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逃”体质:不会有人喜欢我
“逃”体质指不愿意建立任何亲密关系,不信任任何人。
这类体质者即使有喜欢的人也不会去表白,看到欣赏的朋友也只是默默看着,很少主动联系。
他们更喜欢独处,社交人际只会给他们带来烦恼或焦虑。
1.3.1 不管怎样,逃了就安全了
如果“作”体质是镜子的一面,那么“逃”体质无疑是另一面。
后者与前者几乎拥有完全相反的特质,然而本质原因都是原生家庭有各种问题或者孩童时代缺乏关注、关爱、关心,或与父母沟通不畅。
小雅今年26岁,目前在某个中型企业做对内岗位。
前几天她跑来向我求助,问:“怎么解决职场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啊?我不太爱说话,在电梯间看到领导或同事,我都躲着走。我不喜欢跟别人打交道,而且我觉得他们也不太喜欢我。”
我给了她一些建议,但发现这些建议似乎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她表现得云淡风轻,但我却能感觉到,她内心似乎很苦恼、很焦虑。
于是我通过引导的方式又提了几个问题,才发现,原来她在公司被其他人排挤、孤立了。小雅并没有直接说,但通过她的描述,我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例如,其他人会一起用餐,但没人搭理她;其他人很开心地聊天,但只要她一开口,立刻冷场,然后所有人都兴致索然地离开;上下班路上,其他人都结伴而行,唯有她只能独行;其他人问询工作,被问询方都会予以解答,然而当她问别人事情的时候,对方却冷漠地回应“不知道”。
说着说着,小雅又聊到自己的另一个困扰:有个老同学,是个男生,总是给她发微信,约她一起出去玩,但小雅很讨厌他。
然后,小雅却林林总总地细数了这个男生的很多琐碎事情,比如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有什么爱好、日常都做些什么、口味是怎样的、爱看什么电影、他常听哪些歌单,诸如此类,如数家珍。
我听完后跟她说:“亲,你这不是讨厌,你这是真爱。”
小雅连忙摆手否认:“不不不,我不喜欢他,真的不喜欢!我讨厌他!”
我说:“讨厌一个人是连看都不想看到,根本不会去关心他听了什么、看了什么、吃了什么。你仔细想想,当有人讨厌你时,他会对你的一切究根问底吗?即便会,也是抱着阴暗的心理整天监视你的一切,用贬损或批判的语气去进行否定。但通过你刚才的描述,我不认为你是在贬损或否定他,而是真的喜欢他。”
小雅想了好久,模棱两可地回答:“可能吧,可能是喜欢,我分不清。我忍不住就想关注他的一切,可也仅此而已,并不想更进一步。”
小雅不想跟对方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恋爱上,在交友方面也是如此。
小雅有个好朋友,两个人从小学时就在一起玩耍。开始的时候,一切都美好,但后来小雅的父母总会嘲讽她、打压她,说她成绩不好,做得不好,一都不好。
父亲总是冷冰冰的,经常给她泼冷水。母亲絮絮叨叨,经常当着小雅的面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一边说一边向小雅抱怨自己的困难、恐惧、焦虑、烦恼。母亲消化不了的,都扔给小雅,导致她小小年纪就活在各种负能量之中。
小雅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当面对比自己成绩好的好朋友时,就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于是高中毕业后,小雅逃也似的去了远方的二本学校,好朋友则考入了一所国家重点大学。
两个人断联三年,但因为她俩的父母是同事,也断断续续知道对方的近况。后来小雅大学毕业,找了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赚取微薄的月薪,好朋友却考入了美国一所学校的研究生。
当好朋友辗转得知小雅的联系方式时,数次表达希望能恢复昔日友谊,甚至还说要给她寄礼物,要把断联这些年的生日礼物一次补足给她。然而小雅不敢接受,她觉得自己是糟糕的、卑微的,配不上那么优秀的朋友。直到现在她也没有回复对方,彻底逃了。
1.3.2 你是“逃”体质吗?
