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丹心:沈志云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沈志云

采集小组和沈志云一起辨识照片

采集小组整理资料

我属蛇,36岁得子,72岁得孙,再过一轮84岁,就是2013年,又是蛇年,三蛇共舞,的确遇到一个大好年景,高速铁路复苏了!

自从进了西南交通大学,我这一生就交付给了铁路,全部心思都在我国铁路发展上。无论上大学、当教师,无论留苏、留美,无论教学、科研,都离不开铁路,离不开机车车辆,离不开轮轨。“一片丹心在轮轨”,透过轮轨丹心,才能看到我生命的真实,才能读懂我的思想和行为。田永秀教授要写我的传记,以“轮轨丹心”为题,邀我写篇自序,我欣然同意。

田永秀教授和她领导的由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省科协联合组成的团队做了大量访谈和收集资料的工作。有些资料很难得,如新中国成立前我在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念书时的全班学期成绩表,他们居然在我原籍找到好几张,我自己都是第一次看到。他们写的书《轮轨丹心:沈志云传》内容丰富,有史有论,资料翔实,讨论深入,我看了很受感动。美中不足是对我评价过高,超过我的实际。例如全书最后的结束语用了三国魏晋时期晋军将领王濬向皇帝讲的话“披布丹心,输写肝脑,竭股肱之力”!王濬统七万大军,用七年时间造战船从成都出发,顺长江而下,只用40天就直捣建业,灭了吴国。功劳越大,越有人攻击,他这才上书表明自己的一片丹心,说了上面的话。我作为一名教师,只能培养点人才和搞点科研,为铁路建设服务。或者当宣传员,为铁路发展鼓劲,谈不上在铁路建设中有什么大贡献。我的一片丹心只是我事业心、敬业感的集中表现而已,哪能和王濬这样的大将军相提并论。

我的一生,机遇与挑战同在,收获与耕耘并存。说机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却在水平较高的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念完6年中学。这个逃难中成立的中学,从创办到并转,单独存在只有9年,却培养出三名院士,除我以外,还有龙驭球、刘新垣。长沙刚解放,我就考上了大学,成为班上唯一应届升学的幸运儿。大学毕业分配到理论力学,却为夯实基础赢得机遇。留苏限定我研究车辆修理,却养成我重视生产实际的科研轨迹。最大的机遇来自铁路,大学入学考试后,放弃已被录取的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入学唐山,成全了我的“铁路梦”,铸就了我的“轮轨心”,使我的一生都和铁路紧密相连,都在和机车车辆打交道。喜也轮轨,悲也轮轨,在和磁浮派论战时,听他们骂轮轨是“万恶之源”,我拍案而起,高声说轮轨是“万利之本”。“一片丹心在轮轨”。货运可以做到轮轨低动力作用,客运可以做到轮轨蛇行临界速度在600千米/时以上,如今轮轨高速铁路如日中天,情系高铁使我获得无穷无尽的科研灵感,使我的科研团队获得无穷无尽的发展动力。

有机遇就有挑战,有顺境就有逆境。最大的逆境就是“文化大革命”耽误我整整10年,37岁到47岁本是人生最佳年龄,我却什么学术都不能沾边。冉冉时光流逝,当我再回到机车车辆研究所时已年过半百。我儿子是做软件工作的,快50岁了,他就担心过50岁就得走下坡路。我对他说:“我50岁才刚起步啊。年龄大就是‘逆境’,好在不是官场,官场50岁就到天花板,升不上去了。”我在年龄逆境中起步,苦心耕耘,艰难前行,动力就是这颗“轮轨丹心”。52岁出国发表第一篇论文,54岁发表“沈氏理论”,57岁升教授,60岁开建国家重点实验室,62岁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70岁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路走来,就到了可以“倚老卖老”的时候。还好,这时高龄却又转变成正能量了。

有记者问过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什么事情,我立刻回答:是成长起来的科研团队,我的“倚老卖老”就是为了这个团队的成长。1996年我就退下来,不再担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请钱清泉院士当了两年,使张卫华得到锻炼后再当主任,我只在旁边出些主意。张卫华果然不负众望,连续两届(五年一届)国家评估得A。我还花了两年时间,把翟婉明拉回实验室当副主任,他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同时合并进来的还有罗世辉当头的机车车辆研究所。罗世辉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他研制的140千米时速的磁浮车很快就要上路了。这个团队还有曾京、金学松、林建辉等教授,都是铁路上小有名气的专家了。后继有人,我这颗“轮轨丹心”颇为欣慰。

三蛇共舞的2013年,春风劲吹。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政治改革提上日程,加强法治,人民做主,反腐倡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铁路,重新恢复到国家战略地位。尤其高速铁路网增加到1.1万千米,日开行高速动车组1300多对,占铁路客运量的4成。高速铁路成了中国的名片,走出国门的势头强劲。“高铁春风暖丹心”,这一年我参与修改出版的书就有三本: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印的《100个人的中国梦》,把我写的“中国人的高铁梦”放在第一篇。张天明记录我口述的《我的高铁情缘》和田永秀教授他们写的这本《轮轨丹心:沈志云传》,都即将出版。本来写传记之类的书,应当在其人就木以后,盖棺“论定”了,才好下笔。我的事到2013年应当可以“论定”了,圆中国人的高铁梦,那是年轻一代人一定会做成的事。田教授的这本书标明:“沈志云传”,恰如其分,而且使我有机会、有可能由我本人在这里来向亲爱的作者们和读者们衷心说一声“谢谢”!

沈志云

2014年9月于峨眉山