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反贫困理论
贫困与反贫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贫困理论建立在贫困理论基础之上。贫困问题作为世界性难题,已长存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果,因此,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保证社会公平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首先,正确理解贫困内涵是基础,理论学术界已将贫困范畴的界定由物质层面扩大到生存、能力、知识、环境、制度等层面。[8]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①收入贫困说。英国学者Rowntree和美国学者Reynolds都认为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就会陷入贫困之中。②能力贫困说。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在某时期内承受着收入与健康的贫困风险,且缺乏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9]③权利贫困说。郑宝华等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的表现,还表现为缺少发展机会、应对变化的能力,甚至被剥夺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权利,最后失去饮食、生活条件和活动机会等。[10]④人类贫困说(也称人文贫困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将其定义为:贫困除缺乏物质福利必需品外,也不能获得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如长期健康的生活、受到他人尊重等。[11]
贫困从贫困程度角度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①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绝对贫困最早由Rowntree提出,是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最低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即只购买仅维持身体健康最简单的物品。[12]我国国家统计局则认为个人和家庭在仅有的劳动报酬和收入下无法再继续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13]②相对贫困(也称相对低收入型贫困)。主要指在解决基本生存需求后相对于与其他社会成员或维持社会生活标准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缺乏或不足的状态。[14]
20世纪60年代,冈纳·缪尔达尔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中首先提出反贫困的三种表述:①减少贫困因素,强调反贫困过程中应重点减少贫困人口数量;②减轻缓和贫困程度,强调减缓贫困程度;③根除消灭贫困,强调消除贫困。[15][16]中国一直用“扶持贫困”(以下简称扶贫)来反贫困,通过扶助、扶建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贫困户收入,旨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这是一种反贫困的有效方法。[17]
在生态移民实践中,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是重要的两个任务。最初该项工程从反贫困的角度以“扶贫搬迁”“易地扶贫”等命名,到了20世纪末,生态重建越来越被受到重视,进而提出“生态移民”以突出生态建设功能。[18]反贫困理论为生态移民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