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中国经济(最新升级版·畅销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热钱”与中国的通胀

“中国也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围堵这些热钱的流入,绝不能让这些热钱抄底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这句话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面对著名财经媒体《第一财经日报》说的。

潘女士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呢?是2012年下半年大量的国际热钱袭击亚洲市场,目标直指泰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大陆。面对国际热钱的凶猛来袭,很多经济学家都不无担心,害怕国际热钱抄底中国股市或注入中国房地产泡沫中会进一步地打击中国经济,并给中国造成灾难性的通胀。

不过,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到2015年年初,国际热钱流入的迹象非但不明显,资本流出反而成了巨大的问题。随着美元指数飙升、人民币加息贬值,大量资本开始向美国回流,中国目前所担心的已经从国际热钱的流入变成了国际资本的流出。

不过,无论是流入还是流出,对于国际热钱的破坏性,专家们的担心并不是没有凭据的,毕竟在15年前,国际热钱就曾给亚洲国家带来过一场极大的经济灾难——亚洲金融风暴。

知识链接

国际热钱又称逃避资本,指的是充斥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无特定用途的流动资金。它的属性为追求最高报酬及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其最大特点是短期、套利和投机。

运用国际热钱最出名的经济学者是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他曾经携大笔国际热钱进入多国金融市场,对该国货币进行狙击,给多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带去了破坏性的冲击,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

国际热钱与亚洲金融风暴

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亚洲的崛起,这一新兴地区几乎吸引了一半的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南亚经济体以其高利率,尤其吸引追逐高回报率的外国投资者。因此,这个区域流入巨大的资金,经历了剧烈的资产价格上涨。

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8%~12%的高GDP增长,这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但是,在这股经济奇迹的风潮中,一股暗流也在不断涌动。

首先发现问题的是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9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克鲁格曼称东亚的经济增长是长期以来增加资本投入的结果,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微乎其微。因此他认为只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才可以带来长期的繁荣而非资本投入

克鲁格曼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指出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但不久之后,问题到来了。首先是泰国经济因“热钱”陷入了泡沫,泡沫膨胀过程中,需要的钱就更多。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地的局势因为裙带资本主义的存在而更加复杂。

到90年代中期,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在私有部门都有着巨大的账户赤字,而固定化利率的维持鼓励了外向借款,并导致金融和实业企业承受额外的外汇风险。

90年代中期,一系列事件冲击着经济环境:人民币和日元的贬值、美国利率的上升及进而走强的美元、半导体价格的骤降,这些都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增长。当美国经济在90年代早期从衰退中恢复时,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开始提高美国利率来对抗通货膨胀。

相较于南亚一直以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热钱,这使得美国成为比南亚各国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这抬高了美元的价值。对于那些把货币锚定为美元的南亚国家来说,走高的美元使得它们的出口更加昂贵、失去国际竞争力,国际热钱开始外逃。

外逃热钱所造成的资本真空需要政府来填补,面对逐渐恶化的局面,东南亚政府只能竭尽有限的外汇储备予以填补,当政府无法弥补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时,东南亚各国纷纷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允许浮动汇率。汇率一旦打开,本国货币迅速贬值,轰动全世界的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了。

在这场摧毁整个东南亚经济的金融危机中,国际热钱即便不是罪魁祸首,也是一个推波助澜的帮凶。因此,当国际热钱汹涌地朝中国扑来时,经济学家们紧张地向政府和人民提出预警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国际热钱与中国的通货膨胀

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此举是为了刺激美国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复苏,但同时,却将压力抛给了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新兴的市场经济体。

2012年10月,花旗银行的每周资本流向跟踪报告显示,自美国QE3推出之后,全球资本市场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大举流向新兴市场,中国开始吸引大量外来资本,而持续资本流出地则以北美为主,北美占到全球资本流出总量的90%以上,而自9月下旬至10月,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则吸引了其中80%以上的资金。

花旗资本流向跟踪报告也显示,人民币资产是本轮热钱最重要的流向。10月26日的流向报告显示,亚洲地区(10月24日当周)单周流入资金达13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流入人民币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规模超过11亿美元,占到总数85%左右。

除了ETF,香港的H股和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也是热钱投入的重点。有业内人士称,此次热钱的流入,就是冲着利差套利而来的,因为美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维持近零利率,而港元跟美元是挂钩的,所以港元也将维持很低的利率,涌港资金在香港用港元借人民币,投资离岸人民币债券之类的固定收益品种稳赚不赔。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潘英丽女士说:“热钱会通过经常账户进入内地市场,渠道众多,监管也非常复杂,但如果热钱持续进入中国,会推升中国的通胀水平,而且迫使人民币升值,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管制,堵截热钱流入。”

堵住热钱流入,说起来容易,但真的要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资本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只要遵循市场规则,就应该让资本自由地流入流出。而且,就一年多来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来看,中国政府似乎也没有对热钱的流入太过重视。

自2012年到2013年,中央银行始终没有改变其宽松的货币流转政策,任由甚至于放任资金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为什么央行要这样做呢?是认为一点热钱的流入不必担心还是另有打算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分析人士认为,央行的做法很可能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热钱的流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通货膨胀;第二方面,我国现在最重要的经济问题依然是保持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从短时间来看,热钱的流入是有益于经济增长的。基于这样双重因素的考虑,央行对这股热钱基本上是听之任之的。

然而,前车之鉴还未走远,15年前的亚洲各国也只是看到了热钱所带来的好处,却忽略了热钱离开之后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一旦更多的热钱进入中国,势必造成资本的大规模泛滥,进而推动资产价格泡沫,把整个中国的经济泡沫再推向一个顶峰。而一旦实现了自己的投机目标,热钱又会迅速离开,热钱离开之后,经济的泡沫就会瞬间破裂,这就必然带来更大的经济震荡,而为这个震荡埋单的,只能是我们中国的普通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