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成果科技智能时代的星星之火
每一个时代朝阳初升,都是从一道道穿透黎明洒落大地的晨光开始的。而在一个伟大智能产业时代到来之际,身处其中的人们,却未必能洞悉这个时代天光大开之前的全貌。
回首过去,我们才发现那些曾经需要勇气才能书写的未来科幻,竟然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类的想象力开始,重新建立评估未来智能产业的标尺;我们需要通过技术成熟度曲线去了解智能产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正处于历史的什么节点;我们也需要去了解当下智能产业的实验室里,有哪些已经突破了我们想象力的创造。
身在智能时代的此山中,也可以屹立山峦之巅,洞悉云深之处。
第一节 智能化场景与人类想象力的边界
一个人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另一个人都能把它变成现实。
——儒勒·凡尔纳
2020年,在曾经的科幻小说里是一个遥远的年份,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之时,人们才发现想象的鸿沟早已被填平。
在天上飞的汽车、能随时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可以去太空旅行、虚拟现实、换脸技术……科幻小说里的美梦成真。
科技发展如此之快,已经改变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态度——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所有畅想都可能成真。
《大机器停止》图书封面Cover of The Machine Stops
科幻与现实的重叠
“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说过,“一个人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另一个人都能把它变成现实”。
在想象和现实的交界处,过去的科幻和现在的真实正在重叠。
1909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登基;同年,在遥远的西方,四维时空理论的创立者、德国数学家赫尔曼•闵可夫斯基逝世;法国飞行员布莱里奥成为第一个飞越英吉利海峡的人;英国作家E.M.福斯特发表了具有启示意义的科幻短篇《大机器停止》。
智博会现场展出的VR赛车,让人们在虚拟的跑道上驰骋VR racing cars on display at SCE enable visitors galloping on the virtual track
在小说里,机器完全控制了生活,人类穴居于地下蜂巢般的小房间内,通过功能各异的电钮与开关操控生活起居。人与人不见面,通过机器同时向成千上万个素未谋面的“朋友”发送简讯说“hello”,互动的主要方式是“点赞”。
那时候的福斯特或许没有想到,在111年后的今天,我们正是在如此生活。
微信、QQ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社交成为主流,空间距离被打破,人与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朋友,你知道赛博朋克吗?”
在社交网络上,土味赛博朋克表情包成为热潮,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赛博空间早在1984年就由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开启。
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里描绘的赛博空间是这样的:每天都在共同感受这个幻觉空间的合法操作者遍及全球,包括正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儿童。它是人类系统全部电脑数据抽象集合之后产生的图形表现,而排列在无限思维空间中的光线是密集丛生的数据。
这个曾经前卫的图像化虚拟世界,在科技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早已因互联网的普及而揭开神秘的面纱,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游戏。在很多人眼里,游戏中的世界就是另一个真实的世界,成为密集丛生的数据的一种,大数据甚至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基础性产业。
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是1902年乔治·梅里爱执导的《月球旅行记》,这部12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一群科学家会谈之后,用一门大炮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故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着两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他自己的一小步和全人类的一大步。
《星球大战》则是另一个经典,这个1977年首映的系列科幻电影,直到现在都还有续作诞生,更像是一部人类科技的发展史。
《星球大战》(1977)电影海报Poster of Star Wars
在电影里,角色们可以用原力按照自己的意念控制物体的移动。在现实中,科学家们利用脑电图组件检测人脑的电信号,意念控制无人机、意念控制机器人早已在两届智博会上被展出过。
