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业写得慢可能与核心能力有关
1.1 作业写不好是因为“作业核心能力”的缺失
作业状况是孩子学习状况的“晴雨表”。排除疾病和特殊情况,作业写不好大多是“作业核心能力”缺失造成的。
本章会围绕最重要也最常出现问题的5种核心能力展开讨论:
①作业记录能力
②作业规划能力
③读写能力
④观察和阅读能力
⑤数学能力
1.1.1 作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找我咨询作业问题的家长,孩子多是上一年级和三年级。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没培养好核心能力,三年级的孩子则是因为长大了、不好管。值得深思的是,到了三年级以后不好管束孩子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一、二年级没有将孩子的学习核心能力培养好。
所以,一、二年级(6-9岁),是培养孩子作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期。对于家长经常遇到的作业习惯问题,我们来探讨以下几点:
1.孩子需不需要自己记作业?
虽然,现在“校讯通”似乎已成为标配,老师可以直接将作业发到家长手机上。“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的时代仿佛已经过去,但是,孩子还需不需要自己记作业呢?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爱“躲滑”的小瑶
小瑶今年上小学二年级,虽然妈妈每天都会对照老师发来的作业清单检查她的作业完成情况,可是对一些“软性”作业(听读作业)小瑶经常以“在学校做过了”为理由搪塞。后来甚至发展成“硬性”作业(书面作业)也不完成,同样以“在学校做过了,忘记带回家”为理由逃避。每次的作业检查都成了母女俩的“猫鼠游戏”,老师多次找家长投诉但效果甚微,这让妈妈非常头痛。
我接待了这位妈妈,并将妈妈的作业管理流程做了微调——将对照“校讯通”逐项检查的方式改成作业完成“积分制”。每天让小瑶自己记作业,完成成果和作业记录情况都将作为打分指标,作业记录有疏漏或者作业完成程度较低将得不到积分。久而久之,小瑶从每天的被动接受检查开始转变成主动找妈妈检查换取积分。同时,每周设定积分目标,达到积分目标就可以获得一个奖励。
事实上,孩子自己记作业是让他意识到“要为自己作业负责”的第一步。
“作业是自己的事情”这个简单的概念往往会因为某些原因悄悄转移到家长那里。写作业明明是孩子“自主创业”,却总是变成“为家长打工”。“打工者”大多会偷懒耍滑,只有“创业者”才会积极主动。
所以,让孩子自己记录作业,事后再适当检查并不是多此一举。让孩子意识到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和家长只是辅助和引导。
另外,记作业可以锻炼孩子的“错误管理能力”。
错误管理能力即及时发现错误的能力。百密必有一疏,能及时发现错误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要锻炼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记作业方法是第一步。
2.如何教会孩子记作业?
案例:丢三落四的天天
天天是个效率奇高的孩子,每天到家放下书包就做作业,而且都能很快且高质量地完成。但是让爸妈头痛的是,天天很容易把前一天的作业忘在家里,导致被老师批评。天天父母找到我后,我用“清单法”让天天很快学会了检查自己的作业,并做到不再遗漏。
清单法(checklist)是非常简便常用的错误管理方法。将作业的记录变成每日的检查清单,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方便收拾书包时做二次检查。
在记录作业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一个专用且漂亮的记作业本
专用意味着有仪式感,漂亮促使孩子爱护好本子。家长需要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记作业这件事保持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让孩子自己选购喜欢的记作业本,并教会、提醒孩子如何保护并使用好它。
②每天一页,不要怕浪费
环保虽然重要,但在记作业这件事上不要怕浪费纸。两天的作业重复在一张纸上,不整齐且容易错漏。所以,一页纸只记录一天的作业是有必要的,这样会有“一天翻一页”的积极暗示。
③要包含标记“是否完成”和“完成程度”的空间
每一项作业旁要留是否完成和完成程度的空间,在记录每项作业的完成情况时可以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约定记录“密码”,增加趣味性,让孩子更愿意配合。
上图是一位家长给我展示的她与孩子一起制作的作业记录表。其中,“√”代表已完成,“O”代表有难题,小火箭代表做作业的速度,火箭越多代表这一项作业完成的速度越快。这些“暗号”都是孩子和妈妈一起商量好的,每天的作业本就像是“间谍密码本”,只有妈妈和孩子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会很有兴致。
当然,记作业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只不过挑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但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提起孩子记作业的兴趣,帮孩子在做作业前后有条理地整理作业,就是好方法。
当作业记录好了,下一步就是要养成规划作业的习惯了。
1.1.2 如何培养孩子作业规划能力?
