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学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术语界定与研究范围

一 教师发展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的水平与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是大学教学中的核心,所以,如何促进教师发展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议题。对于教师发展的定义,有如下几种典型观点。

门杰斯认为,“高校教师发展是指那些为保持和促进高校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发展,使他们在特定的院校中完成各种任务的项目、活动、实践和策略,教师发展关注的方面包括教师所在学科的科研与学术活动以及正式的课堂教学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非正式的管理”[63]

伯奎斯特和菲利普斯认为,“尽管高校教师发展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应是综合的,包括教师作为教学者、个人以及组织成员的发展”[64]

潘懋元、罗丹认为,“从广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可以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人类必将进入终身学习社会,高校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一员,必须要结合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特定阶段,因为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认识的差异,它甚至可能仅仅指新教师培训”[65]

美国教育联合会(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NEA)在1991年发表的《大学教师发展:增强国力》中对大学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大学教师发展应该围绕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四个目标。其中个人发展包括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健康的维护、职业的规划等;专业发展指获得或提高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组织发展在于创造便于新的教学实践的组织氛围;教学发展包括学习资料的准备,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更新等”[66]

无论教师发展的定义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教师作为教学者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始终处于教师发展的核心地位。而制定和创建促进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政策与体制是基础和保障。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的一样:“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67]随着1962年密歇根大学设立第一个专门的校内教师发展机构——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教师发展管理机构,实施各种类型的教师发展项目,无论是“教学发展部”还是“教学与学习中心”,抑或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国际教师发展联盟”,在各类组织机构的变迁与延展中,教学发展始终位于教师发展历程的首要地位。它通过三种活动方式促进大学教学:服务、研究、教学。服务活动包括针对教师个体的教学问题进行咨询,就教和学的理论和实践举办教师习明纳和工作坊,辅导教师实施教学发展项目。研究活动是就教和学的过程进行基本理论研究,提高教学项目的有效性。教学活动是指教学发展机构的人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68]正是基于此,本书所指的教师发展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发展,即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支撑教师教学发展的各类项目及相关活动。

二 教学支持服务机构

各国对此类机构的称谓各有不同,比如美国往往称为教师发展(Fay Development),澳大利亚则称为学术发展(Academic Development),英国称为卓越教学与学习中心(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我国大陆称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我国台湾地区称为教学发展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称为教学促进中心(Center for Enhanced Learning and Teaching)。本书采用教学支持服务机构来泛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提供各类教学支持服务活动,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组织机构。

三 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关于教学/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有以下两个。

秦炜炜博士认为:“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指高等院校中遍布学校、院系层次的以教学支持服务机构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和教学服务网络,具体包含两层含义:遍布学校、院系层次的教学支持服务机构或项目所构成的组织体系;面向教师、研究生助教、管理人员和院系部门领导等提供的涵盖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政策咨询等多种服务的教学支持网络。”[69]

郝杰认为:“高校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由‘制度支持、资源与技术支持、团队支持’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相对独立,但也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70]

