度方向),再从前右角斜着对后左角牵一路,然后从前左角对后右角布一路,再横(棉被宽的方向)牵一路,这样共牵八路纱。也有的是先牵红纱横、直、斜四路,后再牵白纱横、直、斜四路,也是八路纱。

当絮被的一面纱牵完以后,弹匠用磨斗将布在被面上的纱磨压揉按使之与棉絮粘贴,随即将棉絮(未牵纱的一面)翻过来,并以木尺按住所需要的规格,用手扯去四边多余和不整齐的部分,再用弹弓将其再次弹烂(虽已弹过一次,但因棉花多又厚,并不彻底)赶平,仍以竹棍压平压落后又进行牵纱,与前面同样牵八路。牵好后先用磨斗将纱磨按服贴,再用踩斗站在棉絮上转动踩压。如果是小、薄之被一般以手按磨斗磨压服贴即可。如果是厚、大之被则须在其上用横、直、斜不同方向以踩斗将纱与棉絮踩紧,把絮绒踩落,待达到最低限度的厚度时即可“收被”(完工)。如果是弹新娘的出嫁被褥,一定还会有红包利市赏赐。

过去弹匠弹棉花的计价方式是按斤计算,如弹棉被则不以斤论,一般是两个弹匠一天弹一床。每床被加工时间约10个小时,其中弹花与牵纱、磨踩所需时间约各占一半。

棉被的规格一般长为6尺、宽5.4尺,重量不一。一般小被如秋被之类在3~7斤之间,大被则8~14斤,婴儿的摇窝被为1.5~2斤。

弹匠的工作,除了将棉花加工成匀细的棉绒以供纺纱和制作棉衣絮被,另外还有将陈旧年久板结的棉絮予以重弹翻新。

弹匠操作加工时,身上粘满了棉绒,须用桎木枝叶在衣上拭扫,即可清除。还有一种特殊植物的干株全茎叫“铁扫帚”,其枝细密硬朗,是扫捡地上残棉最理想的工具了。

过去的弹匠也像其他工匠一样,有些带迷信色彩的讲究,乡下人叫“下式”“功夫”或“收作”。在进场弹被(特别是大户人家嫁女的被)之前,要祭宗师,招呼“梅山菩萨”,担心“神道”作怪,在做工时多出一些烦恼来。据说主家如果对匠人太刻薄了,匠人会使出一些“秘招隐术”来,能使弹出来的新被睡起来一点也不暖和,冬天像睡在冰窖里一样,甚至弹的嫁被新郎与新娘睡了不和顺,还有的被子特别招老鼠咬。出现这种情况必须要请弹匠师傅“收作”一下,放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招“客人”(老鼠)。据说口诀是“良神良道,大神大道,莫见小怪,各自有道。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弹匠所从事的虽然不是什么精难复杂的行业,却可以给人民提供温暖。他们从事的工作是机械枯燥的,收入是微薄的。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在寒冬腊月,背着弹弓,冒着风雪外出去揽活加工,有歌谣对其情形写照曰:

长年辛累为他人,自披破袄过寒冬。

工罢收钧回家去,出门不觉雪纷纷。

有联写照弹匠弹棉时的情景曰:近看方知非柳絮,远听疑是有琴声。

附:轧花

棉花必须先去掉棉籽才能弹,棉籽要经过碾轧才能分离剥除,俗称“轧棉”或“轧花”,古称“赶棉”和“捍棉”,是纺织工艺四大工序“捍”“弹”“纺”“织”的第一道工序。

从棉株上摘下来的含有棉籽的棉花叫“皮棉”。脱除棉籽是纺织过程中的一道难关,因为棉籽粘缠于皮棉的内部,数量又多,在没有发明机械的时候,只能用手剥除。到13世纪后期,才出现用手推“铁筯”碾剥棉籽,但效率非常低,而且辛苦烦琐。至元代之时,黄道婆推广了“搅车”,工效大为提高。明代万历年间还出现了一种“太仓式搅车”,它利用辗轴、曲柄、杠杆、飞轮等原理,效率很高,一人一天可出棉花三十多斤。这种轧花机清末民国初期已有铁铸的支架及飞轮,碾轴改为皮滚,效率更高。

江南农村小户农家常见的轧花工具一般有台桌式手摇轧花机和脚踏转棰式轧花机两种,虽然都比较简陋,效率不太高,但花钱不多,且构造不复杂,使用方便简单,设置一架供一家或数家之用,也就勉强凑合了。

