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旅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洋人造炮台

按照李鸿章的战略构想,旅顺海军基地由港口和炮台群两大部分构成。港口建设的重担压在总指挥袁保龄身上,而围绕着港口以及旅顺城的防守炮台,则由汉纳根负责。敢用外国人建造用于抵御外敌侵略所用的炮台,可见李鸿章的过人胆识。

近代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始,在沿海、沿江修筑了不少成规模的炮台群,其中又分为岸防炮台和陆防炮台两种,以环海的广州、厦门,沿江的南京、江阴,守湾的威海卫、大沽口等地所修筑的炮台群最为有名。而修筑这些炮台,大都有洋人的参与,有些炮台还是西方专家亲自设计建造的。

汉纳根是德国人,毕业于一所陆军士官学校,专攻炮台和防御工事研究。公元1879年,在其岳父,天津海关总税务司主管,英国人德璀琳的推荐下来到中国,充当李鸿章的军事顾问。他生逢盛时,受李鸿章之命,全权负责旅顺、大连湾、金州城海岸沿线炮台的建筑。同时,还要指导参与大沽口、威海卫等处炮台建筑。为了不辜负李鸿章的信任和重托,汉纳根把旅顺、大连湾、金州城以及复州城、花园口的山山水水跑了个遍,以军事家的眼光,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风格,对旅顺及周边地区炮台修筑做了精心的设计规划。在他的设计下,以旅顺港口为中心,在环抱港口的山峦建筑炮台,构成旅顺东部、西部的后路防线。围绕港口的海岸建筑炮台,形成东、西海岸炮台群。这样,旅顺后路东西部炮台群防线,与海岸东西部炮台防线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旅顺城和旅顺港的安全。

李鸿章和袁保龄对这个规划都非常满意,只是暗示汉纳根,修造炮台绝非儿戏,关系国家安危,当竭尽心力。汉纳根心领神会,立下誓言,要让自己主导修造的炮台与旅顺要塞齐名,要在世界扬名。

旅顺军港岸线的岸防炮台建设,自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始。东岸炮台群包括黄金山炮台、模珠礁炮台、崂律咀炮台等;西岸炮台群包括老虎尾炮台、威远炮台、蛮子营炮台、馒头山炮台、城头山炮台等。黄金山位于旅顺港口岸东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堪称旅顺的脊梁。因此,黄金山炮台也就成为旅顺所有岸防炮台的核心,其他所有海岸炮台,都是围绕着黄金山炮台布置建造的。李鸿章曾评价说,旅顺口黄金山、老虎尾炮台最得地势。

黄金山炮台是完全仿造德国的新式岸防炮台,建在山顶,由本炮台和副炮台两个部分组成,可居高临下地对旅顺城及其港口实行全覆盖防护。登上黄金山,站在炮台旁就能发现,黄金山炮台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除了能与老虎尾炮台共同封锁港口外,旅顺市街、松山、马山炮台,都在其火力控制范围之内。为了修筑好这座举足轻重的炮台,汉纳根不惜财力,用掉白银二十万两。炮台建好后,又多次加固维修和扩建,是旅顺海军基地用时最长,耗银最多的炮台。

正当岸防炮台工程有板有眼地向前推进之时,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8月爆发了第二次中法战争。李鸿章担心法军跨海长驱北上袭击北京,急令袁保龄加快建港筑堡速度,以防不测。汉纳根也雷厉风行,东西岸防炮台刚建完,来不及休整,就马不停蹄地组织人马开始了陆防炮台的建设。

旅顺的陆防炮台分布在北部山岭,由鸡冠山、田家屯、团山等二十一座炮台组成,这其中还有一些小型土炮台。那时候没有起重设备,也没有汽车、拖拉机等近现代运载工具,在山顶上修筑炮台,用的水泥、钢筋、石头、砖头等材料,全靠肩扛手提。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在袁保龄和宋庆的支持下,从山东、河北、天津、营口等地招募劳工九千多人,其中有石匠、铁匠、木匠、砖瓦匠与劳工。汉纳根将他们组织起来,细致分工,严格训练,亲自讲授如何操作先进工具,如何挖掘隧道等项技术。九千多名劳工加上宋庆的一千多名清军,风餐露宿,日夜不停地将一块块巨石,一袋袋水泥,一捆捆钢筋,从港口搬运到几里,十几里地之外的山顶工地。特别是往山上搬运体大量重的西洋大炮时,总是会形成震天动地的气势。要把一门大炮弄到山顶,通常要先修好简易的上山道路,靠着数百名经过训练的劳工和清军,利用绳索和滚木的传统方法,挥舞小旗,喊着号子,一步一步,把笨重的大炮拖到山顶。

为了充分发挥岸防、陆防炮台的作用,交织成为一张严密有效的防御火力网,全方位地抵御和封锁敌人的进攻,汉纳根根据不同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的炮台规模,实行不同的火力配置,使几十座炮台的形态和功能各具特色。比如,田鸡炮台位于黄金山西岗,它的战术目的和主要功能是配合黄金山炮台打击进港之敌。黄金山东护台位于山岭的东北,配备的多是小口径火炮,主要是弥补黄金山炮台无法俯视而造成的防御死角。崂律咀炮台位于旅顺东岸滨海的山峰之上,前峰临海,石壁峭立,在这里构筑炮台是为了防御敌军舰船由此登岸,袭我后路。馒头山炮台在旅顺西岸城头山的东北部,仿老虎尾炮台建造而成,高出水平面四十余丈。这个炮台的主要功能是,可在西北方向炮击双岛、羊头洼两地,切断敌人进攻旅顺西港的道路,南可以协助黄金山炮台防守,攻击离黄金山炮台较远距离的敌船。西岸土炮台,位于鸡冠山北,老虎尾南,其炮火可协助黄金山炮台抵制山脚来敌。老虎尾炮台,地处港口西岸,右接鸡冠山,左瞰黄金山,正面恰可封锁旅顺港口门,这个炮台的重要作用是,与黄金山炮台相依附,对旅顺港口门形成夹击之势。

