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潘懋元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区别于普通教育而同样重要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系统。但是长期以来,在“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影响下,人们往往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于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政府的投入不足、社会的重视不够、家长的认识偏颇、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现象。可喜的是,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致力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独立体系。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其引领中职教育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其推动高职教育的作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其桥梁和纽带。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同源同类教育,二者衔接起来具有先天优势,不需要破除所谓的“跨界”壁垒。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从理论上看,职业能力是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相同类型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层级。比如,职业能力可以分为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等不同类型,同一类型的能力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水平。相同能力类型的不同层级之间可以通过一定介质、方式、路径或桥梁来实现相互衔接。从实践角度看,职业能力培养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构建与实施来实现,主要是通过实施多元层级递进与层次衔接来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进而达到中高职衔接的目标。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中高职衔接有效与否,最终可通过各层次及各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成效来衡量。在关注宏观政策制度环境的同时,更需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制定的微观层面入手来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本书作者廖益教授具有在国有企业、职业院校和应用性本科高校工作的经历,对职业教育关注多年,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他也关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开展了职业教育的系统研究。本书是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

本书的基本内容:一是围绕市场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选择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2个工科专业,会计、酒店管理2个经管类专业,从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等方面进行调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进行中外比较研究。选择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进行比较,借鉴他山之石。三是探讨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依托。运用价值论、系统科学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四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理想模式。通过分析职业能力和资格标准,进行层级分析,进而实现层级衔接。五是设计制定基于能力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六是理论探索与试点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系列成果。七是开展改革实践与示范推广相结合。通过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和实践经验,并在中高职院校推广实施与交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研究,本书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涉及到中职教育系统和高职教育系统多个层面的衔接,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就是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有其充分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以“3+2”为基础构建的多元递进层级衔接是我国现阶段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想模式,有利于从学制、专业、课程、证书模块、职业能力和评价模式等层面实现有效衔接。作者还分别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会计、酒店管理等4个专业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了现实剖析和案例研究,制定了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同时,基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若干政策建议。

基于实践的考虑,项目研究进行了6年,保证了项目的实践性和推广示范性。研究的结果和成果已经超出了项目申报的内容与要求。尽管作者及其课题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仍然有诸如建立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的机制、衔接的体制改革、本科与应用型硕士衔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利于推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是为序。

2019年3月26日

(潘懋元: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创立者和奠基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