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在促进改革与开放进程中走向繁荣(1992—2000年)
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一直困扰理论经济学界和改革实践的部分争论做出正确判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经济学界攻坚、冲破僵化思维的强大动力。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于是,探索改革路径,突破旧的体制机制束缚,推进各项改革事业深入发展,成为经济学界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理论攻坚成为这个时期四川经济学研究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四川省积极整合经济学研究资源,加强理论攻坚的科研力量配备,改善科研条件与科研管理,用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科研管理的杠杆作用,引导经济学工作者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为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提升了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四川经济学的全面繁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形成新高潮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下了完整的科学的定义。1994年“四川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党的十五大后更名“四川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这是全国各省最早成立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以后,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研究邓小平中特理论的深刻内涵,并研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重要成果,专著有:毕剑横、刘平斋、姜忠等的《毛泽东思想史》,刘德骥、周治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论》,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刘平斋、姜忠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道路》,肖百冶、张星炜的《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比较研究》,卫忠海、罗庆华的《邓小平政策观研究》,李杰等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强国路》,杨先农等的《邓小平理论发展史》,李济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等。论文有:康电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若干矛盾的探讨》、杨先农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大思路的几个特点》、管文虎的《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新学说探析》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标志着这个时期四川经济学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潮的出现。
(二)开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研讨
四川省经济学界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1992年4月,《经济学家》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召开“深化改革经济理论座谈会”,会议达成共识,认为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是近期深化改革的关键,市场取向是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基础设施。四川省社科联、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于1993年4月在温江召开“四川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讨论会”,把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同解决当前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的思路、途径和办法。
这个时期经济理论工作者对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专著有:姜凌、傅泽平、龙德灿等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杨海清、雷启荣、宋明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改革》,周继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领导行为》,郑卫国、刘莎、梁光晨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管理》,赵昌文、程民选、郭晓鸣等的《现代市场经济导论》等。论文和调研报告有:杨钢的《关于体制转变中若干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宋玉鹏、李少宇、罗仲平等的《四川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等。这些理论探索对于理清改革思路,明确改革路径具有积极作用。
(三)理论研究助推国企改革攻坚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为贯彻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选择部分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四川省经委、体改委、社科院、西南财经大学的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成都、自贡、乐山、内江、绵阳等城市的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调查,制订改革试点方案,为四川省委、省政府起草《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意见(12条)》提供参考。四川省社科院提出的《关于在少数有条件的试点企业中进行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投资主体试点的建议》,被四川省政府采纳并决定试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有关国企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都逐渐指向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这个核心问题。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法绕开的一个理论问题。能否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直接影响到国企改革的推进。1993年,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产权基本理论的著述《产权新论》。刘诗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重点研究社会主义的产权理论,走在中国产权理论探索的前列。《产权新论》是他经过数年探索初步形成的理论体系。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特征出发,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两个“两权分离”的必然性、国企改革重点是法人财产权的建立等独创性观点,对中国全方位推进企业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理论研究助推国企改革攻坚过程中,四川经济理论界始终密切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1995年,林凌、刘世庆的专著《产权制度改革与资产评估》进一步明确了产权界定的必要性,分析了企业资产评估的理论、目的,中国企业资产评估构建的方法、机构与市场建设等,以及产权制度改革下国有资产的管理。1999年,赵一锦、刘军、张宁俊等的专著《国有资产流失研究》,针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界定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依据,为鉴别和处置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并首次在中国学术界系统地提出了国有资产流失价值的定量计算原则、方法和方式,使国有资产流失价值的计算成为可以操作的行为[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原有的社会功能被剥离出来,需要启动劳动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予以配合,改革呈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四川经济学界针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提出改革路径和各项具体的对策建议。这些研究对于保障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个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学发展的需要,相继新建或改建、扩建了一批学术研究机构。西南财经大学于1993年成立应用统计研究所。四川计划经济委员会计划经济研究所于1999年改建为四川经济发展研究院。下设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所、投融资研究所、市场情报研究所、企业发展研究所等部门。截至2000年以前,省内成都、重庆、绵阳、宜宾、广安、泸州、自贡、乐山、攀枝花、广元、德阳、遂宁、雅安、内江、南充、达州、巴中等城市相继建立市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市两级社科联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学术性人民团体,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省社科联的指导下,新建立的市级社科联积极整合行政区划内社会科学资源,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术探讨、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并编制各地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设立和批准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组织社会科学的申报和课题管理,并组织各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对于推动全省各地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省社科联组织的四川省社科评奖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这期间开展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次评奖工作。进一步细化了四川省社科评奖工作实施细则,政府奖项数确定为200个。1992年第五次评奖中首次确立了评委实行回避制度,1996年第七次评奖中新增设了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项。评奖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评奖机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1997年西南财经大学获准建设“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