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要素及要素流动理论回顾
一 古典经济学的要素理论
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生产要素的定义往往被局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微观投入分析,认为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才是经济意义上生产要素的内容。庞巴维克认为生产要素就是自然和劳动力两种,不存在第三种生产要素资源。威廉·配第(1997年中译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两要素观,认为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允许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他还主张让土地充分流动,实行土地的自由买卖。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81年中译本)中则将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与资本三类。魁奈(1997年中译本)对生产要素流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工资的差异,劳动力主要流向那些能够提供高工资,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的富裕国家或地区。魁奈赞同让农村人口能够自由流动的观点,并认为“乡村居民若受到压制并变得贫困,一旦现有的耕地不足以维持和保证住在乡下人们的生活资料,他们就会流入大城市”。魁奈充分认识到资本和人口对国家富裕的重要性,并对一国经济发展如何留住资本和人口提出了建议,认为只有在财产自由并能够得到充分保护以及宗教和言论自由的国家才能留住人才和资本。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1974年中译本)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出口本国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首先指出分工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能进一步促进国民财富的增加。斯密的理论,以需求为重点分析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并总结了影响劳动力流动性的原因。大卫·李嘉图(2005年中译本)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本国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那些本国具备比较劣势的产品。李嘉图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能使要素更加合理的配置,从而提升一国的福利水平。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流动理论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都持赞成的观点,但是大部分的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都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部门转移而在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二 现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要素思想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与俄林提出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打破了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中单一要素投入的假定(俄林,2008年中译本)。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假定产品可以在国家间流动而要素不能流动,在此前提下,一国应该根据本国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出口那些利用自己充裕要素的产品,同时进口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将会使各个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在H-O要素禀赋思想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与之相关的另外三个基于要素的基本定理,分别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与罗伯津斯基定理。
新贸易理论的要素思想。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的要素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另一类则是基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以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为基础,克鲁格曼认为如果世界经济是一体化的,则贸易格局就同时受到各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与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各国将存在相对丰裕要素的净出口;同时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相关产业会出现在地理上的集中与集聚。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在《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2003年中译本)一书中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时指出,国际贸易能使资源在不同国家重新配置,对贸易模式、创新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要素思想。邓宁在生产折中理论中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H-O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化经济理论,将跨国公司的优势分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三种来说明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该理论认为当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时,可以有两种选择:出口产品或者到东道国生产。从进入国际市场的角度看,一个公司从事国际生产必须具备其他国家企业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要素优势,这种特殊要素优势将会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利的能力。在具备了特殊要素优势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国际化生产还取决于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其所有权要素相对于企业在外部转移和使用该要素是否具备比较优势。另外,企业国际化生产的水平和结构还取决于该企业的整体收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在国际市场创造和使用其要素所有权优势而增加。
三 竞争优势理论的要素思想
生产要素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的。保罗·罗默等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林毅夫(2012)认为,基础设施也应该作为要素禀赋的一部分,它包括硬性(有形的)基础设施和软性(无形的)基础设施。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2002年中译本)一书中对生产要素的内容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概括。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附加因素。四个基本因素是:(1)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是指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此外,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变数。机会是指那些超出企业、政府控制范围的随机事件,例如基础发明、技术、战争、政治环境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与突破;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制定有关的制度和政策(例如反托拉斯法、发展教育、贸易政策等)来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六个要素构成了作为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核心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拥有钻石体系中的每一项优势,并不必然等于拥有了国际竞争优势。要能使这些因素交错运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
波特将生产要素解释为“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和基础设施的良莠不齐”,这是一个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得来的而非自然形成的,并且会随着各个国家及其产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他把生产要素归纳为五类: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波特将生产要素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分类。第一种方式是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学研究所。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中只有极少数是先天的,绝大多数需要通过长期的技术开发,而且每种要素所需的投资情况又有极大的差异。初级生产要素在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上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而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则不容置疑。第二种方式是把生产要素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两种。一般性生产要素指的是可以被用在任何一种产业上的要素,例如公路系统、融资、受过大学教育而具有上进心的员工;而专业性生产要素则限制在技术性人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领域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在这两种要素中,专业性生产要素提供产业更具决定性和持续力的竞争优势基础。一个国家想要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当一个国家的企业要持续它的国际竞争优势时,它应当主动摆脱当时的初级生产要素优势。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生产要素的概念从微观的生产扩大到宏观经济的运行上,那么所有决定和影响经济过程的有形或无形因素均可以看成要素”(张幼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