电影《安德的游戏》中,在外星虫族入侵的情况下,人类挑选出有天分的少年,利用全息投影训练他们。现在,全息投影早已被应用到方方面面,如虚拟歌姬全息投影演唱会、5G全息通话、博物馆展览……《单身毒妈》中的一款概念手机非常吸引眼球,能够在桌面上投射虚拟键盘,让用户更快速地实现文字输入。实际上,此类配件在市场中已经非常常见,任何人都能轻易地以毫无负担的价格买到,并且支持手机、电脑等不同设备。
原本仅在科幻作品中存在的光怪陆离、大胆前卫,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基因编辑等,都在一次次实验与探索中,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远超科幻作品的现实
拿到科幻小说最高荣誉雨果奖的《三体》作者刘慈欣,接受采访时曾说:“感谢那些科学家,给了我们写科幻的一口饭吃。”
他很清楚《三体》有科学漏洞,就拿“黑暗森林理论”来说,也经不起严肃理论的推敲,它只是小说中的一种可能性。
而事实上,新时代科技的发展早已超越科幻作品的想象。
在科幻作品中有个很常见的场景,主角重伤后接受医疗机械臂的治疗。现实里,已远超科幻中的体外机器人治疗,体内治疗机器人早已走到台前,胶囊机器人甚至可以在跳动的心脏周围自主导航,从而帮助外科医生完成复杂的心脏手术。
在5G技术的加持下,远程医疗甚至也被提上日程。
在科幻小说中,人工智能已然衍生出自我意识,并凌驾于人类之上建立了社会和政权,使人类整体处于劣势。双方每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围棋比赛。之所以选择围棋,是因为那是唯一一种人工智能无法通过海量计算彻底战胜人类的智力活动。
然而作者怎么也不会想到,在2016年3月,AlphaGo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并在2017年5月再次打败了世界上最年轻的围棋三冠王柯洁。
要知道,那时的AlphaGo还被装在铁皮盒子里,没有自我意识地纯靠海量计算战胜了人类。现在的人工智能早已不是科幻作品中单纯的控制系统或机器人了,人工智能将渗透一切,成为所有科技进步的基石。
《回到未来2》是美国环球影业198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2015年是电影中马蒂·麦夫莱访问地球的年份。在当时看来,26年之后的2015年足够遥远,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未来。影片中对未来技术发展做出的预测,如实时交通路况功能都被显示在公共广场上的一块巨大屏幕中,出租车司机随身携带一款可以接受数字支付的设备。但现在,这些早已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
《回到未来2》电影海报Poster of Back to the Future Ⅱ
每一部科幻作品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人类的想象力建立在现有世界的基础之上,科幻中的理论往往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科幻作家通过发挥想象,构思一些依托理论而产生的新事物,而且因为缺乏专业性,很多理论和构建都经不起推敲。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小说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风靡一时,书中对未来的想象是多功能手表作为终端负载各种功能。
事实上,现在的世界只要有屏,手机、电视机、音响、手表、电脑……都能成为终端,并且已经实现人脸识别与语音交互。而下一个十年,很可能是无屏时代。
现实,已经远超科幻。
最好的时代
一直以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是人类的核心优势。
英雄情结贯穿人类发展的所有历史。在任何一个历史片段中都有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遥远的高岗上,处在世界的中心,带领着人们探索充满希望的未来。但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已走入黄昏。毕竟,一个人的身高有限,而他所面临的天花板也太低。
在预测未来时,需要依据已有的信息、已知的经验去验证未来的规律,通过逻辑推理对未来场景做出预测。但人类的逻辑之链并不能无限延伸,当事物的复杂度超过一个临界点,就会发生范式转移,原来的规律不再适合新的范式。
以前,我们谈发明、谈创造,就会说到爱迪生、富兰克林等发明家。
后来,我们谈科技、谈未来,总是想着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
现在,我们谈智能、谈5G,却再也无法寄希望于某个单独的个体、单薄的想象。
因为,未来的数字社会不是任何一个发明家、科幻作家、科学家、企业家可以决定的,未来必然是集众智的,是组织化的集体进化。
当代的智能产业并不是某个人的想象力,而是整个时代的智慧结晶。人工智能才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的智能产业,不再由某个单一的技术领航,而是需要融合向前。个人的想象力落在集众智的智能产业时代中,只不过是一颗尘埃。云与云、产业与产业、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以智能产业为核心,必将融为一体。在融合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将指明智能产业前进的方向。
全球的智能产业,将带来不亚于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剧烈变革,潜力无限。
未来已来。
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