作业规划能力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很多家长会认为,作业做完了就行,不用管怎么完成。
其实,有规划和没规划是不一样的。没规划地做作业,总会觉得遥遥无期。有规划地做,可逐步提升自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以下两个选项,如果必须执行一项,你觉得选哪一项会轻松点?
A.1个月看300页书。
B.每天看10页书,看30天。
聪明的你肯定会发现,这两个选项本质没有区别(都是30天看300页书)。可你会不会感性地认为选B项会轻松一点?这就是“目标拆分”和“目标分配”的优点。
如何拆分目标会在第六章中详细讲解,这里先讲如何分配目标。
所谓分配目标,意思就是按照目标的难易、长短甚至是喜好来选择先做哪一项作业,后做哪一项作业。
至于具体该如何选择,得看情况,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以上方案需要父母和孩子一同商讨来决定,最重要的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多次尝试并找到最佳方案。
1.1.3 到家先做作业还是先休息?
孩子到家是要先休息还是先做作业呢?
我这里有第三个选项——帮爸妈一起边做饭边聊天。
做家务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好处,一起做饭和吃饭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学习沟通”。
写作业之前,围绕今天的学习和校园生活,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目前的状况和今天发生的事情,可以增近对孩子的了解。共同完成一项家庭任务的时候,是彼此心离得最近的时候。
所以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这些话题可以用于沟通:
①今天过得怎么样?——了解孩子的总体心情。
②今天作业难不难?——预判孩子的饭后做作业状态。
③今天学校有什么趣事吗?——放松紧张情绪,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
尽量避免争吵和说教,不强求分享,可先从分享身边的事开始。
当然,“至亲至疏”,一开始很可能孩子不愿意和你分享。你要意识到,分享总是相互的,父母可以先说自己的身边趣事,慢慢引导孩子说出他身边的趣事。
也不用奢求第一天尝试就能成功,家里形成这种分享的氛围和文化需要时间。
很多找我咨询的父母一开始会很难为情,可一旦打开了分享的大门,他们总会非常兴奋地找我分享孩子跟他们说了哪些趣事。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跟我说,孩子到家就自觉地写作业,孩子这个状态非常好,是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有一些家长说孩子到家会先休息,这也没有太大问题,建议让孩子能自己约定一个休息的时间。
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选项,至于如何选择,只要养成适合孩子的一种习惯,都不为过。关键是要有规律,这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但要做好作业,还需要具备一些能力。很多孩子作业做不好的关键问题不在习惯上,而是“能力跟不上”。
作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写、读、算”,这几个能力提升了,作业一般都能做好。
1.1.4 为什么孩子容易写反字母?
