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元青花玉壶春瓶
“还有九分钟,我劝你赶紧加快速度。”高佬威脸上的威胁之意毫无掩饰,眼神犹如恶狼盯着猎物,让人不寒而栗,仿佛要将沈愈生吞活剥。
“那能不能跟我讲讲这三件古董的来历?对我的鉴定会大有帮助。”沈愈神色镇定,一本正经地说道。
高佬威顿时没好气地破口大骂:“我说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我要是知道它们的来历,还用找你鉴定?”
沈愈耸耸肩,缓缓转过了身子,脸上那勉强维持的笑容也随之渐渐褪去,心中暗自思忖:“这次可真是麻烦大了。
“从迈进这道门开始到现在我总共就见了四个人。这群卑劣的家伙,好像根本不在乎被人认出来!
“甚至连脸都懒得遮一下。照此推断,如果我对他们没有了利用价值,恐怕马上就会性命不保。
“哎,大意了。大背头说认识陈哥,无论如何也该先确认一下才对。事到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拖延时间,然后再伺机而动了。”
伏天的闷热如潮水般弥漫在四周,别墅大厅里的冷气开得若有若无,可沈愈想到待会可能遭遇的凄惨下场,后背瞬间涌起一阵寒意。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此刻硬撑绝不是明智之举,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沈愈一边在心里盘算,一边随手拿起桌上一个看起来颇为憨笨的大肚子瓷瓶。
瓷瓶的形制颇为独特,从上到下依次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
高约33cm,口径约12cm,腹径约20cm。
形状看上去很像寺庙里的净水瓶。
瓶身脏兮兮的,沾满了泥土,而且还是新鲜泥土,仿佛是刚在地里挖出来的。
若是普通的藏家在这种情况下,不一定能立刻看出这是一个什么瓶子,但沈愈仅仅是扫了一眼,就已心中有数。
这瓶子便是在华夏收藏界有“瓶中三宝”之称的“玉壶春瓶”。
关于“玉壶春”这个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
沈愈更倾向于相信它出自大诗人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
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唐代,人们多将酒称为“春”。
直至如今,华夏的名酒之中也不乏带“春”字的佳酿。
当然,它虽名为玉壶,却并非玉制,而是瓷质的。
“玉壶”二字,最初单指如美玉般温润的唐代白瓷与青瓷,后来便成为了瓷器里的一种大众称呼,只要器型与最初的玉壶相似,便可称之为玉壶春瓶。
沈愈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瓶身,右手熟练地拿起一个短毛软刷。
此刻,他要将瓶身上的泥土刷掉,以便更清晰地观察。这是个精细活,绝不能让刷子除软毛外的硬木触碰到瓶身,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对瓷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
沈愈全神贯注,动作轻柔而又娴熟,泥土清理完成后,他又拿起喷壶,反复喷水,最后用数片干抹布缓缓将瓶身擦干净。
等一切都清理干净后,沈愈打开桌上的台灯,明亮的光线洒向瓶身。
仅仅这么三五秒,沈愈心中便是一惊。
“这难道是元青花?”
尽管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可脸上却依旧不露丝毫声色,“真的像是元青花啊?”沈愈在心里又默默地嘀咕了一句。
他只能用“像是”来形容,因为他未曾见过真正的元青花瓷瓶实物。
莫说他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算是在古玩行里浸淫了几十年的老掌眼师傅,也未必有眼福得以目睹真正的元青花。
此瓶全称应该叫做:“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
既然说到人物故事,那瓶子上的主角自然便是人。
整个瓶身共绘有三个人物。
虬髯大汉手执马槊,威风凛凛地跨马欲行,不远处,又有一个布衣书生与一个宫装女子正与他挥手送别。
除此之外,还有棘丛树木,山石林泉等景致作为点缀,使得整个画面颇为生动。
对沈愈来说,古瓷上的女性人物形象,包括古画上的,绝大部分都与他的现代审美格格不入。
让一个看惯了现代精致妆容的人去欣赏古代那柳叶弯眉、樱桃小口、细长眸子的女子形象,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当然,这是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以及追求的意境上的差异所致。
古代重神而不重形,而现代人往往一切以颜值为评判标准。
不过瓶子上描绘的另外两个人物却着实不错,尤其是那虬髯大汉,浑身散发着一股极其英武的帝王之相。
年轻书生也是剑眉星目、风度翩翩,单从这二人的刻画来看,瓷绘水平堪称超绝。
用手轻轻触摸,那触感好似在把玩一块温润的美玉,这一点与沈愈曾经见过的传世明代官窑瓷器并无二致。
整件瓶子保存得也很好,既没有崩口冲线,也没有冷纹、伤釉等瑕疵。
放下手中高倍放大镜,沈愈拿起强光手电照射釉面。
强烈的光线下,瓷瓶青花的呈色极其浓艳,与他在宝玉轩中曾经见过的一件永宣青花残器相比,不分伯仲。
再看内腹壁,斑驳粗犷,一道道不规则的修坯痕迹清晰可见,符合官窑瓷器的制作步骤。
“从制作工艺上看,明显是一件典型的元代青花,而瓶子上又沾满泥土,难道是这群地老鼠刚从某个古墓里倒腾出来的?
“若果真如此,那么这件瓶子极有可能是真品!
“古人素有陪葬的习俗,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知有多少奇珍异宝静静地沉睡于地下。所以出现一件元代的玉壶春瓶,着实也并非值得大惊小怪之事。”
沈愈如此推测并非毫无依据。
虽说如今元青花价值连城,但在其所处的元代时期,它也不过就是寻常富贵人家博古架上的一件寻常摆设罢了。
玉壶春瓶在古代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喜爱,就如同现代家庭中的三大件一样,似乎家中若不摆放上一个,便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而且其受欢迎程度不分地域,无论是历朝历代的官窑,还是民窑,都热衷于烧制。
元代时所烧制的数量亦不在少数。
综上所述,这一切的迹象都在隐隐表明,眼前的这个瓶子大概率是真正的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