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平定斗宜生叛乱
其实就在厥貉会盟前,楚国就出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617年夏,楚国大夫斗宜生发动了叛乱。
这个斗宜生,就是在城濮大战楚军失败后,本跟着成得臣自杀谢罪的楚国大司马,当然追随令尹成得臣参加城濮之战的右军主将。
斗宜申,字子西,约于公元前645年接替斗子良出任楚国司马。
据说,当时第一个上吊自杀的是令尹成得臣,第二个上吊自杀的是大司马斗宜生。
楚军有一个战时领导责任追究制,如果因为指挥不当而导致大败,没有君主的特赦,主将须自裁谢罪。
成得臣已上吊身死后,就轮到军中第二把手斗宜生了。
斗宜生将脖子套进吊环,将垫脚石踢开,顿时,吊绳绷紧。
这位曾经跟随楚国名将成得臣南征北战的大将、若敖氏家族的佼佼者、楚军大司马斗宜生,就这样悲壮地走向了黄泉西路。
脖颈被死亡之绳勒紧的那一刻,斗宜生的脑海里浮想了很多事。
是的,他是不甘心的。
一直以来,自己忠心耿耿,作战勇敢,但怎么就落到了这个下场?
多么渴望,自己能够重披战袍,为大楚建功立业啊。
但大王就是那么狠心。城濮大战,楚军大败。作为楚军将军,斗宜生心情很差。
但斗宜生与其他将领一样,都有一个期望,期望着大王能够赦免大家,让自己再次追随令尹冲锋在战场上,向那可恶的晋国佬复仇。
但现在,一切都完了。
斗宜生的意识越来越模糊,他知道,很快,自己就悲壮地离开这个世界。
迷迷糊糊中,突然,斗宜生感到一阵轻松,紧接着,自己感到因重重摔到了地上而带来的疼痛感。
然后,他听到了呼唤着“大司马”的声音。再然后,他缓缓睁开了眼睛,看到了战友们熟悉的脸。
原来,由于自己实在太胖太重了,居然将那根催命绳子给绷断了!
斗宜生狂怒道:老天,你怎么可以如此待我?
是的,死亡对很多人来讲,永远是不敢靠近的。但对很多人来讲,总会在那么一刻,是很果断地迎接死亡的。
特别是对于自杀的人来讲,一旦决心已下,便会义无反顾。
但当没死成,需要再重复这个过程时,可能会变得很难很难。
但斗宜生是肯定需要继续他的自杀的,战友们默默地再次为他准备着他的死亡之路。
斗宜生心灰意冷至极,感觉老天对他着实不公。
其实老天对他实在是太善待了,因为就在他准备再次将头伸进那可恨的绳套时,楚成王的第二封书信来了!
这是一封赦免包括成得臣在内所有将领的加急文书!
斗宜生保住了性命,因为他的体重。所以,并非是所有的肥胖都是可恨的,至少对斗宜生来讲,他的肥胖挽救了他。
但楚成王没有再让他领军,战败了责任还是要追究的。结果,大司马斗宜生被撤职,改任为商县县尹,人称商公。
商公斗宜生老大不愿,他就想领军打仗,他做梦都想要复仇。
他最亲密的战友、若敖氏家族宗主、老领导成得臣已死。放眼整个楚国,也就是自己,才有资格统领楚军将士,向晋国复仇。
当了一阵子商公后,斗宜生回到了郢都,向楚成王提交了辞呈。
县公的活,他干不了。
但楚成王仍旧没有让他领军,楚成王让他当了工尹。
工尹,就是管理包括建房等在内的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负责人,应该说,这是个肥差,也是楚国一重要职位。
楚成王这样安排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曾经有人说,成得臣和斗宜生今后将死于非命。
楚成王当然很相信这套说辞,他认为如果再让斗宜生带兵的话,他也许会因为战败而死。
所以,楚成王要保住若敖氏家族的这位重量级人物。
而且,斗宜生也是一个脾性暴躁的主,他多次表示要报仇,带着情绪的人是不能当将军的。
但楚成王的一片好意,换来了斗宜生的内心愤恨,他认为楚成王已经抛弃了他。
所以,斗宜生萌发了干掉楚成王的念头。他纠集了一帮人,谋划着干掉楚成王。
但楚国内部斗争的发展变化之快,令他根本还未实施自己的行动,便达到了目的:太子商臣先干掉了楚成王。
斗宜生本以为自己将再次可以领兵作战了,但商臣即位为楚穆王后,仍旧没有好好用他。
甚至,楚穆王找了个理由,将他的工尹一职也给撤了,由蒍氏家族那个年轻小伙蒍贾当了这个工尹。
斗宜生终于忍不住了,他决定干掉楚穆王。
于是,他与同宗大夫仲归商量。
仲归也是若敖氏家族一重量级人物,斗氏,名仲归,字子家,楚国大夫。
有意思的是,仲归这个名在当时非常有看点,因为“归”字很不寻常,是诸侯到国贵族阶级取名中的热字,网红中的战斗机。
归,意指回家。为什么要归?
