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家环保形象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国家环保形象的内涵与建构空间

随着全球环境危机凸显以及国际形势的巨变,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地位日益上升,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李敏捷,2014)。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获得世界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面临着严酷的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适时地抛出“中国环境威胁论”,在国际舆论场塑造“环境污染严重”“要发展不要环境”和“不负责任”的负面中国形象(张盼盼,2011)。西方发达国家直指中国是造成世界资源减少和全球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中国的生态污染已经危害邻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它们强烈谴责中国浪费资源和不承担减排责任,并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在生态问题上不应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应该与发达国家完成一样甚至更多的减排任务,在全球生态治理上增加更多的资金投入(李妍俐,2019)。

“中国环境威胁论”从环境生态恶化与资源能源消耗两个方面质疑中国,给中国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都带来巨大影响。对内来讲,使一部分中国民众产生对国家、对政府的不信任,激化国家内部矛盾;对外而言,则带来中国的形象困境,弱化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削减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正常国家利益。更为严重的是,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中国环境威胁论”给全球联手展开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上警惕中国环境和资源威胁的呼声渐高,中国资源和环境威胁论不断凸显,与传统的军事威胁论、地缘政治威胁论和经济威胁论共同构成“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传统“中国威胁论”在环境保护领域新的延伸,具有舆论战的特点,通过外交、传媒、学术等途径广为传播。同时,全球环境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也加速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升温(檀有志,2012)。“中国环境威胁论”甚嚣尘上,使中国国家形象蒙上阴影,给中国在处理国内环境问题、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及争取国际社会尊重和理解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姜加林,2012)。

如何面对“中国环境威胁论”这种被政治话语放大了的环境忧思,是我们对外战略中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当前的现实困境是,环境保护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国也投入巨大力量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然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综合、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尚处于由传统环境治理向现代环境治理过渡的初始阶段。那么在生态环境彻底好转之前我们的国际传播是否束手无策?有无可能在环境短期内无法根本好转的现实情况下减轻环境问题对中国形象的冲击,扭转长期以来环境舆论的被动局面?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环境传播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哪里?我国学者理应对这种现实困境和理论需求做出回应。虽然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但是聚焦于国家环保形象,针对新媒体语境去探索国家环保形象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的。有鉴于此,笔者在建构主义方法论的启发下,提出“国家环保形象”的概念,尝试运用互动、认同、文化等建构主义理念去分析国家环保形象的含义和维度,探讨国家环保形象的建构空间,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应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可能性及相应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