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协同战略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世界变局加速、中国发展降速的格局下,我国在依托全球化进程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诸多逆风逆水的情境: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交往愈益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不确定性加深等。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提出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考虑,并强调了“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2)可以说,“大循环”与“双循环”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时刻,展望乘势而上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机制作出的奠基性的战略设计。事实上,关于“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定位,也即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机制的设定,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回顾1978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举世瞩目的发展,可以发现,40多年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人均GDP提升了100多倍,先后成为世界第一的FDI接受国、外汇储备国、出口大国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除去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产品出口、城市化进程、民生改善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显著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致可以判断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中间”地带,即由发展中国家基于赶超战略迅速接近发达国家的状态。

如此辉煌的建设和发展成就,不仅为中国赢得了“金砖国家”的美誉,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思考。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采用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通过实行重商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价格,把国内市场扭曲格局下释放的过剩产能向全球输出,由此依赖庞大的国际市场获得高速的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采用了内需释放型发展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发展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张的路径展开的,只要消费升级和消费扩容后向存在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持续支撑,前向“消费升级—投资扩容—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保持畅通,中国经济就会持续获得快速发展的动力。

但是本书认为,无论何种观点占据主流,兼具大国特征、赶超战略、开放环境和改革举措的中国经济,在其指导下都很难长期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态势。一方面,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奉行外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势必加剧国内市场与世界经济的失衡,最终也将因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需求的萎缩而终结经济的持续发展。现实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剧,国内资源和环境的困境以及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都在全方位地考验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在40多年之中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两倍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走完的经济发展之路,但是也使得中国在40多年之后要面对发达国家用两倍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妥善解决的国内问题——供给与需求的脱节、资源与技术的匮乏、严峻的就业压力、羸弱的社会保障、失衡的经济发展格局(区域、城乡、产业、所有制等)以及分化的收入分配态势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更阻塞了“消费升级—投资扩容—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如果单纯依靠国内经济体系的自发调节,不仅有悖于经济赶超的历史使命,也有悖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方略。

可以说,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定是内外需双引擎驱动的发展模式。而要充分利用内外需双重发展动力,绝不是简单地划分二者之间的比例分配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将内外需深度内化于中国的大国特征、赶超战略、开放环境和改革举措当中,做到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兼容互补,实现动力来源、传导机制、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本书的背景和目标。

本书将打破对中国经济增长中内需和外需关系问题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和割裂研究的传统思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国经济、赶超战略、开放环境和改革举措四大特征作为研究起点,构造融汇微观消费/投资主体、中观产业/外贸体系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层一体式”研究视角;通过对大国赶超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中国内外需关系的系统研究,反思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寻找制约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因素,探索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内外和谐、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动力机制和政策取向。

本书拟在理论层面挖掘内外需动力关系的一般规律和演进趋势,在实践层面找到支撑中国经济在内外需合力机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方略,在规范层面探索内外需体系融合和结构优化的方向和路径,在实证层面形成对内外需动力结构的合理定位以及对内外需规模适度扩张的有效引导,初步探讨前人研究成果尚未涉及的多个领域,并在内外需关系层面搭建研究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框架和平台,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