因为出门在外了。
为什么要出门在外?
因为替国君分忧,为国家效力,得离开家国。
不是谁都有资格替国君分忧,为国家效力的。有资格的,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子弟。
于是,“归”字就成了各国追捧的热字。如郑国有公子归生,鲁国有公孙归父,蔡国有公孙归生,齐国有析归父等等,也包括了楚成王楚穆王时期的这位斗仲归先生。
而且,这些以“归”为名的贵族子弟,都有共同的字:子家。
这个是题外话,我们插曲一段。现在要讲的,是斗仲归积极响应了斗宜生的阴谋:干掉楚穆王。
斗仲归之所以要响应斗宜生的阴谋,是因为一直以来,楚穆王对势力日益庞大的若敖氏家族心存忌惮,明着暗着各种打压。
其实,由于若敖氏家族势力过于庞大,连楚成王都警觉了,否则,楚成王不会坐视当时的春秋名将、楚国常胜将军令尹成得臣败于城濮后自杀。
当时负战败自裁责任的何止成得臣一人?斗宜生、斗勃、斗仲归、成大心等人都得自裁谢罪!
城濮之战后,当时的楚国功臣良将一大帮得死。那样的话,楚国凭什么向晋国复仇?凭什么与晋国争霸?
所以,楚成王最终惊醒,下令免除城濮战败责任,但令尹成得臣已死,这令若敖氏家族不少人对楚成王不满。
这些不满的人当中,斗宜生、斗仲归尤为突出。尤其是当楚成王听信当时的太子商臣谗言杀了继任令尹斗勃后,整个若敖氏家族反对楚成王的人更多了。
但太子商臣居然弑杀了父亲楚成王自立为楚王,这让若敖氏家族内部有了分裂:
原来敌视楚成王的一部分人因此视楚穆王为明君,而另一部分从原先的敌视楚成王直接过渡到敌视楚穆王!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部分人已经起了反叛之心!
同为芈姓的楚国第一大家族若敖氏家族的一部分,反叛了执政的芈姓楚国公族!
斗宜生与斗仲归的计划,是趁楚穆王外出之际实施刺杀行动。
机会来了。楚穆王决定三天后要去北山打猎,这一次是真正的打猎,是一次王公贵族的娱乐活动。
斗宜生大喜,他与仲归商议后,将两人的全部亲兵都埋伏到了北山某处。
果然,三天后,楚穆王带着少数卫队出现在北山。
当时,有一头麋鹿被楚穆王追赶到了斗宜生他们的埋伏之地。
斗宜生暗想天助我也,便张弓搭箭,向楚穆王一箭射去。只见弓响箭飞,射中了楚穆王胸部。
楚穆王大叫一声,仰后而倒。
斗宜生大喜,但只是喜了那么一小会儿:就在楚穆王大叫之际,突然一片喊杀声响起,只听大夫斗越椒大喊:全都拿下,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还未等斗宜生等人反应过来,只见无数兵士抢将上来,将斗宜生等人团团围住。
已经倒地的楚穆王缓缓站了起来,眼睛直直盯着斗宜生和仲归,冷冷地吐出几个字:全部处死!