小雅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很多社交敏感者都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被父母在无意识中投射了太多的负面情绪。他们成了父母眼中的另一个自己,集所有自己不喜欢的特质为一体的一个复制投影。父母不高兴就拿孩子撒气,遇到挫折也要怪在孩子身上。
长年累月积压下来,孩子的主人格被逐渐吞噬、覆盖,只留有父母强制灌输下的阴影,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就是那么糟糕的人。
我遇见过一些“逃”体质的下属,小可就是其中之一。她刚来的时候不熟悉团队,也不熟悉工作,我希望能尽量帮她。
然而每次当我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都连忙摆手,说:“不需要,不需要!”
吃午餐的时候大家喊她“一起去吃呀!”,她也总表示:“我自己带饭了”。
年末评优秀员工,其他人都积极地写报告,只有她表现得很闷,甚至数次因此而想要辞职。深入询问后我才知道,原来她不想写报告,更不想评“优秀”。
后来我还是鼓励她写了述职,并帮她争取到“年度最勤奋员工”的称号,发了几千元奖励。但小可并没有表现得很高兴,纠结了好久,她最终还是跑来跟我说:“下次还是给别人吧,我觉得自己还有好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无论团队其他成员还是我自己怎么鼓励她,她都始终不相信自己真的值得被称赞。后来我得知,她的原生家庭也是问题多多。小可的父亲在她上初中时病逝,母亲一直都是情绪化的,暴躁易怒,经常砸东西,斥骂她。
她母亲的控制欲非常强,导致她遇到事情唯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她一方面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表现出讨好型人格;另一方面担心如果将要求说出来,就会因此而惹人厌恶。
渐渐地,小可自己也发现了这些问题,认为不能继续下去了,想要努力地改善,克服自卑、怯弱的心理。
原生家庭对社交敏感者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贴切:幸运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逃”体质者最极端的体现是这样的:“我是‘逃’体质,我连说都懒得说。”他们一方面抗拒建立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他人能够守在自己身后,否则就会感到怅然若失。然而就算失落,他们也不去表达,只是自己默默承受。
“逃”体质者在孩童时期经常被贬损、打压。“于一片不待见、谩骂、挖苦中长大”是对他们童年生活的最好总结。
“作”体质者只是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关爱而已;“逃”体质者则要悲剧得多,不仅没有被关爱,还经常被精神压迫,甚至被施以肢体暴力。
上述案例中的一大共同点就是当事人曾经被父母完全嫌弃,时间久了连自己都认为“我是多余的,我太糟糕了”。这种认知会伴随终生,除非有意改善,否则将一直自我厌恶下去。
他们与原生家庭关系紧张,倾向于离家远远的。当与原生家庭出现问题时,他们立刻就想跑,只知道用“逃跑”掩盖问题,而不是正面对待或正面解决。
他们从不认为自己能得到“爱”。如果有人想要亲近,就会厌恶对方。我见到的案例中,有不少当事人就算组建了家庭,也很快就离婚了。他们受不了亲密关系,发自内心地产生厌恶、抗拒的情绪和行为,只想一个人。他们很难真的喜欢谁或爱上谁——虽然期待被人喜爱、关心,然而潜意识里始终是抗拒的。
孩童时期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臆想:“有人靠近你,你必将受到伤害。”为了自我保护,他们将自己缩在壳子里,与外界彻底隔绝。
他们极度压抑对“爱”的需求,连自己都很难发觉。表面上看,“逃”体质的人根本不需要爱,他们拒绝一切亲近和好意,也很难接受帮助及夸赞,然而内心深处却非常渴望得到这些。说“闷骚”不太恰当,这种状态更像是“拧巴的两面体”,表面说着“不要不要”,心里期盼的却是“来吧来吧,不要离开”。他们找不到获得“爱”的途径,孩童时期从没成功得到过,成年后索性不想要了。
他们具有社交恐惧症,好的机会永远与他们无缘。比如前面案例中公司职员小可,因为从来不敢主动争取,也不敢说出需求,所以几乎一切好事(升职、加薪、评先进)都跟她无缘。如果帮她争取,她还会抗拒,表示:“我不行,我真的不行,你干吗要给我评先进啊?我配不上的!”时间久了,别人也懒得管了,爱谁谁吧。于是“逃”体质的人就会恶性循环下去,一边自己郁闷,一边继续与好的机会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