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孔子圣贤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遭加害离齐返鲁

晏婴阻封孔子以后,齐景公对孔子变得十分冷淡,一方面,他相信晏婴的话,认为孔子的思想不适合齐国。另一方面,他认为孔子是个有才能的人,如果不用他,则长期留在临淄将不利于齐国。

于是再一次见到孔子时,景公说:“我老啦,不能用你了。”意思是,你可以考虑走了。

孔子虽然也早有离意,但他思来想去,此时离开齐国又能去哪里呢?昭公那边还身陷囫囵没有音信,鲁国还是季氏专政,此时返回鲁国恐怕不是好时机。于是就没有着急动身。

不料突然有一天传来消息,齐国的大夫有人想要谋害孔子。孔子担心的事情还是提前来了。

齐国的大夫们不少人把孔子视为竞争对手,阻碍景公重用他,只有高昭子极力推荐自己,但是景公也不愿违背众议,明里暗里下了逐客令。经此一事,自己成了公卿们心中不受欢迎的人,长期待下去成了对他们的威胁。

现在看来终于有人要动手了!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正在淘米准备做饭。

身处乱世,保护自己可容不得半点马虎。慌乱之际,孔子接淅而行,提上湿漉漉的米袋子仓皇上车,弟子子路驾车,另一位弟子闵子骞跟随,来不及和高昭子辞行,便踏上返回鲁国的路。

在齐国倏忽三年,象做了一场梦,有收获也有失误,最终落得仓皇出逃的下场,孔子自己想来也有些滑稽。

功败垂成,时也命也,孔子在返程的路上反复思考。

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理想、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延续着周朝的礼乐制度,其治国方略,礼乐占据主流。

而齐国则是姜尚的封地,从管仲辅政时代开始,提倡发展工商经济,奖励军功,把富国强兵作为治国方略。“春秋无义战”,诸侯争霸过程中充满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此形势下,言必称周礼、处处宣扬仁政的孔子,在齐国很难被顺利地接受。

不过孔子毕竟有着不一样的境界。他很快就从失落中挣脱出来。仲由一路上闷闷不乐,终于憋不住了,替孔子抱怨道:”景公莫乃鼠目寸光之人,先生这样的人才都不用,他好日子长不了。“

孔子说:“由啊,人不理解我,但我也不怨恨,这才是君子啊。”

孔子不愧为圣人,不单纯从利己的角度去断人。

就是对极力反对自己的晏子,孔子依然做出十分公正的评价:“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他夸晏子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就越发尊敬他。晏子的身高虽然和孔子差了接近一半,但其不仅深得齐景公信任,而且在齐国臣民中威望很高,其超人之处,就是善于与人交往,善于察颜观色,赢得别人的信任就是自己的成功。

坐在车上,孔子不由得想起鲁昭公,这辆车子和拉车的两匹马,还是在鲁国时鲁昭公送的,此时却已物是人非。昭公返回鲁国复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齐国言而无信,晋国也没有指望上,都没能帮助鲁昭公铲除逆臣,季氏家族在鲁国的统治反而更加稳固了。

孔子赴齐时,马车走得很慢,一路欣赏风景,了解风土人情,还在泰山脚下了解了苛政之害;离开齐国时,马车一路狂奔,很是狼狈。走的路线仍是由临淄折道向西,绕过泰山后才能南下到达曲阜。马车行至临淄西渠丘狄水时,正值汛期,河水湍急,河上没有桥梁,孔子不禁顿足而叹:

“哎呀!这满眼都是滔滔河水,想渡过去又没有桥梁,难道我前进的道路就此终结了吗?除了大声叹息我还能做什么?”

叹息归叹息,河还是要想办法过的!为了逃命,孔子一行三人不得不冒险趟水而行,仲由猛振马缰,结果遇到惊魂一幕,车轮咔嚓一声陷入河底巨石中。此情此景,不免想起后世的刘备刘皇叔,在一次战败之后的夺命奔逃中,连人带马陷入檀溪,刘备一句:“的卢的卢,休伤汝主”。的卢马神力激发,横空一跃冲向了对岸。不过先师孔子却没这么幸运,两匹马受到惊吓,挣脱而跑,把孔子一行凉在车上。他们不得不赤脚入河,摸着石头趟过狄水。

在村夫的帮助下,车子被拉上河岸,马也被找回来了,孔子这才重新坐上马车向西南而去。后人在孔子陷车处建桥,取名马车桥。

后人有《新城轶事》记述,“渠丘有狄水,昔孔子适齐返鲁,陷车马于此,乃作《狄水之操》以自哀,故后人为桥,因以名焉”。“噫!滔滔皆是,欲济无梁,吾道穷终,良可浩叹。”孔子很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往往把惊险化作前进的动力,振奋了自己,鼓舞了别人。

孔子适齐,时间虽短,但影响重大。孔子在齐国习得韶乐,从中丰富了其礼乐治国的思想。在与齐景公论政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贵贱尊卑有序,进一步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容。

孔子在齐国,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认识了一位名字叫公冶长的好后生。公治长生在齐鲁边界的鲁国境内,当时在齐国都城临淄做生意,后来成为孔子的高足,孔子还把侄女嫁给了他。

齐景公不敢用孔子,没能突破多年形成的旧体制之墙,终其一生未能改变田氏一家独大的发展趋势。其去世不久,群公子即为争夺君位发生内乱,最终导致田氏代齐。齐景公如在天有灵,必定后悔不已,当初如用了孔子,推行君臣父子有序的仁义理智秩序,绝不至如此。

孔子的思想在齐国未被采纳,没有阻挡他前进的道路,此时的他,又想起了老子告诫自己的话:没有明君,就将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暂时掩藏起来。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孔子不曾出仕,倾尽全力收徒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