原来,这正是楚穆王之计。
其实,楚穆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主,他早就知道斗宜生有反叛之心,也想着最好是早点除掉这个隐患。
但毕竟若敖氏家族势力庞大,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除掉斗宜生,那可能会引发楚国内部大乱。
所以,他命令蒍贾安排人手密切盯住斗宜生,同时故意惹怒他,让斗宜生自己露出马脚。
当楚穆王从蒍贾那里得知斗宜生与仲归密谋刺杀自己时,便故意放出风去,说自己将要去北山打猎。
他知道斗宜生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提前在北山一带埋伏重兵。
自己则全身披挂,尤其是身披双层护身软甲,寻常箭矢根本伤不了自己。
一切安排停当后,他又令斗越椒贴身保护自己,然后故意追赶麋鹿至斗宜生的埋伏圈,引斗宜生向自己射箭。
斗宜生满以为自己阴谋得逞,却早已被楚穆王玩弄于股掌。
这一次,老天没有再帮他,斗宜生、斗仲归被楚穆王处死。
楚穆王平灭了斗宜生、斗仲归之乱后,斗越椒护主有功,得到重用。
斗越椒,又是一个若敖氏家族的牛人。
现在,我们排一排若敖氏家族那些牛人。
楚若敖熊仪,娶鄠国之女为妻,生有五子,长子楚霄熬熊坎、次子斗缗、老三斗伯比、老四斗廉、老五斗祁。
斗伯比是楚国第十四任国君楚若敖熊仪之幼子,楚国第十五任国君楚霄敖熊坎之兄弟,楚国第一位令尹,斗氏鼻祖。
斗伯比至少有这些儿子:
长子斗子文,芈姓斗氏,名谷於菟,字子文,曾担任过楚国令尹。斗子文是才能卓越,公道无私,清正廉洁,与齐国鲍叔牙、宋国公子目夷、晋国赵衰、秦蹇叔并称为“春秋五君子”。
鲍叔牙犯言直谏,子目夷有礼谦让,赵衰不慕权势,蹇叔淡名薄利,而斗子文不徇私情,故被誉为春秋时期为人最正派的五位君子。
成得臣,楚国著名的令尹,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斗伯比之子,斗子文之弟。作为若敖氏家族一大牛人,从若敖氏家族别出成氏,是中华姓氏库中成姓的鼻祖之一。
斗子良,芈姓斗氏,字子良,斗伯比之幼子,楚国历史上可考证的第一位大司马。
斗班,芈姓斗氏,名班,楚国大夫,因封于今河南南阳的申地,所以又称申公斗班,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任申公。
楚成王早期时,斗班曾为解救出被令尹子元囚禁的斗廉,率申县楚军讨伐并诛杀了令尹子元。
申公斗班后来一直镇守申县,是楚国的北境守护者,为楚国立下赫赫功勋。
那斗宜生和斗仲归又是谁的儿子呢?史料太缺乏了,我们又不能随便给他们安个父亲,所以,答案是不-知-道。
但应该关注到的,是斗伯比的几个兄弟,其中斗缗因叛乱被楚武王给杀了,相信斗缗这一脉一时难以在楚国政权亮相。
那斗廉和斗祁的儿子们呢?
也许,斗宜生和斗仲归与这俩位若敖氏牛人有直接血缘关系。
但若敖氏家族的强大,令楚成王以后的历代楚王都很忌惮,明着暗着打压若敖氏家族,导致自楚穆王时期起,若敖氏家族叛乱事件时有发生。
其实在楚武王时代,就有过权县县公斗缗叛乱被镇压。楚若敖之子中,斗缗一脉停止运行。
楚穆王时期,斗宜生、斗仲归叛乱被镇压。楚若敖之子中,也是可能差不多斗廉、斗祁这两脉在楚国政坛停止运行。
也就是说,此时的若敖氏家族也许就斗伯比这一脉还在楚国朝堂核心圈!
那斗伯比这一脉就安稳了?
嘿嘿,以后在楚庄王时期,又有斗班之子申公斗克之乱,然后又有斗子良之子斗越椒之乱!
这些,我们留待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