一二年级的家长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孩子经常把“p”写成“q”,把“b”写成“d”(或“g”),或者孩子跟你反映过“感觉书本的字母在飞来飞去”(无论是语文课还是英语课)等类似的情况,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不认真,而有些家长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孩子大脑有问题,那么孩子很可能是有暂时性的发展性读写障碍(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发展性阅读障碍在小学的发生率约为3%~5%。
遇到类似问题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他们不是有意与家长“作对”,而是想掩饰自己在阅读和书写上的困难,他们不想让家长失望。
这种问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慢慢恢复或好转(一般在三年级或10岁之后)。
如果家长着急或者问题较为严重,可以选择当地权威的语言训练中心寻求矫正。
案例:小明妈妈的苦恼
小明的妈妈最近很苦恼,觉得孩子总是跟自己对着干——字母总是反着写,怎么说教都不改。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家长已经无计可施。后来听人介绍,去了当地妇幼保健院的心理科检查,诊断孩子有轻度发展性读写障碍(英文简称:DD)。经过科学的诊断和训练,孩子逐渐恢复。但因为家长经常批评,孩子变得胆小、不自信,问题解决了,但是学习成绩很难上去。
1.左和右的方位锻炼
孩子大脑发育的节奏不同,有的孩子可能三四岁就对左和右很敏感,有的孩子可能要到9岁才能勉强分清,皆属正常。
容易写反字母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属于分不清左右导致记不清字母方向,锻炼左和右的方位记忆有助于孩子记忆字母的正确写法。可以通过快速反应游戏(大人快速说出左手或右手让孩子举起对应手臂的游戏)、相关绘本、儿童益智游戏等方式锻炼孩子这方面能力。
2.大拇指法
9岁之前的孩子有些还未进入到抽象思维运算阶段,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来代替抽象的字母表达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记忆字母和单词。比如下图中的大拇指法就是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例如在纸上画个小人,用双手做上图的动作,分别表示“b”和“d”,将双手比作床,让小人“躺”在上面。
用这种具体化的方法来告诉孩子b和d的区别,要比抽象的记忆更容易一些。
当然也可以用大拇指法来表达“p、q、g”,如下图: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如果孩子还未分清左手和右手,这个游戏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所以可以先跟孩子进行左和右的方位锻炼,再进入大拇指法的练习。
1.1.5 为什么连简单的数学题都算不对?
晴晴的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孩子“智力低下”。但通过注意力和智力测试,证明晴晴是个正常聪明的小姑娘。
案例:数学不好的晴晴
晴晴今年一年级,数学考试38分。这让晴晴的父母心急如焚。找到我时,我发现晴晴的注意力很好、反应力也很快,但是对于加减法和数字特别不敏感。于是我给晴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我用两种颜色的巧克力摆成了两排(如上图),问晴晴:“这两排巧克力是一样多吗?”晴晴快速点点头。
然后我变换了巧克力的摆放,将金色的巧克力调整了一下,如下图:
再问晴晴:“现在呢?绿色的巧克力多还是金色的巧克力比较多,还是它们一样多?”晴晴不假思索地指了一下金色的巧克力,说:“金色的巧克力更多。”
我通过上面的实验,查明晴晴数学不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育滞后。
这有可能是家庭教育和幼小衔接的教育缺失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孩子本身的发展节奏和其他孩子稍有不同的缘故。应对此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我会在第三章详细讨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明确的分级。6~8岁孩子很多处于“前运算阶段”,意思是指这时候的孩子无法将具体的概念抽象化。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可能无法告诉你“1+1=2”(抽象的)和“1头大象加上1头大象等于2头大象”(具体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果你问一个未受过相关数学训练的3岁孩子:“1加1等于几?”他很可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如果你问:“我现在有1个苹果,然后又拿了1个苹果,我现在有几个苹果了?”可能这个孩子很快就能告诉你正确答案。
学龄初期儿童在没有接触数学思维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训练情况下,小学数学课程会比较难被快速接受。
所以,如果发现孩子也是类似这个状态的话,就说明我们家长需要调整方法。大量的刷题和补课只会让孩子更加厌学和排斥。
最简单的方法可以通过家里的物品(如棋子)、水果(如葡萄)等,帮孩子从具体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
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或者不知如何教孩子,就找个有相关经验的老师,因为此时孩子需要的是耐心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题海”战术。
同样的方法一定会导向同样的结果。当焦急、责骂和无尽的“恶补”都无济于事时,就不要继续走这个“死胡同”。要相信,孩子的作业问题一定不是“无解题”。先找原因,再找寻适合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