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十大昏庸之君第三名
唐懿宗李漼最后的下场,让历朝历代的帝皇们见了,都感到唏嘘不已。
不过,这没有什么好同情的,昏庸之君,国之毒瘤,死不足惜。
这时,视频中的画面,浮现出一行金色的烙印大字。
“十大昏庸之君第三名。”
历朝历代的帝皇们,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打起精神来。
大秦。
“昏庸之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这有办法可以避免吗?”
“当一个人的权力,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时候,他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吗?”
秦始皇嬴政,他看着视频,发出了内心的思考。
大汉。
“昏庸之君,终究是人的本心不对。”
“如果一个人能够坚守本心,那就不会昏庸。”
“但是如果迷失的心智,就会陷入昏庸。”
“朕晚年的时候,也曾迷失过啊。”
汉武帝刘彻眼中思绪万千,他低沉着声音说道。
大唐。
“不知道这个昏庸之君,会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呢?”
“大唐还有昏庸之君吗?”
唐太宗李世民低沉着声音说道。
大明。
“昏庸之君就应该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他们的存在,使得一个伟大的王朝衰败,让天下百姓,受尽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简直该死。”
这时,视频中的画面一转。
陈枫那低沉的声音响了起来。
“汉桓帝刘志,阳嘉元年出生于冀州蠡吾国,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
“本初元年,汉质帝驾崩,刘志即位,即汉桓帝,即位初期,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
“延熹二年,刘志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宣告了东汉王朝外戚专权时代的结束。”
“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被刘志封为列侯,自此,朝政转入宦官之手,东汉进入了更加黑暗的宦官专权时代。”
“由于宦官肆虐,党同伐异,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延熹九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刘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葬于宣陵,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一位皇帝,祖父刘开是河间孝王,父亲刘翼是刘开的庶子,受封蠡吾侯,级别不高,与皇权相差甚远。
但是,汉质帝得罪了把持朝政的梁太后之兄梁冀,被梁冀给毒杀了。
梁冀弑君之后,就得另立刘志为帝。
就这样,15岁的刘志从河间入京,登上了帝位。
刘志少不经事,而且还是突然从地方调入中央,周围环境突变,再加上在朝中也没有什么根基和人脉。
如此看来,刘志就只能老老实实的任由梁冀摆布,做梁冀的傀儡了。
事实上,梁冀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立刘志为帝,堂堂汉质帝都被梁冀玩弄于股掌之中。
那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又乳臭未干的刘志有能翻出多大的浪来?
可是,梁冀恐怕连做梦都没想到,刘志是一位天才皇帝。
刘志登上帝位之后,韬光养晦,暗中积聚力量,然后给梁冀致命一击,把梁冀的势力连根拔起,一撸到底。
可笑的是,梁冀原本掌握的大部分首都卫戍部队,但因为刘志出手如电,梁冀的势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全部束手就擒了。
刘志收缴了梁冀的大将军印绶之后,将其发配到比景县,比景县在偏僻的南方,距离洛阳很远,梁冀绝望之下,自杀以谢天下。
而后,朝廷又将梁冀的儿子河南尹梁胤、叔父屯骑校尉梁让、以及他的亲信卫尉梁淑、越骑校尉梁忠、长水校尉梁戟等人。
连同梁家及孙家的内外宗族亲戚全部逮捕送到诏狱中去,不论老少都处以死刑,暴尸街头。
其他受到牵连而死的公卿、列校、刺史及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有几十人,梁冀原来的官吏和宾客被罢除官职的有三百多人,如此一来,朝廷都空了。
当天,使者宫中宫外来往奔跑,三公九卿等朝廷大臣都失去常态,官府、街市、里巷犹如鼎中的开水,一片沸腾。
京城百姓面面相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等到梁冀自杀的消息传出来,老百姓仿佛刚从梦中醒来,是无不称快,歌舞庆祝。
这还不止,刘志下令,没收梁冀的财产,由官府变卖,变卖之后,收入共计三十多亿!
据记载,当时一石米的价格是50钱,一石相当于现在60斤,通过换算,一钱约等于现在2元。
那么,三十亿钱就约等于现在60亿元,可购买六千万石大米!
我的个乖乖,梁冀的案子仅次于清朝的和珅案。
和珅案折算成白银是一亿两,可购买六千六百万石大米!
真是应了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同样是贪污案,两位皇帝对赃款的处理方式却不同。
刘志将全部钱都放入国库,减收当年一半的赋税。
嘉庆帝抄和珅所得赃款相当于国家20年的税收,但是他却没有给老百姓减一文钱赋税。
随后,刘志又把梁冀的园林分散给平民耕种,并且宣布,不再设大将军这一职务,另设秘书监以加强皇权。
在刘志在位期间,东汉国内经济持续发展。
在军事上,他对外作战连战连胜,在籍人口五千六百多万,比西汉任何一个时代都多,和盛唐基本上一样,达到了古代土地承载量的上限。
汉桓帝永康元年十二月,36岁的刘志驾崩,得谥号为“桓”,与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相同,意思是“辟土服远,克敬勤民”。
可以说,在当时东汉朝臣的眼中,刘志就是他们的齐桓公。
可就是这样一位能够与齐桓公相媲美的皇帝,后人对他的评价却非常之低。
例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就把汉桓帝和著名的昏庸之君汉灵帝并列。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