从上述两个概念界定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还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定义,均没有恰切地体现出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本书认为,在传统的大学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教学为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主要着眼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方式则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培训教师、组织观摩和开展教学研究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教学活动相对简单,高等教育机构往往以行政管理的思维,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与选修、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师教学评价等)进行管理和监控,而对学生的学习则主要通过学籍管理、期中(末)考试、学生学业成绩管理等方式进行管理和监控。因此,在传统的大学教学活动中,高等教育机构主要通过行政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控,并不存在“教学支持服务”的概念。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益凸显,这一影响力率先在远程教育领域中显现出来。由于远程教育具有教与学分离的特点,远程教育机构不仅要关注对教师教学的支持与服务,还必须关注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服务。王家钧研究员认为:“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主体完成两方面的任务——支持与服务。支持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教学管理体制必须支持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二是通过一切必要的手段(硬件、软件)支持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和主动承担起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导学’任务。服务的特征表现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服务,为学生服务。”[71]由此可以发现,学生是其支持和服务的核心对象,因此,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成为重要的发展建设和研究领域,并发展出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远程教育领域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界定被广泛认可的是丁兴富教授的,他在对学习支持服务理论发展演变梳理的基础上,集合霍姆伯格以及大卫·西沃特等专家学者对于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成果,认为:学生学习支助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72]尽管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在强调给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同时,更要增加为教师的支持和服务,支持和服务好教师是搞好远程教育的前提和基础”[73]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演进,在云计算和移动终端技术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类型各异的在线交流系统、课程平台、学习平台及环境不断创新,大学传统课堂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形式、工具手段、环境不断发展演变,师生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跨时空的4A(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学习超越传统课堂教学,致使教学与学习活动日益复杂。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学理念、技术、资源、环境、评价等的支持服务需求空前高涨,尤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和学习管理模式与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进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复杂化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机构由传统教学管理转向对教与学的支持服务,信息时代的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纵观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正是在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教学创新发展与师生群体的现实诉求交互影响下,建立统筹负责全校教学与学习相关事宜(教学认证与培训、学习指导与援助、教学研究、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等)的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以此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和效益,成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促进地区大学内部运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正由于此,在信息时代方兴未艾的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对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进行概念界定显然还为时尚早。但是,以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考察和解读,有助于向专家、同行汇报本书选题的初衷、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


[1] Derek,B.,“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Teachers College Record,Vol.93,1991,pp.236-251.

[2] Stuart,L.S.,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Inquiry on Canadian University Education,Publication Office: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1991,p.63.

[3] Cole,J.R.et al.,“The Research University in a Time of Discontent”,Higher Education,Vol.67,1994,pp.79-188.

[4]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5] 赵刚编著:《哈佛精英教育全书》,地震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6] 胡弼成、黄建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7]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6年12月11日(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7.html)。

[8]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17年3月2日(http://www.moe.edu.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7/moe_17/tnull_210.html)。

[9]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2月(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201003/t20100304_2488.html)。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2月19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1] Martin,T.,“Problem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Apr.2017(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091983.pdf).

[12] 吴巧荣:《近十年来我国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研究综述》,《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3] Laughton,D.,“Why Was the QAA Approach to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Rejected by Academics in UK HE?”,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Vol.28,2003,pp.309-321.

[14] Reinalda,B.,“The Bologna Process and Its Achievements in Europe 1999-2007”,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Vol.4,2008,pp.463-476.

[15] 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及其经验解读——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透析》,《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11期。

[16] Crawley,A.L.,“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s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Implications for Senior Faculty Renewal”,Feb.2017 (https://digitalcommons.unl.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329&context=podimproveacad).

[17] 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及其经验解读——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透析》,《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11期。

[18] 陈德良、周萍:《教师教学发展的路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9期。

[19] 曹琦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职能定位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4期。

[20] 朱继洲:《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21] 庄丽君:《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特点与思考——基于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分析》,《重庆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

[22] 宋立华:《提高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成效的“四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7期。

[23] 陈斌:《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核心使命分析——基于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陈述稿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4] 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5] 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年,第86页。

[26] 李逢庆:《美国大学教学支持服务机构的时代转向及启示》,《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第11期。

[27] 李逢庆:《美国大学教学支持服务机构的时代转向及启示》,《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第11期。

[28] 文魁:《追求教学卓越——多伦多大学OTA的启示》,《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9期。

[29] 吕林海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研究——基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个案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30] 秦炜炜:《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第3页。

[31] 罗丹、徐洁:《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以八所著名大学为例》,《教育与考试》2007年第3期。

[32] 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33] 孟兵丽:《英国设立“高校优秀教学和学习中心”》,《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34] 徐延宇:《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浅析——以密歇根大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为案例》,《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35] 邢俊:《美国大学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举措探析——杨百翰大学的个案研究》,《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5期。

[36] 赵珂:《中美两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比较研究——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中国东南大学为例》,《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37] 章建丽:《英国剑桥大学的大学教师发展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38] 吴薇、朱乐平:《澳大利亚科技大学联盟教师发展中心特色探析》,《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4期。