汉纳根在旅顺修筑的所有炮台,全都仿效和借鉴了当时西方最先进、最流行的海防炮台修筑技术,比早期西方人在江阴、厦门修筑的海防炮台技术有明显的进步。可以说,在相当长的阶段内,旅顺炮台的质量与功能是无可比拟的。

汉纳根主导修建的旅顺海防炮台群,其一是改变了炮台的布局结构。他完全摒弃了沿海炮台星罗棋布的老旧方式,而是采取了在海岸、海口和山岭等重点地域重点设防的布局。炮台的结构由过去的明炮台向暗炮台转变,以增强其隐蔽性和攻击能力,使岸防炮兵和火炮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这种炮台的最大好处是,火炮可以水平升降,周转自如,四面环击,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炮兵,又能对炮台自身形成有力保障。

其二是使用了优质的建筑材料。旅顺炮台的建筑用料全部为钢筋混凝土,不再是传统的砖石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炮台的硬度和防守功能。这是汉纳根在旅顺炮台建筑上的又一大突破。

其三是多元化的火炮配置。包括旅顺在内,清朝前期所建造的海防炮台,大多采用统一规格与口径的火炮。到了清末,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海防炮台,开始采用不同射程、不同口径的火炮。汉纳根根据旅顺的地域特点,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作用的炮台,选用不同射程和口径的火炮。具体地看,射界宽阔、地势较高的炮台,使用德国克虏伯和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火炮。这种火炮射程远,杀伤力大,对敌方海上铁甲舰能形成有效打击。射界相对狭窄、地势较为低平的炮台,则采用射程较近,但能对士兵群造成巨大杀伤的火炮。这样,火炮远近协同,高低配合,能够阻止敌方登陆部队在其强大舰载火力支持下的强行登陆。

其四,汉纳根重视炮台对城市的防护。在建造炮台的过程中,他非常强调对旅顺城市的保护,充分考虑了城市、港口与岸线之间的联系。在海防要塞群体炮位的设置中,坚持自身防护与各炮位之间防护的相互依托与支持,同时兼顾岸基炮台与水面部队、陆地步兵之间的相互支援,从而构成强大、立体、严密的防御体系,形成点、面、体交叉火力网,保证在未来战争中,充分发挥自己整体的防御优势。

汉纳根在旅顺以及金州、大连湾等地设计建造的炮台还有一个明显特征。临海的一面有高台,围绕着炮台设有官厅、兵舍、弹药库、马车道等,一应俱全。而炮台的后身却是个敞开的半圆形,无遮无挡。有一次,跟随汉纳根督工的中国官员问他,你设计建造的炮台式样新颖,构造精巧,掩体坚固,可为什么炮台的后身是敞开的?敌人进攻上来不是很危险吗?他认为,炮台后身还是建成封闭式的更好。已经比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中国语言的汉纳根幽默地说,炮台后身都是中国人自家的后院,后院是安全的,任何入侵的敌人都将在这里却步,他们没有绕到后面的机会——语调尽管轻松,但骨子里却透露出权威的自信与霸气。

旅顺军港的陆防岸防炮台自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破土动工,到六年后的1887年胜利完工。这期间,汉纳根带领他的团队,亲自督造了四十六座炮台,其中包括一些规模不等,样式不同的小型土炮台。炮台群建成以后,人们站在旅顺港岸边向围抱着海港的群山望去,东起崂律嘴,北至东鸡冠山、西达望台山、松树山、二龙山、椅子山等山峰上的炮台,如同从天上洒落下来一般,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形成了连锁式的防御体系,可谓雄关漫道,威武庄严。这时候,当人们再次提到“军事要塞”“战略要地”的时候,是实至名归的,完全可以充满底气与豪情。

在此期间,汉纳根还设计督造了金州、大连湾、复州城等处炮台,天津大沽口炮台群、威海卫炮台群,也大部分是由他一手设计督造。

旅顺海军基地作为一个整体,是由港体、岸体和附属设施构成的。港体主要包括船坞、泊港、港口通道、拦潮大坝、航标灯等。岸体是指炮台、掩体、弹药库、训练场、连通道路等。附属设施则是办公楼、医院、各类军械器具加工厂、供水、供电、厂房设施等。把这三者合成一体,才是完整的,富有战斗力的海军基地。

旅顺海军基地炮台完工的消息传到北京,光绪帝自然欣喜不已。在李鸿章的撮合下,他派出了自己的父亲醇亲王奕前来旅顺巡视。此等规格待遇,使得李鸿章倍感荣耀,也让旅顺人颜面大增。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5月,当醇亲王踏上旅顺的土地,看到海岸群山列阵的炮台,看到雄伟壮丽的旅顺军港,他异常兴奋,对李鸿章赞不绝口。醇亲王巡视完毕回京不久,光绪就下诏降旨,授予建筑炮台有功的汉纳根三品顶戴加宝星奖章。

公元1925年,汉纳根在天津病逝。按照他的意愿,由中国朋友把他的遗体运回德国。在中国打拼了近半个世纪的汉纳根叶落归根,回归故里。但是,他的功德,他的名字,将永远被旅顺人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