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弹性、汇率传递与贸易收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贸易收支方程的修正:汇率的作用机制

在进出口需求方程设定中,影响进出口量的因素主要是收入和价格,汇率则是通过影响进出口价格进而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出口国厂商同时向多个市场出口同一种产品时,由于不同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并且存在交通运输成本,不同市场之间是分割的,出口国厂商的最优定价策略为三级价格歧视,而三级价格歧视是 PTM行为存在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

考虑国内某一种特定出口商品的一个代表性出口商,它向K个有效分割的外国目标市场进行销售,并进行歧视性定价,代表在tx 产品出口到国家i的出口国货币价格。

出口商在不同目标市场上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分别为:

为出口商品x在出口目的国i的价格,Rit 为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双边名义汇率;μit为影响目标市场需求的其他解释变量,比如世界市场竞争者价格(对应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是影响厂商成本的其他解释变量,比如单位劳动成本等国内投入品价格、原油等重要进口投入品价格。

出口商最大化其本币利润函数:

由此得到出口商的定价行为:

MCit 为出口商的边际成本函数,假定同一时期同一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的边际成本是相同的,MCit=MCtρit 为目标市场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该式表明以出口国货币表示的出口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乘以加成(markup),边际成本不随目标市场变化而变化,但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加成取决于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弹性;而需求弹性随进口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变化而变化。当进口国货币贬值时,以进口国货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上升,如果此时需求变得更有弹性(或者是更缺乏弹性),那么出口商以出口国货币来衡量的最优加成将随之下降(或者上升)。这意味着汇率波动通过影响以进口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来影响加成。

定义汇率传递效应(ERPT)为出口外币价格(进口国货币价格)与汇率Rit 之间的弹性关系;

要识别汇率传递效应,首先要估计和排除影响厂商生产成本的因素;从前面式子可以看出,出口商的策略性定价受到目标市场需求特征变量μit和厂商生产成本的共同影响。

理论上讲,当最终分解并去除生产成本的确定性影响后,出口商的定价行为将满足一价定律;即

因此出口产品外币价格可以表示为双边汇率、出口商成本、目标市场需求以及其他因素的函数形式:

参考现有文献估计模型,综合Baldwin 和 Krugman(1989)、Gagnon 和 Ihrig(2004)的研究范式,将式(3—14)改写成可以进行估计的固定效应模型的形式:

同时,由于汇率传递存在速度问题,需要有滞后的变量来刻画汇率传递速度,即

Mumtaz等(2006)假定出口厂商能够迅速调整边际成本,解释变量边际成本中不包括滞后项。考虑到厂商成本调整的粘性,本书采用了滞后的控制变量。如果考虑到进口品物价的变化和调整也具有惰性,即国外出口商的定价与其过去的定价有关,式(3—16)的解释变量中也应该加入滞后的进口物价水平变量(如 Bailliu 和 Fujii,2004;Mumtaz等,2006)。

因此出口外币的变动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出口商生产成本的变动,另一部分是汇率变动,即。传统国际收支弹性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递是完全且迅速的,即1单位的汇率变动可以导致进出口价格同比例变动(Goldberg 和 Knetter,1977);但是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汇率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完全(王雅琦等,2015)。因此考察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就需要考察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这里将汇率传递效应界定为汇率变动传递到出口外币价格的程度,即出口商的生产商货币定价(LCP)能力,汇率传递系数越大,表明出口商的生产商货币定价(LCP)能力越强,盯市能力越弱。

将出口价格方程写成对数的形式:

其中,δ1是出口本币成本变动传递到出口外币价格的程度,θ1是汇率传递程度,ρ0是常数项,ε2是误差项。在间接标价法下,θ1∈[0,1]。

对应出口价格方程,我们将进口价格方程写成对数形式:

为方便考察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进口价格方程中,我们也放入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指数。其中,δ2是进口外币生产成本变动传递到进口本币价格的程度,θ2是汇率传递程度,ρ1是常数项,ε3是误差项。在间接标价法下,θ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