[39] 吕林海:《大学教学的内部支持性机构及其经验借鉴研究——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的个案调研报告》,《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40] 王军、林杰:《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教学促进的组织与举措》,《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2期。

[41] 陈明伟、刘小强:《大学教师发展:台湾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年第2期。

[42] 梅国平等:《教师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基于“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3] 刘小强、何其宗:《重建教研室:教学组织变革视野下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44] 范彦彬、沈贵鹏:《高校教师发展的经验与探索》,《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11期。

[45] 魏红、赵彬:《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69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报告文本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7期。

[46] Gaff,J.G.,et al.,“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Innovation in High Education,Vol.18,1994,pp.67-76.

[47] Miller,W.S.,et al.,Faculty Development Procedures in Small CollegesA Southern Survey,Atlanta: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1963,p.187.

[48] Toombs,W.,“Faculty Development:The Institutional Side”,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Vol.10,1983,pp.85-94.

[49] Clark,S.M.,et al.,Faculty Vitality and Institutional ProductivityCritical Perspectives for Higher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5,p.112.

[50] Crow,M.L.,et al.,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s in Southem Universities,Atalanta:Southem Reon Education Board,1976,p.42.

[51] Centra,J.A.,“Faculty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r.2020(https://eric.ed.gov/?id=ED141382).

[52] Cohen,A.M.,et al.,“The Two-Year College Instructor Today”,Mar.2020 (https://eric.ed.gov/?id=ED145919).

[53] Lindquist,J.,Strategies for Change,Berkeley:Pacific Soundings Press,1978,p.71.

[54] Eble,K.E.,et al.,Improv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Faculty DevelopmentAn Analysis of Effective Programs and Practic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1985,p.112.

[55] Sorcinelli,M.D.,Satisfactions and Concerns of New University Teachers,Mar.2020(https://digitalcommons.unl.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158&context=podimproveacad).

[56] Lindquist,J.,Strategies for Change,Berkeley:Pacific Soundings Press,1978,p.115.

[57] Gaff,J.G.,et al.,“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Innovation in High Education,Vol.18,1994,pp.67-76.

[58] Bland,C.J.,et al.,“A Guide to the Literature on Faculty Development”,Enhancing Faculty Careers,Vol.1,1990,pp.298-328.

[59] Sorcinelli,M.D.,“Ten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i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ers,A Guide to Faculty Development:Practical Advice,Examples,and Resources”,Mar.2020(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d5a5/f5d17156e9ec1c0546debd76b8b0440ef5c3.pdf).

[60] Francis,B.,et al.,“The Lancaster Postgraduate Statistics Centre CETL:Building Trust and Statistical Skills Across Disciplines”,Mar.202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7429687_The_Lancaster_Postgraduate_Statistics_Centre_CETL_building_trust_and_statistical_skills_across_disciplines/link/546f51a90cf2d67fc0310c4e/download).

[61] Smith,K.,et al.,“Sigma SAS Rescuing Projects”,Mar.2020(http://mathcentre.ac.uk/resources/uploaded/cetl-msor2006conference-proceedingsweb.pdf#page=151).

[62] Morales,R.,“Mapping Academ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Perspectives from the First Year of the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s CETL”,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Vol.13,2007,pp.1033-1041.

[63] Menges,R.J.,Mocthis,B.C.,“Key Resources on Teaching,Learning,Curriculum and Faculty Development:A Guide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Literature”,Teaching Sociology,1988,p.264.

[64] Berquist,W.H.,Phillips,S.R.,“A Hand Book for Faculty Development”,Faculty Development,1981,p.299.

[65] 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1期。

[66]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Facul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Enhancing a National Resource,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91,p.12.

[67] 明轩:《〈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概要》,《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68] 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69] 秦炜炜:《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第22页。

[70] 郝杰:《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石油教育》2011年第2期。

[71] 王家钧:《关于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结构、调控系统和运行质量评价》,《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第15期。

[72] 丁兴富:《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3期。

[73] 张少刚:《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的支持服务》,《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