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提升学校,首先提升校园精神
要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提升一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要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他的人生期望。是啊,提升校园精神的关键在于文化兴校。
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是当下基础教育的核心。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维持和改变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好建,学校文化不好建,这是所有校长的共识。
“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南湖小学的精神,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学校全力打造“墨雅”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民路小学倾力打造“乐”文化。“琴、棋、书、画、戏、舞、诵”,这是我们的特色,并且精心凝练出“荷韵”文化——第一实小殷峰校长铿锵有力地介绍。几位名校长独特的文化视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彩的讲解仍在我耳边回响。是啊,一所学校一定要有校园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精髓和支柱。百年来,东关实小历经沧桑,薪火相传,我们的校园精髓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学校要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就要有自己学校独特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是要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就是要形成一种气势,一种氛围,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产生文化的自觉价值行为。文化的自觉价值行为不是仅靠制度约束来的,它是在一种共同愿景下创生的一种和谐结果,是一种认同,一种归属,这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创造。”那么,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从哪来?我认为,首先,它应该是对学校多年办学历史传统文化的反思。存在的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一种学校文化现象形成必然是由于其隐性价值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而且外化为广大师生的共同行为。那么,作为学校,就要深刻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断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相应的行为理念,进而积淀学校文化。其次,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来自对当前学校师生现状的分析。一个学校没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走得远。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即发展愿景清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也就有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清晰了。
负责校史室的何秀亭主任无意间的一句话令我反思:“江校长,食堂上面的五楼是学校的校史室,我带你去看看啊!”是的,进入学校快两个月了,还不知道有校史室,这是我的失职,于是我欣然前往。来到校史室,我对这所百年老校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学校发轫于1912年胡冠甫、程玉生二位先生在沭城东关办的私塾班,1915年,蒋仲权校长变私塾授课制为班级授课制,开创了沭阳现代初等教育的先河,并将学校命名为“正心小学”。正,正派做人,正确做事,引领教师求真、求正;引领学生学做真人、正人。这不就是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校园精神吗?
随后,我决定召集学校领导班子开会。经过领导班子认真酝酿、反复讨论,并广泛调研听取教师意见,最终,我们将“正文化”确定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决定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用“正”的力量去支撑学校的发展。我们吸收百年老校的文化精髓,弘扬“正文化”理念,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积累“正能量”,传播“正能量”。我们提出的“正”文化契合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用“正文化”去凝聚人心,让“正”能量充盈每一位东关实小人的精神家园。
我们学校的文化,一个字——“正”;两个字——“学正”。好学近乎知,君子学以致其道。学习,既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学”,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求广泛涉猎,汲取一切有关人的知识,发展一切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技能;对学生而言,则是要求乐于徜徉知识的海洋,善于发现生活的学问,奠定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博厚基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应该是身心和谐的统一体。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正”要求师生以“正”立命,追求师生体格健全、心灵健康,臻于德性完美境界,做堂堂正正、修己利他的中国公民。对教师而言,“正”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为师的根本。东关实验小学的教师还应该以“正”立教,正己正人,率先垂范,以正派的作风、正直的品格、正当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发展。
所谓学习存大志,正体作完人。“学”,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即表示“进行教导”,引申而指“互相讨论”“效法,模仿”“注释,笺疏”“讲述,说”“知识”等;“正”即“是也”,易经中有正位、止于险、行中道、止于至善的意思,我校立足于此,努力培养有正德、正体、正雅、正美、正融的“五正”核心素养的东关学子。
“正文化”的传播与实践,需要有效的抓手。“正文化”系列校本教材的推出,无疑为“正文化”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正文化”系列校本教材由校长室牵头,各职能处室与广大教师共同参与。编辑过程中,所有参编人员均呈现出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通过“正文化”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建构,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如何培养人?或许可以从学校文化“正”字中找到答案。“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礼记·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还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只要意真诚、心纯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当然,“正”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对“正”字的解读,让我不禁进一步思考,该如何培养师生的浩然正气呢?
在“正文化”的高位引领下,学校持续开展文明礼仪、尊师孝亲等活动,让学生仪态儒雅;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班级文明标兵评选”等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文明校园创建中,让学生行为儒雅;通过开展“学正东关校园英语节”“读书节”“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语言儒雅。东关校园的学生正在把努力带给老师,把成功带给自己,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社会。我们要以“正文化”为引领,通过文化育人,让每一个接受过东关实小教育的孩子都能真正成为一名儒雅少年!
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正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我们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正文化”系列活动,如专题知识类、艺术类、习俗仪式类等活动,让“正文化”凝聚人心,让东关学子在“正文化”的引领下,学做真人、正人,达到全面育人目的。学校通过创作校歌“正之歌”、设计校徽、校园网站、广播、东关实小报、“正文化”大讲坛、“正文化”课题研究等让“正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师生心中扎根,让“正文化”的主旋律永远回荡在校园上空,让“正文化”的花朵永远在校园怒放。
我们的校园文化就是“正文化”,在“正文化”引领下,我们以“正”为基本理念,努力实现办学行为端正、师生品行纯正、干部廉洁清正、办事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我们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我们希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讲究科学方法,悉心呵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将“正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其核心理念贯穿整个校园,实现教育本真的回归。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文化圣地,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校园中,学校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是“活生生的自然”,影响着每一个主体的生命存在。要想营造学校的育人文化,培养师生的浩然正气,就必须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育人文化圈。我心目中的文化圈应包含三个方面: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外显物质设施的视觉文化、中间层次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风气,师生审美情趣、道德操守、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它又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育,我们努力打造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文化,包括学校历史及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的思想观念、特征、管理制度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等。我想,只有文化圈中的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才能发挥校园文化最佳的育人效果。
毛毛虫蜕变为蝴蝶——这个故事简单而美丽,却揭示出成长的执着与优雅。东关实小追梦人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一直脚踏实地地努力着。我们的愿景是:每一位师生在“正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下,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思想正派的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