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多士》、《多方》编次问题的由来
《多士》、《多方》在《尚书·周书》中的编篇之次,今文经与古文经并无差别。伏生所传今文二十八篇,据孔颖达《尚书正义》“虞书”下所载,今所流传的伪孔本五十八篇中,除去比郑玄注本增多的二十五篇(即伪古文)外,其余为“于伏生所传二十九篇内无古文《泰誓》,除《序》尚二十八篇,分出《舜典》、《益稷》、《盘庚》二篇、《康王之诰》,为三十三篇”。可知伏生本无《泰誓》,《舜典》合在《尧典》,《益稷》合在《皋陶谟》,《康王之诰》合在《顾命》,《盘庚》三篇合一,共为二十八篇,这就是今所保存的汉代今文本。据刘起釪研究,其《周书》各篇的编次是:
(10)《牧誓》、(11)《洪范》、(12)《金縢》、(13)《大诰》、(14)《康诰》、(15)《酒诰》、(16)《梓材》、(17)《召诰》、(18)《洛诰》、(19)《多士》、(20)《毋佚》、(21)《君奭》、(22)《多方》(23)《立政》、(24)《顾命》、(25)《鲜(费)誓》、(26)《吕刑》、(27)《文侯之命》、(28)《秦誓》。[1]
又据《汉书·艺文志》载:“《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阎若璩考证其《周书》的编次是:
伪《泰誓》三篇卷二十三,《牧誓》卷二十四,《洪范》卷二十五,《旅獒》卷二十六,《金縢》卷二十七,《大诰》卷二十八,《康诰》卷二十九,《酒诰》卷三十,《梓材》卷三十一,《召诰》卷三十二,《洛诰》卷三十三,《多士》卷三十四,《无逸》卷三十五,《君奭》卷三十六,《多方》卷三十七,《立政》卷三十八,《顾命》卷三十九,《康王之诰》卷四十,《冏命》卷四十一,《费誓》卷四十二,《吕刑》卷四十三,《文侯之命》卷四十四,《秦誓》卷四十五,百篇《序》合为一篇卷四十六。[2]
比较今古文《尚书·周书》的编次可以看出,《多士》、《多方》都排在《召诰》、《洛诰》之后,且《多士》位于《多方》之前。《尚书》的编次顺序并不是随意的,它实际反映的是《尚书》整编者对各篇成书年代先后的基本看法。当然这种看法是否完全正确,还需要我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此问题有什么意见。
《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行政七年,……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
今本《书序》云:“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成王东伐淮夷,遂残奄,作《成王征》。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
《史记》和《书序》无疑是肯定《尚书》对《多士》、《多方》所作的编次的,伪孔传在这个基础上对其制作年代更有进一步的说明:《多士》系“周公致政明年三月始于新邑洛,用王命告商王之众士”;《多方》之作亦为“周公致政之明年,淮夷、奄又叛,鲁征淮夷作《费誓》;王亲征奄,灭其国,五月还至镐京”。这就是说,《多士》、《多方》分别作于周公致政次年的三月和五月。蔡传亦从其说。这种看法基本上代表了历代大多数经学家的意见。
另一种与此迥异的看法认为《多方》应编次于《多士》之前。第一个明确提出《多士》、《多方》编次有误的是郑玄。《书序》疏引郑注《多方》云:“此伐淮夷与践奄,是摄政三年伐管蔡时事,其编篇于此,未闻。”此说当本《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三年践奄”之说。宋王柏《书疑》云:“凡化顽民之书,不过《多士》、《多方》两篇而已。缘中间纷乱脱落,序者不得其要,读者莫知条理。是故随文解义,卒不能贯通。愚不敢观序,止熟读正文,而知其有脱简焉。窃谓《多方》当在前,《多士》当在后。”[3]金履祥《尚书表注》用其意云:“《多方》叙云‘王来自奄’,书云‘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则《多方》在《多士》诸篇之前也。故《皇王大纪》系《多方》于前、《多士》于后。又疑其间章有差互,以其俱有洛邑云云也。履祥按:周公初年秉政,既尔群叔流言,周公居东二年,成王悟而迎公归,归而三叔竟挟武庚以叛,于是东征,三年践奄,则东征之最后也。践奄而归,降四国殷民之命,迁之洛邑,归于宗周,作《多方》之诰,于是制礼作乐,明年遂营洛邑为东都,作《多士》篇。是则《多方》作于东征之归,《多士》作于宅洛之始。”宋儒此说,清人顾炎武、王夫之、阎若璩、刘逢禄从之,崔述《丰镐考信录·周公相成王中》列专条“《多士》在《多方》后之证”,以为申论。这种见解对《多士》、《多方》在《尚书》中的编次是持否定态度的。
近人对《多士》、《多方》编次的研究虽有新的进展,但两者孰先孰后的问题仍未解决。就《多士》的具体制作年代而言,就有以下几种意见。
(1)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嗣位五年),朱廷献、杜正胜主此说。[4]
(2)周公摄政七年(成王嗣位七年),杨筠如、屈万里主此说。[5]
(3)成王元年(周公致政明年),曾运乾、周秉钧主此说。[6]
关于《多方》的制作年代,也有三种不同意见。
(1)周公摄政三年(成王嗣位三年),陈梦家、顾颉刚主此说。[7]
(2)成王元年(周公致政明年),曾运乾、周秉钧、朱廷献主此说。
(3)成王五年(周公致政后第五年),杨筠如、屈万里、杜正胜主此说。
这些看法,有的属于因袭旧说,有的则是另作新解,但都有进一步的阐述。笔者拟在检讨各说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