台桌式手摇轧花机造型很简单,是在固定的台桌两边的两根立杆上相叠安上两根活动的轴,上轴的右侧有手柄,摇动手柄可使上下两轴相反转动,以皮棉塞入两轴紧密相叠的缝隙中,即被转动的两轴吸入,棉花被碾出于轴外,棉籽因为圆而硬,不能通过,被剥除隔离留于轴内。

脚踏转棰式轧花机用木制成机座,也是安上两根相叠的横轴,只是在上轴的一端(通常在右边)连接一个较长的硬木棒棰,棰上安有绳索牵连下面的踏板(为单板),操作时踏动踏板牵动木棒转动而使双轴转动碾除棉籽。这种轧花机与手遥轧花机相比既轻松,效率也高出许多,但与铁铸飞轮、皮滚双轴的轧花机相比,则是望尘莫及了。

有联形容轧棉花之事曰:白云出岫任舒卷,银絮过关倍柔扬。

●○弹匠歌谣

弹匠歌

(一)

弹钧弯弯四尺长,竹片插背响铿锵,

棉花弹过匀细细,絮衣缝成暖洋洋。

(二)

一把弯弓握手中,弓弦制成是牛筋

金棰刮出乡情调,银絮堆似天上云。

(三)

轩辕技艺传凡家,弹匠手艺本不差,

钧上轻将千棰刮,被面斜牵万根纱。

(四)

鸳鸯双被嫁新娘,三尺童被垫摇床

绒絮弹成白又软,纱线纺出细且长。

(五)

忸怩踩斗如小舞,飘扬白絮胜飞花。

各种艺业均有益,弹匠行业暖万家。

(六)

长年辛累为他人,自披破袄过寒冬。

工罢收钧归家去,出门不觉雪纷纷。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弹匠歌

鲁班造了一把弓,一块篾皮插背身。

篾皮尖上连根绳,竹簟铺在楼梯中。

手拿木棰把线刮,一轻重来一声轻。

此线出在佛山城,乃是牛筋来搓成。

弹花之前抹黄蜡,免得棉花来沾弓。

弹棉絮,要弹匀,摊上门板要铺平。

横直交叉牵红线,双脚踩斗力要匀。

少者喜欢鸳鸯被,老者要弹十多斤。

铺衣花,弹得松,弹匠才算手艺精。

《中国歌谣集成》

●○诗词对联

诗词

主射由来彀此弓,岂知弦法有他功,

却将一掬香棉朵,弹作晴云满座中。

元·王祯《农书·纩絮门·弹弓》

二木相摩运两端,宛如造物设机关,

霜棉山积珠论斗,只在思枢柄用间。

元·王祯《农书·纩絮门·木棉搅车

折得修筳[tíng]卷毳[cuì]茸,就凭莹滑脱圆筒,

作绵匠具虽多巧,独有天然造物功。

元·王祯《农书·纩絮门·木棉棬筳

木棉花,出松江。

弹作絮,作衣裳。

御寒更宜制被褥,

新被新褥最好睡个新嫁娘。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图集·弹棉花》

背负长弓篾送纱,殿堂无雪乱飞花。

弹来小曲不成调,工罢归家月影斜。

无吾《弹花匠》

腰身弯作一张弓,横拨箜篌气若虹。

不藉吹拉自成曲,待加击打更生风。

搅来滚滚飞云舞,铺就皑皑积雪融。

情意缠绵犹未了,尽将和暖絮其中。

古韵《弹棉花》

对联

关弓传绝技,飞絮咏新诗。

辛勤弹一曲,温暖送万家。

嘉名传吉贝,妙法擅飞花。

法自黄婆创,光凝白室虚。

温暖如人意,缠绵动客心。

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

玉案堆云飞柳絮,金弦积雪撒芦花。

不待才媛吟柳絮,何愁孝子衣芦花。

三尺冰弦弹夜月,一天飞絮舞春风。

愿同君子经纶业,特著苍生衣被功。

翻云足使千家暖,拥雪能驱五族寒。

新花雪色晴能舞,古调琴声静可弹。

明比堆霞凝积雪,柔如散雪乱堆云。

玉棰敲动堆白雪,瑶琴弹起唱新歌。

金准持来飞雪絮,玉弦戛处聚鹅绒。

抚弦弹出乡中曲,信手催开案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