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本研究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

如果从其出发点和归宿来考察,任何研究都会存在一个返璞归真的原点。透过这个原点,从价值的视角观察,就可以发现该研究背后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价值属于关系范畴,认识论上的含义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在社会实践中,由于主体本质力量的表现,社会实践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往往会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开展的。对于价值判断为好的东西,就产生好感、倾慕、执着的向往和强烈的驱动倾向,千方百计地通过意志努力达到此目标,这便形成了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体现为情感意志上的向往、信念上的坚定和实践追求的坚忍不拔。本研究的价值追求可以概括为人的发展、社会需求、职业能力培养和衔接的有效性等。

一 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描绘了人的发展的理想蓝图。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和特性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自由个性等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使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因此,人的发展首先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和重要源泉。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实践活动凝聚着高度的人文关怀,研究和实现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正是为了有效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拓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打通一线劳动者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通道[1],构建中等职业、高等职业各个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而推进人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与国家、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社会需求

在全球化和智能化时代,社会需求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以工业发展为例,工业1.0时期,主要是机械化生产,引入水力和蒸汽机实现工厂机械化,满足了用工业和机械制造代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用机械替代部分手工劳动的社会需求。工业2.0时期,主要是规模化生产,进入电气化和自动化时代,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实现了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满足了产品高效批量生产的社会需求。工业3.0时期,主要是智能化生产,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产品品质、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生产效率等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满足了机器逐步替代人类作业(包括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的社会需求。工业4.0时期,主要是定制化生产,进入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智能制造时代(如手机是实体,但 APP是虚体),其核心要义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满足了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的社会需求。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系列变化,新形势下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为这种提升和飞跃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模式将替代原有的中职和高职彼此分割的教育模式。

三 职业能力培养

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并复合而成的,它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以便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课题报告中提出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是与国家学历文凭体系并重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两大支柱。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全力开发人力资源,全力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把职业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2]职业教育要着力推进改革,克服长期存在的照搬普通教育模式、缺乏完善体系、重视理论、忽视技能等弊端,强化能力培养,努力提高职业能力。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推动系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制造业先进的德国除了培养专业能力外,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项关键能力的培养,其职业教育领先世界;英国构建了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认证考核操作标准,能力层级推进有序,成果显著;美国政府重视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测评认证体系完善,推进有力;澳大利亚政府制订方案,大规模推行“KC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效果明显[3];新加坡政府启动就业技能资格系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推出资历架构,优化课程结构,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引导职业培训。

从职业能力的角度分析,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效衔接。这种体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有机结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计划保障等来实现。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说,成功好比一张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两根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横木,梯子没有用处。职业能力通向人生腾飞之路,职业能力能创造一切可能的未来。

四 衔接的有效性

衔接的有效性指的是能否实现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这种有效性既包括衔接的效果也包括衔接的效率,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有效。效果或有效,是指完成有效衔接后达到衔接方案和衔接目标的程度。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情的程度。同样的事情可能有多种做法可以选择,有的只需投入较少的人、财、物、资源就能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有的则相反。投入和产出比例越高,效率就越高。如果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过程得到充分展开、职业能力分层界定培养或接口规定具体明确、资源配置合理充足、编制的文件能够确保衔接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等,就会实现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整体业绩、效果和效率的改进,从而确保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衔接有效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