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1章 吴楚柏举之战(1)

有这样的令尹,楚国还能好吗?

囊瓦贪腐的事很快传遍了各诸侯,大家表示都很不可思议,都很为蔡、唐两国鸣不平。

久未在江湖上吱一声的天子终于说话了:“鉴于楚国的胡作非为,天子决定召开国际会议,商量讨伐楚国大事。”

公元前506年春,由周王室召集,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共18国在召陵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的议题是讨伐楚国。

不是大家的胆子肥了,而是眼下楚国被吴国人揍成那鸟样,如果不来块大大的落井石,实在对不起一两百年来被楚国耀武扬威给吓成BB虾的列国诸侯列祖列宗们了。

那周王室平时不管江湖,怎么这次却想着要对付楚国了呢?

因为周王室发生了大事,再次出现了“二王并立”事件。

由于晋国的介入,其中一个王被打败了,跑到了楚国避难。

于是,周王室想着要斩草除根,趁着楚国现在貌似没什么花头了,便组织了这场盟会。

但是会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因为这是周王室召集的,晋国人似乎想看看热闹,根本还不想惹楚国。

其实晋国人也清楚,如果真的将楚国给灭了,那晋国以及中原诸侯将直接面对着比楚国还要狠几分的吴国。

只有一个蔡昭侯,发了神经似的,坚决要讨伐楚国。

于是,最爱玩忽悠的晋国人便给蔡昭侯出了一个主意:沈国是楚国的附庸,你们蔡国何不去讨伐沈国?

“那,楚国人来怎么办?”蔡昭侯有些担心。

“放心,有我们晋国在呢。”晋国人拍着胸脯说。

于是,公元前506年夏天,刚回到蔡国的蔡昭侯立即发兵进攻沈国。

可怜,小小沈国根本未作任何防备,哪曾想会被本是同一个战壕的兄弟加同志的蔡国攻打?

沈国,甚至没来得及喊救命,就被蔡国所灭。

沈国,姬姓诸侯国,封于今天安徽临泉、河南平舆、河南沈丘一带,最早是侯爵,后来受到大周王朝降级处分,沦为子爵。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江湖,沈国一直飘摇苟活,到后来干脆成为楚国附庸。沈国被灭后,其后人以国为氏,这便是沈姓渊源之一。

楚昭王此时已是近二十岁的小伙子了,听闻附庸国沈国竟被蔡国所灭,勃然大怒,下令立即讨伐蔡国。

蔡国一边积极组织抵抗,一边派人向晋国告急。由于楚平王曾经在蔡国任蔡公并修筑城池,所以蔡国城坚墙厚,楚国一时无法攻下。

而蔡国派往晋国的使者却碰了大壁:晋国人根本不愿意出兵!

蔡昭侯这才知道被晋国人忽悠了,眼下,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吴国了。

于是,蔡昭侯派出蔡国世子乾以及另一位公族大夫之子出使吴国,请求吴国出兵伐楚救蔡。

蔡国向吴国表示:为表示对吴国的忠心,蔡国愿意将世子乾留在吴国作人质。

在已经定居吴国的原楚平王后蔡姬的帮助下,吴国人答应出兵。

唐国听说蔡国已经说服吴国进攻楚国,立即表示愿意出倾国之力,参与讨伐楚国之战。

于是,公元前506年秋冬之交,吴国、蔡国、唐国联军进攻楚国。

楚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场战役爆发了。我们先看史料记录有名字的战役双方将领及部队情况。

吴军统帅:吴王王阖闾。楚军统帅:令尹囊瓦。

吴军将领:伍子胥、孙武、伯噽、夫概、公子姬等吴国军政大员。

楚军将领:左司马沈尹戍、右司马蒍射、副将武城黑、大夫史皇。

吴军兵力:三万吴军精锐再加上唐、蔡两国军队,不超过五万。楚军:二十余万大军。

有人要说,联军能打赢吗?

如果没有孙武,可能联军是要触霉头的。

第一,楚国本土作战,粮草不愁,且楚国战斗力算是可以的。

第二,论进攻,唐、蔡这两国的实力是非常有限的,吴军主要是靠三万精锐。

但由于有了孙武,联军不一一样了。

第一,吴军三万精锐,已经经孙武的精心调教,战斗力非同小可。

虽不能说能以一挡十,但想想看孙武在训练吴军时,居然能够将吴王的后宫丽妃们都训练成出色的娘子军。

再加上他的兵书十三篇这样的军事理论水平,以及这几年与楚军作战的实际经验,孙武已然是当时的军神了。

第二,孙武将行进的路线设定为顺淮河而上,直至蔡国,再弃舟从蔡国修整后渡汉水进攻楚国。

而不是原来的一直习惯的溯长江而上进击楚国,这样便可以沿途补充粮草。

第三,楚军兵虽多,但统帅是个蠢蛋。

令尹囊瓦除了贪污腐败外,没什么别的本事,说不定还要送给吴军一些战术上的惊喜。

楚军将领,唯一能令吴军担心的便是沈尹戍。但他没有实权,再加上囊瓦也非常忌惮他,所以根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而吴军的将领,无论是伍子胥还是伯噽、夫概,那都是可用之材。

再加上有吴王阖闾亲自坐镇,吴军的指挥体系要远优于楚军。

第四,万一战事不顺,至少可以凭汉水与楚军对峙,身后有蔡国作为根据地。

按孙武既定战术,吴军先是北上,沿淮河一路向西直到河口,即今天河南潢州西北一带,然后是弃船登岸,进入蔡国境内。

在蔡国会合了唐、蔡两国军队,挺进到汉水东岸。

听说吴军已经到了蔡国,囊瓦也不敢掉以轻心,知道吴军将渡汉水进军,便下令撤出围蔡之军,率楚军赶到汉水,于汉水西岸隔江布访。

到这一步,囊瓦还不算糊涂,至少与吴军形成了隔江对峙局面。他不敢渡江进攻吴军,因为没有把握。

哼,你们远道而来,一定粮草不济,冬天马上到来了,到时你们不撤才怪哩。

囊瓦的算盘打得好好的。

但沈尹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令尹大人,据报吴军现在是以淮水运粮,一路无阻,又在蔡国境内,所以末将估计他们一时是不会断粮的。

依末将之计,必须先断了他们的粮草。末将愿领兵一枝,绕汉水上游,偷渡过江。

再翻山绕道至淮河口,烧掉他们的运粮船只,控制住淮河口,将吴军死死困在汉水。

只要令尹大人能够严防死守,不要轻易发起进攻,吴军根本无法渡过汉水。

到时他们断了粮草,必定撤军,而淮河口又被我军控制,时机一到,令尹大人再渡过汉水追击,两头围攻,可以全歼了吴军。”

不愧为名将风采!

沈尹戍很清楚,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完全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

现楚二十万大军既已到达汉水,成功与吴军形成对峙,那便要全力牵制住吴军主力。

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楚国兵员充足,留给楚昭王足够的时间,便可以调集起更多的部队,区区三万吴军,也不用担心。

所以他提议将正面战场放在汉水,以防御为战术目的,死死咬住吴军主力。

而自己则率部分兵力先北上方城,再迂回吴军的侧背,控制淮河口,毁其战船,断其归路。

只要实现这一步,那吴军必定陷入楚军的前后夹击。

如果楚昭王再将调集过来的楚军作为增援,那便可以一举消灭吴军,甚至楚军乘胜长驱直入吴国,干脆就灭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